去评论
推扬网

刘智勇:用树状图梳理初中化学教材各章内容知识点

admin
2020/08/11 16:39:05

王督的回答:

教材各章(节)总结(10) (一)第一章 大家都来学化学 1.1 社会生活与化学 1.2 化学实验室之旅 1.3 物质的变化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学习 组成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内容 结构 物理 如色、态、味、熔沸点、硬度、密度等 性质 发生化学变化(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 化学 如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现象是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和沉淀 化学 物理变化 区别:是否生成新物质 研究 变化规律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 对象 (化学反应) 联系 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实质:反应物分子 ——→ 原子 ——→ 生成物分子(新物质) 直接加热: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 反应器 间接加热:烧杯、烧瓶、锥形瓶 固体:镊子(块状)、钥匙(粉末)、托盘天枰(定量) 常用 取用 液体:滴管(滴加)、试管(倾倒)、量筒(定量) 仪器 存放: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集气瓶(气体) 化学 夹持:试管夹、铁架台(铁夹,铁圈)、坩埚钳 研究 基本 其他:酒精灯(加热)、漏斗(过滤)、长颈漏斗(分液)、 方法 操作 石棉网(受热均匀)、玻璃棒(搅拌)、水槽(储水) 仪器洗涤:内壁上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化学 要领 药品取用:不(触、闻、尝、弃、拿走)等 实验 加热:酒精灯(酒精量2/3、外焰、禁吹灭、禁对口), 试管(1/3、45°原则、先预热后加热) 探究步骤: (二)第二章 识空气 保护空气 2.1 空气的成分 2.2 保护空气的洁净清新 2.3 构成物质的微粒 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 早年的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N2和O2)做的实验 研究 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 现象 热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 演示实验    到集气瓶中,并上升至约1/5的地方       方程式:2P + 5O2 ======= 2P2O5               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成分 氮气(N2)―78%    化学性质不活泼                    用途:制取氮肥,制炸药化工原料           氧气(O2)―21%        体积           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分数  稀有气体-0.94%    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用途:保护气,激光、低温麻醉   二氧化碳(CO2)-0.03% 空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H2O、SO2、CO等) 气               含硫的:SO2、 H2S等                         含碳的:CO2 、CO等           工业的       气体  含氮的:NO2等       污染源 交通的  产生污染物    含氯的:氟利昂等           生活的       颗粒:烟、粉尘、氧化铅等   损害人体健康和地面设施、导致地球的生态平衡失调 污染 危害 酸雨 ——→ 二氧化硫(SO2) 防治 三大环境问题 臭氧空洞 ——→ 氟利昂等 温室效应 ——→ 二氧化碳(CO2) 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开发新能源(太阳能、氢能、风能、地热等) 防治 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废气进行回收净化再利用等 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混合物 (空气、溶液 、合金) 金属(K Ga Na Mg Al Zn Fe Sn Pb Cu Hg Ag Pt Au) 分类 单质 非金属 (H B C N O F Si P S Cl) 稀有气体(He Ne Ar Kr Xe Rn) 纯净物 氧化物(H2O CO CO2 CuO2 Fe2O3) 无机物 酸(HCl HNO3 H2SO4) 化合物 碱(NaOH KOH Ca(OH)2) 盐(NaCl Na2CO3 (NH)2HPO4) 有机物(CH4 CH3OH C2H5OH CH3COOH) 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物 分 子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之间有间隙 质 特征 同种分子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同 (分子决定物质的化学性质) 概念:化学变化中的的最小微粒 结 分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之间有间隙 合 解 特征 同种分子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同 质子 结构 原子核 中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 构成 原 子 会画:结构简图、核外电子排布 相对原子质量 == 得 得 ≈质子数 + 中子数 失 失 与分子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电 电 的关系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子 子 概念: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离 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 形成新物质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 (三)第三章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 3.1 认识氧气3.2 制取氧气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3.4 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 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物理性质 液态氧、固态氧均为淡蓝色 C + O2 —→ CO2 S + O2 —→ SO2 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P + O2 —→ P2O5 氧化反应(燃烧)、化合反应 Al + O2 —→ Al2O3 Fe + O2 —→ Fe3O4 氧气 富氧膜分离氧气 工业 分离液态氧气 物理变化 H2O2 —→ H2O + O2 反应 KMnO4 —→ K2MnO4 + MnO2 + O2 