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妍:河豚鱼中含的河豚毒素是什么?
毛森的回答:
河豚毒,一种存在于河豚、蝾螈、斑足蟾等动物中的海洋毒素。分子式C11H17N3O8。无色棱柱状晶体。对热不稳定。难溶于水,可溶于弱酸的水溶液。在碱性溶液中易分解,在低的pH值溶液中也不稳定。
河豚毒素是强烈的神经毒素,很低浓度的河豚毒素就能选择性地抑制钠离子通过神经细胞膜。