分解反应 制取 KClO3 —→ KCl + O2 (1)固体和液体反应,不加热 装置(据状态和条件) 制取气体的装置 (2)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装置 实验室 收集: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茶庄定点利息) 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 验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进瓶里 化合反应:A + B + … ===== C(多变一) 分解反应:A ===== B + C + … (一变多) 可燃物 燃烧条件 温度达到着火点 与空气或氧气充分接触 平静燃烧 隔离或清除可燃物 剧烈氧化 灭火原理 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氧化 隔绝空气或氧气 反应 急速燃烧 无限空间 有限空间——→ 爆炸 ————→ 缓慢氧化——————→ 自然 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分类: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元素 定义:用来表示元素的特定符号 符号 写法:“一大二小”原则 含义 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该元素的一个一种原子 有的还能表示一种物质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微观世界 宏观世界 (四)第四章 生命之源——水 4.1 我们的水资源 4.2 饮用水 4.3 探究水的组成 4.4 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 4.5 化学方程式 地球上:97﹪海水,2﹪冰川,1﹪淡水 储存 生物体内:人体的65﹪,某些动植物的达90﹪ 污染: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等 吸附:明矾吸附杂质、活性炭吸附色素和异味 原理: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液体分离 净化 过滤 仪器:铁架台、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2个) 备注:过滤之前要静置,滤纸漏斗角一样,一贴二低三靠 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 硬水:有害的。含较多钙离子(Ca2+)、镁离子(Mg2+)的水 水 软硬水 软水:无害的。含较少(或不含)钙离子(Ca2+)、镁离子(Mg2+) 鉴别方法:肥皂水(搅拌后无气泡则硬水,有气泡则软水) 硬水变软水(水的软化):煮沸或蒸馏 现象:两级上有气泡产生(氧正氢负),V负:V正 = 2:1 电解水 解释: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新分子——→新物质 结论(水的组成):氢(H)、氧(O)元素 构成:每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性质 化学:通电分解 H2O ——→ H2 ↑+ O2 ↑ 物理:无色无味的液体,冰点0℃,沸点℃,密度为1g∕cm3 元素符号:略(见第三章) 定义: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表 金属:Fe Al Cu Zn等 示 X型(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 非金属(固态):C S P 单质 稀有气体:He Ne Ar 等 书写 Xn(元素符号加角标):H2 O2 N2 Cl2 O3等 化学式 化合物:金非氧顺次写,个数序位不能乱 宏观:表示一种物质及元素组成 意义 微观: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及一个分子中的原子构成 相对分子质量 计算 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比 表 元素的质量分数:物质质量×某元素质量分数=该元素质量 示 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变化)式子 内容: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理论依据:质量守恒定律 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原因:反应前后,原子的 没有改变 “量”的: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 化学 意义 “质”的: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方程式 书写原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定义:化学方程式中在各物质化学式前填适当计量数使反应物 配平 和生成物的每一种原子个数都相等 方法:最小公倍数法;奇数配偶法;观察法; 设(设未知数); 写(写方程式); 量(找关系量); 计算 比(列比例式); 求(球结果); 答(简明答案); 概念:不同元素形成化合物时一种个数比是固定的数值,这时显示了 元素的某种特性 规定(规律):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为零; 化合价 速记:一价氢氯纳钾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 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应用:求化合价;判断化学式正误;书写化学式; 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化合价、化学式以及化学式计算的关系 相对分子质量 原子结构 化合价 化学式 元素的质量比 (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的质量分数 化学反应过程中,“五个不变” 、“两个一定变” 、“一个可能变”的总结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 宏观 元素种类不变 五个不变 原子种类不变 微观 原子数目不变 原子质量不变 化学反应 宏观:物质质量一定变 两个一定变 微观:构成物质的粒子一定变 (变为构成生成物的粒子) 一个可能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五)第五章 燃 料 5.1 洁净的燃料----氢气 5.2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 5.3 古生物的“遗产”-----化石燃料 最清洁的燃料————氢气(H2) 燃料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C) 古生物的遗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CO2、SO2等) 物理:无色无味、密度最小的气体,极难溶于水 性质 稳定性:常温下性质稳定 化学 纯的氢气安静地燃烧 活泼性(可燃性) 不纯的氢气发生爆炸 氢气 方程式:2H2 + O2 ======= 2H2O 实验室制备:Zn + H2SO4 === ZnSO4 + H2↑或Zn + 2HCl === ZnCl2 + H2↑ 收集:向下排空气法(密度与空气大)或排水法(极难溶于水) 爆炸极限:氢气的纯度(空气里混入的氢气体积)4.0﹪——74.2﹪ 验证: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烧杯壁上有水珠 用途:充灌探空气球(物理性质),清洁高能燃料(可燃性:化学性质) 组成:混合物,主要含碳元素,含少量的氮、硫元素等 煤 焦炉煤气 综合利用:隔绝空气高温加热 焦炭 (化学变化) 煤焦油 组成:混合物,主要含碳、氢元素,含少量的氮、硫元素等 化石燃料 石油 石油气、汽油、煤油 综合利用:————→ 柴油、润滑油 (蒸馏) (物理变化) 重油、石蜡、沥青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 、极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天然气 化学性质:可燃性CH4 + 2O2 ======= CO2 + 2H2O (甲烷) 用途:燃料和化工原理 种类:金刚石、石墨、C60、无定性碳(炭黑、木炭、活性炭、焦炭) 碳 物理:各不相同(如金刚石是最硬的物质、活性炭有吸附性) 单 性质 常温:性质稳定 质 化学 C + O2 (充足) ======= CO2 点燃 2C + O2 (不足)======= 2CO 用途:钻头、切割玻璃、电极、吸附剂、燃料、冶炼金属等 物理:无色无味 、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与空气略小 性质 可燃性:2CO + O2 ======= 2CO2 CO 化学 还原性:CO + CuO ======= Cu + CO2 碳 毒性:与血红蛋白结合 用途:燃料、冶炼金属 物理:无色无味 、能溶于水的气体,密度与空气大 通常: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碳 性质 水:CO2 + H2O = H2CO3, H2CO3 = H2O +CO2↑ 的 化学 石灰水:Ca(OH)2 + CO2 == CaCO↓(白)+ H2O 氧 碳:C + CO2 ====== 2CO 化 物 CO2 原理:CaCO3 + 2HCl == CaCl2 + CO2↑+ H2O 装置: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制气装置 实验室制法 收集:向上排空气法(密度与空气大) 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白色) Ca(OH)2 + CO2 == CaCO↓(白)+ H2O 用途:灭火、制冷剂、人工降雨、光合作用的原理、汽水等 酸雨(排放的SO2 、SO3等) 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温室效应(排放的CO2) 一氧化碳及其他气体、粉尘的排放 (六)第六章 金 属 6.1 奇妙的金属性质 6.2 金属矿物与冶炼 6.3 珍惜和保护金属资源 相似性:金属光泽、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物理 导电性:银>铜>金>铝>锌>铁>铅 差异性 密度:金>铅>银>铜>铁>锌>铝 熔点:钨>铁>铜>金>银>铝>锡 硬度:铬>铁>银>铜>金>铝>铅 金属 + 氧气 ——→ 金属氧化物 金属 3Fe + 2O2 ======= Fe3O4 性质 4Al + 3O2 ======= 2Al2O3 2Cu + O2 ====== 2CuO 较活泼金属 + 酸 ——→ 金属化合物 + 氢气 2Al + 6HCl ===== 2AlCl3 + 3H2↑ Fe + 2HCl ===== FeCl2 + H2↑ 置换反应 Zn + H2SO4(稀) ===== ZnSO4 + H2↑ 化学 + → + Fe + CuSO4 ===== FeSO4 + Cu(湿法炼铜、镀铜) 2Al + 3CuSO4 ===== Al2(SO4)3 + 3Cu Mg + FeSO4 ===== Fe + MgSO4 置换反应:A + BC ===== B + AC(一单换一单) 活动性: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钾 钙 钠 镁 铝 锌 铁 锡 铅 (氢) 铜 汞 银 铂 金) 金属冶炼法 定义:一种金属与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而成(有金属特性)的 熔点:低(比各组分的熔点低) 合金 特点 强度:高(比各组分的强度高) 生铁:含碳量2﹪—4.3﹪ 铁合金 钢:含碳量0.03﹪—2﹪ 赤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 FeS3) 矿物 钛铁矿( FeTiO3)、孔雀石(Cu(OH)2CO3)、赤铜矿(Cu2O) 方铅矿(PbS)、铝土矿(Al2O3) C CO2 热还原法:金属氧化物 + H2 ——→金属单质+ H2O CO2 CO2 方法 电解法:金属氧化物 ———→ 金属单质 + 氧气 直接加热法:金属氧化物 ———→ 金属单质 + 氧气 冶炼 反应:C + O2 ==== CO2 、C + CO2 ==== 2CO 炼铁 Fe2O3 + 3CO ==== 2Fe + 3CO2(主要反应) 金属 铁的冶炼 原料:铁矿石(赤铁矿)焦炭 石灰石 空气 (热还原法) 炼钢:加入氧气,除去生铁中过量的碳及杂质 形成:铁 + 氧气 + 水 ——→ 铁锈(红褐色) 锈蚀(铁锈) 主要成分:Fe2O3·X H2O(红褐色) 除锈:Fe2O3 + 6HCl(适量) ===== 2FeCl3 + 3H2O Fe2O3 + 3H2SO4(适量) ===== Fe2(SO4)3 + 3H2O 防锈原理:隔绝空气和水 保护 防锈方法:刷油漆;涂机油;电镀(锌);氧化膜; 资源保护:有计划、合理开采;寻找替代品;回收再利用

周福龙的回答:

教材各章(节)总结(10) (一)第一章 大家都来学化学 1.1 社会生活与化学 1.2 化学实验室之旅 1.3 物质的变化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学习 组成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内容 结构 物理 如色、态、味、熔沸点、硬度、密度等 性质 发生化学变化(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 化学 如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现象是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和沉淀 化学 物理变化 区别:是否生成新物质 研究 变化规律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 对象 (化学反应) 联系 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实质:反应物分子 ——→ 原子 ——→ 生成物分子(新物质) 直接加热: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 反应器 间接加热:烧杯、烧瓶、锥形瓶 固体:镊子(块状)、钥匙(粉末)、托盘天枰(定量) 常用 取用 液体:滴管(滴加)、试管(倾倒)、量筒(定量) 仪器 存放: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集气瓶(气体) 化学 夹持:试管夹、铁架台(铁夹,铁圈)、坩埚钳 研究 基本 其他:酒精灯(加热)、漏斗(过滤)、长颈漏斗(分液)、 方法 操作 石棉网(受热均匀)、玻璃棒(搅拌)、水槽(储水) 仪器洗涤:内壁上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化学 要领 药品取用:不(触、闻、尝、弃、拿走)等 实验 加热:酒精灯(酒精量2/3、外焰、禁吹灭、禁对口), 试管(1/3、45°原则、先预热后加热) 探究步骤: (二)第二章 识空气 保护空气 2.1 空气的成分 2.2 保护空气的洁净清新 2.3 构成物质的微粒 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 早年的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N2和O2)做的实验 研究 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 现象 热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 演示实验    到集气瓶中,并上升至约1/5的地方       方程式:2P + 5O2 ======= 2P2O5               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成分 氮气(N2)―78%    化学性质不活泼                    用途:制取氮肥,制炸药化工原料           氧气(O2)―21%        体积           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分数  稀有气体-0.94%    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用途:保护气,激光、低温麻醉   二氧化碳(CO2)-0.03% 空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H2O、SO2、CO等) 气               含硫的:SO2、 H2S等                         含碳的:CO2 、CO等           工业的       气体  含氮的:NO2等       污染源 交通的  产生污染物    含氯的:氟利昂等           生活的       颗粒:烟、粉尘、氧化铅等   损害人体健康和地面设施、导致地球的生态平衡失调 污染 危害 酸雨 ——→ 二氧化硫(SO2) 防治 三大环境问题 臭氧空洞 ——→ 氟利昂等 温室效应 ——→ 二氧化碳(CO2) 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开发新能源(太阳能、氢能、风能、地热等) 防治 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废气进行回收净化再利用等 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混合物 (空气、溶液 、合金) 金属(K Ga Na Mg Al Zn Fe Sn Pb Cu Hg Ag Pt Au) 分类 单质 非金属 (H B C N O F Si P S Cl) 稀有气体(He Ne Ar Kr Xe Rn) 纯净物 氧化物(H2O CO CO2 CuO2 Fe2O3) 无机物 酸(HCl HNO3 H2SO4) 化合物 碱(NaOH KOH Ca(OH)2) 盐(NaCl Na2CO3 (NH)2HPO4) 有机物(CH4 CH3OH C2H5OH CH3COOH) 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物 分 子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之间有间隙 质 特征 同种分子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同 (分子决定物质的化学性质) 概念:化学变化中的的最小微粒 结 分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之间有间隙 合 解 特征 同种分子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同 质子 结构 原子核 中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 构成 原 子 会画:结构简图、核外电子排布 相对原子质量 == 得 得 ≈质子数 + 中子数 失 失 与分子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电 电 的关系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子 子 概念: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离 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 形成新物质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 (三)第三章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 3.1 认识氧气3.2 制取氧气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3.4 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 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物理性质 液态氧、固态氧均为淡蓝色 C + O2 —→ CO2 S + O2 —→ SO2 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P + O2 —→ P2O5 氧化反应(燃烧)、化合反应 Al + O2 —→ Al2O3 Fe + O2 —→ Fe3O4 氧气 富氧膜分离氧气 工业 分离液态氧气 物理变化 H2O2 —→ H2O + O2 反应 KMnO4 —→ K2MnO4 + MnO2 + O2 分解反应 制取 KClO3 —→ KCl + O2 (1)固体和液体反应,不加热 装置(据状态和条件) 制取气体的装置 (2)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装置 实验室 收集: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茶庄定点利息) 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 验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进瓶里 化合反应:A + B + … ===== C(多变一) 分解反应:A ===== B + C + … (一变多) 可燃物 燃烧条件 温度达到着火点 与空气或氧气充分接触 平静燃烧 隔离或清除可燃物 剧烈氧化 灭火原理 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氧化 隔绝空气或氧气 反应 急速燃烧 无限空间 有限空间——→ 爆炸 ————→ 缓慢氧化——————→ 自然 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分类: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元素 定义:用来表示元素的特定符号 符号 写法:“一大二小”原则 含义 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该元素的一个一种原子 有的还能表示一种物质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微观世界 宏观世界 (四)第四章 生命之源——水 4.1 我们的水资源 4.2 饮用水 4.3 探究水的组成 4.4 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 4.5 化学方程式 地球上:97﹪海水,2﹪冰川,1﹪淡水 储存 生物体内:人体的65﹪,某些动植物的达90﹪ 污染: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等 吸附:明矾吸附杂质、活性炭吸附色素和异味 原理: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液体分离 净化 过滤 仪器:铁架台、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2个) 备注:过滤之前要静置,滤纸漏斗角一样,一贴二低三靠 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 硬水:有害的。含较多钙离子(Ca2+)、镁离子(Mg2+)的水 水 软硬水 软水:无害的。含较少(或不含)钙离子(Ca2+)、镁离子(Mg2+) 鉴别方法:肥皂水(搅拌后无气泡则硬水,有气泡则软水) 硬水变软水(水的软化):煮沸或蒸馏 现象:两级上有气泡产生(氧正氢负),V负:V正 = 2:1 电解水 解释: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新分子——→新物质 结论(水的组成):氢(H)、氧(O)元素 构成:每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性质 化学:通电分解 H2O ——→ H2 ↑+ O2 ↑ 物理:无色无味的液体,冰点0℃,沸点℃,密度为1g∕cm3 元素符号:略(见第三章) 定义: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表 金属:Fe Al Cu Zn等 示 X型(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 非金属(固态):C S P 单质 稀有气体:He Ne Ar 等 书写 Xn(元素符号加角标):H2 O2 N2 Cl2 O3等 化学式 化合物:金非氧顺次写,个数序位不能乱 宏观:表示一种物质及元素组成 意义 微观: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及一个分子中的原子构成 相对分子质量 计算 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比 表 元素的质量分数:物质质量×某元素质量分数=该元素质量 示 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变化)式子 内容: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理论依据:质量守恒定律 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原因:反应前后,原子的 没有改变 “量”的: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 化学 意义 “质”的: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方程式 书写原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定义:化学方程式中在各物质化学式前填适当计量数使反应物 配平 和生成物的每一种原子个数都相等 方法:最小公倍数法;奇数配偶法;观察法; 设(设未知数); 写(写方程式); 量(找关系量); 计算 比(列比例式); 求(球结果); 答(简明答案); 概念:不同元素形成化合物时一种个数比是固定的数值,这时显示了 元素的某种特性 规定(规律):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为零; 化合价 速记:一价氢氯纳钾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 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应用:求化合价;判断化学式正误;书写化学式; 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化合价、化学式以及化学式计算的关系 相对分子质量 原子结构 化合价 化学式 元素的质量比 (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的质量分数 化学反应过程中,“五个不变” 、“两个一定变” 、“一个可能变”的总结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 宏观 元素种类不变 五个不变 原子种类不变 微观 原子数目不变 原子质量不变 化学反应 宏观:物质质量一定变 两个一定变 微观:构成物质的粒子一定变 (变为构成生成物的粒子) 一个可能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五)第五章 燃 料 5.1 洁净的燃料----氢气 5.2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 5.3 古生物的“遗产”-----化石燃料 最清洁的燃料————氢气(H2) 燃料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C) 古生物的遗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CO2、SO2等) 物理:无色无味、密度最小的气体,极难溶于水 性质 稳定性:常温下性质稳定 化学 纯的氢气安静地燃烧 活泼性(可燃性) 不纯的氢气发生爆炸 氢气 方程式:2H2 + O2 ======= 2H2O 实验室制备:Zn + H2SO4 === ZnSO4 + H2↑或Zn + 2HCl === ZnCl2 + H2↑ 收集:向下排空气法(密度与空气大)或排水法(极难溶于水) 爆炸极限:氢气的纯度(空气里混入的氢气体积)4.0﹪——74.2﹪ 验证: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烧杯壁上有水珠 用途:充灌探空气球(物理性质),清洁高能燃料(可燃性:化学性质) 组成:混合物,主要含碳元素,含少量的氮、硫元素等 煤 焦炉煤气 综合利用:隔绝空气高温加热 焦炭 (化学变化) 煤焦油 组成:混合物,主要含碳、氢元素,含少量的氮、硫元素等 化石燃料 石油 石油气、汽油、煤油 综合利用:————→ 柴油、润滑油 (蒸馏) (物理变化) 重油、石蜡、沥青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 、极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天然气 化学性质:可燃性CH4 + 2O2 ======= CO2 + 2H2O (甲烷) 用途:燃料和化工原理 种类:金刚石、石墨、C60、无定性碳(炭黑、木炭、活性炭、焦炭) 碳 物理:各不相同(如金刚石是最硬的物质、活性炭有吸附性) 单 性质 常温:性质稳定 质 化学 C + O2 (充足) ======= CO2 点燃 2C + O2 (不足)======= 2CO 用途:钻头、切割玻璃、电极、吸附剂、燃料、冶炼金属等 物理:无色无味 、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与空气略小 性质 可燃性:2CO + O2 ======= 2CO2 CO 化学 还原性:CO + CuO ======= Cu + CO2 碳 毒性:与血红蛋白结合 用途:燃料、冶炼金属 物理:无色无味 、能溶于水的气体,密度与空气大 通常: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碳 性质 水:CO2 + H2O = H2CO3, H2CO3 = H2O +CO2↑ 的 化学 石灰水:Ca(OH)2 + CO2 == CaCO↓(白)+ H2O 氧 碳:C + CO2 ====== 2CO 化 物 CO2 原理:CaCO3 + 2HCl == CaCl2 + CO2↑+ H2O 装置: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制气装置 实验室制法 收集:向上排空气法(密度与空气大) 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白色) Ca(OH)2 + CO2 == CaCO↓(白)+ H2O 用途:灭火、制冷剂、人工降雨、光合作用的原理、汽水等 酸雨(排放的SO2 、SO3等) 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温室效应(排放的CO2) 一氧化碳及其他气体、粉尘的排放 (六)第六章 金 属 6.1 奇妙的金属性质 6.2 金属矿物与冶炼 6.3 珍惜和保护金属资源 相似性:金属光泽、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物理 导电性:银>铜>金>铝>锌>铁>铅 差异性 密度:金>铅>银>铜>铁>锌>铝 熔点:钨>铁>铜>金>银>铝>锡 硬度:铬>铁>银>铜>金>铝>铅 金属 + 氧气 ——→ 金属氧化物 金属 3Fe + 2O2 ======= Fe3O4 性质 4Al + 3O2 ======= 2Al2O3 2Cu + O2 ====== 2CuO 较活泼金属 + 酸 ——→ 金属化合物 + 氢气 2Al + 6HCl ===== 2AlCl3 + 3H2↑ Fe + 2HCl ===== FeCl2 + H2↑ 置换反应 Zn + H2SO4(稀) ===== ZnSO4 + H2↑ 化学 + → + Fe + CuSO4 ===== FeSO4 + Cu(湿法炼铜、镀铜) 2Al + 3CuSO4 ===== Al2(SO4)3 + 3Cu Mg + FeSO4 ===== Fe + MgSO4 置换反应:A + BC ===== B + AC(一单换一单) 活动性: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钾 钙 钠 镁 铝 锌 铁 锡 铅 (氢) 铜 汞 银 铂 金) 金属冶炼法 定义:一种金属与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而成(有金属特性)的 熔点:低(比各组分的熔点低) 合金 特点 强度:高(比各组分的强度高) 生铁:含碳量2﹪—4.3﹪ 铁合金 钢:含碳量0.03﹪—2﹪ 赤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 FeS3) 矿物 钛铁矿( FeTiO3)、孔雀石(Cu(OH)2CO3)、赤铜矿(Cu2O) 方铅矿(PbS)、铝土矿(Al2O3) C CO2 热还原法:金属氧化物 + H2 ——→金属单质+ H2O CO2 CO2 方法 电解法:金属氧化物 ———→ 金属单质 + 氧气 直接加热法:金属氧化物 ———→ 金属单质 + 氧气 冶炼 反应:C + O2 ==== CO2 、C + CO2 ==== 2CO 炼铁 Fe2O3 + 3CO ==== 2Fe + 3CO2(主要反应) 金属 铁的冶炼 原料:铁矿石(赤铁矿)焦炭 石灰石 空气 (热还原法) 炼钢:加入氧气,除去生铁中过量的碳及杂质 形成:铁 + 氧气 + 水 ——→ 铁锈(红褐色) 锈蚀(铁锈) 主要成分:Fe2O3·X H2O(红褐色) 除锈:Fe2O3 + 6HCl(适量) ===== 2FeCl3 + 3H2O Fe2O3 + 3H2SO4(适量) ===== Fe2(SO4)3 + 3H2O 防锈原理:隔绝空气和水 保护 防锈方法:刷油漆;涂机油;电镀(锌);氧化膜; 资源保护:有计划、合理开采;寻找替代品;回收再利用

格圣特的回答:

教材各章(节)总结(10) (一)第一章 大家都来学化学 1.1 社会生活与化学 1.2 化学实验室之旅 1.3 物质的变化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学习 组成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内容 结构 物理 如色、态、味、熔沸点、硬度、密度等 性质 发生化学变化(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 化学 如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现象是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和沉淀 化学 物理变化 区别:是否生成新物质 研究 变化规律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 对象 (化学反应) 联系 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实质:反应物分子 ——→ 原子 ——→ 生成物分子(新物质) 直接加热: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 反应器 间接加热:烧杯、烧瓶、锥形瓶 固体:镊子(块状)、钥匙(粉末)、托盘天枰(定量) 常用 取用 液体:滴管(滴加)、试管(倾倒)、量筒(定量) 仪器 存放: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集气瓶(气体) 化学 夹持:试管夹、铁架台(铁夹,铁圈)、坩埚钳 研究 基本 其他:酒精灯(加热)、漏斗(过滤)、长颈漏斗(分液)、 方法 操作 石棉网(受热均匀)、玻璃棒(搅拌)、水槽(储水) 仪器洗涤:内壁上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化学 要领 药品取用:不(触、闻、尝、弃、拿走)等 实验 加热:酒精灯(酒精量2/3、外焰、禁吹灭、禁对口), 试管(1/3、45°原则、先预热后加热) 探究步骤: (二)第二章 识空气 保护空气 2.1 空气的成分 2.2 保护空气的洁净清新 2.3 构成物质的微粒 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 早年的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N2和O2)做的实验 研究 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 现象 热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 演示实验    到集气瓶中,并上升至约1/5的地方       方程式:2P + 5O2 ======= 2P2O5               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成分 氮气(N2)―78%    化学性质不活泼                    用途:制取氮肥,制炸药化工原料           氧气(O2)―21%        体积           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分数  稀有气体-0.94%    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用途:保护气,激光、低温麻醉   二氧化碳(CO2)-0.03% 空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H2O、SO2、CO等) 气               含硫的:SO2、 H2S等                         含碳的:CO2 、CO等           工业的       气体  含氮的:NO2等       污染源 交通的  产生污染物    含氯的:氟利昂等           生活的       颗粒:烟、粉尘、氧化铅等   损害人体健康和地面设施、导致地球的生态平衡失调 污染 危害 酸雨 ——→ 二氧化硫(SO2) 防治 三大环境问题 臭氧空洞 ——→ 氟利昂等 温室效应 ——→ 二氧化碳(CO2) 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开发新能源(太阳能、氢能、风能、地热等) 防治 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废气进行回收净化再利用等 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混合物 (空气、溶液 、合金) 金属(K Ga Na Mg Al Zn Fe Sn Pb Cu Hg Ag Pt Au) 分类 单质 非金属 (H B C N O F Si P S Cl) 稀有气体(He Ne Ar Kr Xe Rn) 纯净物 氧化物(H2O CO CO2 CuO2 Fe2O3) 无机物 酸(HCl HNO3 H2SO4) 化合物 碱(NaOH KOH Ca(OH)2) 盐(NaCl Na2CO3 (NH)2HPO4) 有机物(CH4 CH3OH C2H5OH CH3COOH) 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物 分 子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之间有间隙 质 特征 同种分子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同 (分子决定物质的化学性质) 概念:化学变化中的的最小微粒 结 分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之间有间隙 合 解 特征 同种分子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同 质子 结构 原子核 中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 构成 原 子 会画:结构简图、核外电子排布 相对原子质量 == 得 得 ≈质子数 + 中子数 失 失 与分子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电 电 的关系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子 子 概念: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离 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 形成新物质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 (三)第三章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 3.1 认识氧气3.2 制取氧气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3.4 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 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物理性质 液态氧、固态氧均为淡蓝色 C + O2 —→ CO2 S + O2 —→ SO2 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P + O2 —→ P2O5 氧化反应(燃烧)、化合反应 Al + O2 —→ Al2O3 Fe + O2 —→ Fe3O4 氧气 富氧膜分离氧气 工业 分离液态氧气 物理变化 H2O2 —→ H2O + O2 反应 KMnO4 —→ K2MnO4 + MnO2 + O2 分解反应 制取 KClO3 —→ KCl + O2 (1)固体和液体反应,不加热 装置(据状态和条件) 制取气体的装置 (2)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装置 实验室 收集: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茶庄定点利息) 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 验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进瓶里 化合反应:A + B + … ===== C(多变一) 分解反应:A ===== B + C + … (一变多) 可燃物 燃烧条件 温度达到着火点 与空气或氧气充分接触 平静燃烧 隔离或清除可燃物 剧烈氧化 灭火原理 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氧化 隔绝空气或氧气 反应 急速燃烧 无限空间 有限空间——→ 爆炸 ————→ 缓慢氧化——————→ 自然 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分类: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元素 定义:用来表示元素的特定符号 符号 写法:“一大二小”原则 含义 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该元素的一个一种原子 有的还能表示一种物质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微观世界 宏观世界 (四)第四章 生命之源——水 4.1 我们的水资源 4.2 饮用水 4.3 探究水的组成 4.4 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 4.5 化学方程式 地球上:97﹪海水,2﹪冰川,1﹪淡水 储存 生物体内:人体的65﹪,某些动植物的达90﹪ 污染: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等 吸附:明矾吸附杂质、活性炭吸附色素和异味 原理: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液体分离 净化 过滤 仪器:铁架台、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2个) 备注:过滤之前要静置,滤纸漏斗角一样,一贴二低三靠 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 硬水:有害的。含较多钙离子(Ca2+)、镁离子(Mg2+)的水 水 软硬水 软水:无害的。含较少(或不含)钙离子(Ca2+)、镁离子(Mg2+) 鉴别方法:肥皂水(搅拌后无气泡则硬水,有气泡则软水) 硬水变软水(水的软化):煮沸或蒸馏 现象:两级上有气泡产生(氧正氢负),V负:V正 = 2:1 电解水 解释: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新分子——→新物质 结论(水的组成):氢(H)、氧(O)元素 构成:每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性质 化学:通电分解 H2O ——→ H2 ↑+ O2 ↑ 物理:无色无味的液体,冰点0℃,沸点℃,密度为1g∕cm3 元素符号:略(见第三章) 定义: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表 金属:Fe Al Cu Zn等 示 X型(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 非金属(固态):C S P 单质 稀有气体:He Ne Ar 等 书写 Xn(元素符号加角标):H2 O2 N2 Cl2 O3等 化学式 化合物:金非氧顺次写,个数序位不能乱 宏观:表示一种物质及元素组成 意义 微观: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及一个分子中的原子构成 相对分子质量 计算 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比 表 元素的质量分数:物质质量×某元素质量分数=该元素质量 示 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变化)式子 内容: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理论依据:质量守恒定律 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原因:反应前后,原子的 没有改变 “量”的: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 化学 意义 “质”的: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方程式 书写原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定义:化学方程式中在各物质化学式前填适当计量数使反应物 配平 和生成物的每一种原子个数都相等 方法:最小公倍数法;奇数配偶法;观察法; 设(设未知数); 写(写方程式); 量(找关系量); 计算 比(列比例式); 求(球结果); 答(简明答案); 概念:不同元素形成化合物时一种个数比是固定的数值,这时显示了 元素的某种特性 规定(规律):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为零; 化合价 速记:一价氢氯纳钾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 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应用:求化合价;判断化学式正误;书写化学式; 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化合价、化学式以及化学式计算的关系 相对分子质量 原子结构 化合价 化学式 元素的质量比 (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的质量分数 化学反应过程中,“五个不变” 、“两个一定变” 、“一个可能变”的总结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 宏观 元素种类不变 五个不变 原子种类不变 微观 原子数目不变 原子质量不变 化学反应 宏观:物质质量一定变 两个一定变 微观:构成物质的粒子一定变 (变为构成生成物的粒子) 一个可能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五)第五章 燃 料 5.1 洁净的燃料----氢气 5.2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 5.3 古生物的“遗产”-----化石燃料 最清洁的燃料————氢气(H2) 燃料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C) 古生物的遗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CO2、SO2等) 物理:无色无味、密度最小的气体,极难溶于水 性质 稳定性:常温下性质稳定 化学 纯的氢气安静地燃烧 活泼性(可燃性) 不纯的氢气发生爆炸 氢气 方程式:2H2 + O2 ======= 2H2O 实验室制备:Zn + H2SO4 === ZnSO4 + H2↑或Zn + 2HCl === ZnCl2 + H2↑ 收集:向下排空气法(密度与空气大)或排水法(极难溶于水) 爆炸极限:氢气的纯度(空气里混入的氢气体积)4.0﹪——74.2﹪ 验证: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烧杯壁上有水珠 用途:充灌探空气球(物理性质),清洁高能燃料(可燃性:化学性质) 组成:混合物,主要含碳元素,含少量的氮、硫元素等 煤 焦炉煤气 综合利用:隔绝空气高温加热 焦炭 (化学变化) 煤焦油 组成:混合物,主要含碳、氢元素,含少量的氮、硫元素等 化石燃料 石油 石油气、汽油、煤油 综合利用:————→ 柴油、润滑油 (蒸馏) (物理变化) 重油、石蜡、沥青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 、极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天然气 化学性质:可燃性CH4 + 2O2 ======= CO2 + 2H2O (甲烷) 用途:燃料和化工原理 种类:金刚石、石墨、C60、无定性碳(炭黑、木炭、活性炭、焦炭) 碳 物理:各不相同(如金刚石是最硬的物质、活性炭有吸附性) 单 性质 常温:性质稳定 质 化学 C + O2 (充足) ======= CO2 点燃 2C + O2 (不足)======= 2CO 用途:钻头、切割玻璃、电极、吸附剂、燃料、冶炼金属等 物理:无色无味 、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与空气略小 性质 可燃性:2CO + O2 ======= 2CO2 CO 化学 还原性:CO + CuO ======= Cu + CO2 碳 毒性:与血红蛋白结合 用途:燃料、冶炼金属 物理:无色无味 、能溶于水的气体,密度与空气大 通常: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碳 性质 水:CO2 + H2O = H2CO3, H2CO3 = H2O +CO2↑ 的 化学 石灰水:Ca(OH)2 + CO2 == CaCO↓(白)+ H2O 氧 碳:C + CO2 ====== 2CO 化 物 CO2 原理:CaCO3 + 2HCl == CaCl2 + CO2↑+ H2O 装置: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制气装置 实验室制法 收集:向上排空气法(密度与空气大) 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白色) Ca(OH)2 + CO2 == CaCO↓(白)+ H2O 用途:灭火、制冷剂、人工降雨、光合作用的原理、汽水等 酸雨(排放的SO2 、SO3等) 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温室效应(排放的CO2) 一氧化碳及其他气体、粉尘的排放 (六)第六章 金 属 6.1 奇妙的金属性质 6.2 金属矿物与冶炼 6.3 珍惜和保护金属资源 相似性:金属光泽、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物理 导电性:银>铜>金>铝>锌>铁>铅 差异性 密度:金>铅>银>铜>铁>锌>铝 熔点:钨>铁>铜>金>银>铝>锡 硬度:铬>铁>银>铜>金>铝>铅 金属 + 氧气 ——→ 金属氧化物 金属 3Fe + 2O2 ======= Fe3O4 性质 4Al + 3O2 ======= 2Al2O3 2Cu + O2 ====== 2CuO 较活泼金属 + 酸 ——→ 金属化合物 + 氢气 2Al + 6HCl ===== 2AlCl3 + 3H2↑ Fe + 2HCl ===== FeCl2 + H2↑ 置换反应 Zn + H2SO4(稀) ===== ZnSO4 + H2↑ 化学 + → + Fe + CuSO4 ===== FeSO4 + Cu(湿法炼铜、镀铜) 2Al + 3CuSO4 ===== Al2(SO4)3 + 3Cu Mg + FeSO4 ===== Fe + MgSO4 置换反应:A + BC ===== B + AC(一单换一单) 活动性: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钾 钙 钠 镁 铝 锌 铁 锡 铅 (氢) 铜 汞 银 铂 金) 金属冶炼法 定义:一种金属与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而成(有金属特性)的 熔点:低(比各组分的熔点低) 合金 特点 强度:高(比各组分的强度高) 生铁:含碳量2﹪—4.3﹪ 铁合金 钢:含碳量0.03﹪—2﹪ 赤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 FeS3) 矿物 钛铁矿( FeTiO3)、孔雀石(Cu(OH)2CO3)、赤铜矿(Cu2O) 方铅矿(PbS)、铝土矿(Al2O3) C CO2 热还原法:金属氧化物 + H2 ——→金属单质+ H2O CO2 CO2 方法 电解法:金属氧化物 ———→ 金属单质 + 氧气 直接加热法:金属氧化物 ———→ 金属单质 + 氧气 冶炼 反应:C + O2 ==== CO2 、C + CO2 ==== 2CO 炼铁 Fe2O3 + 3CO ==== 2Fe + 3CO2(主要反应) 金属 铁的冶炼 原料:铁矿石(赤铁矿)焦炭 石灰石 空气 (热还原法) 炼钢:加入氧气,除去生铁中过量的碳及杂质 形成:铁 + 氧气 + 水 ——→ 铁锈(红褐色) 锈蚀(铁锈) 主要成分:Fe2O3·X H2O(红褐色) 除锈:Fe2O3 + 6HCl(适量) ===== 2FeCl3 + 3H2O Fe2O3 + 3H2SO4(适量) ===== Fe2(SO4)3 + 3H2O 防锈原理:隔绝空气和水 保护 防锈方法:刷油漆;涂机油;电镀(锌);氧化膜; 资源保护:有计划、合理开采;寻找替代品;回收再利用;

康磊的回答:

你在学校订的总复习每章前就找得到~

葛红的回答:

干嘛要树状图?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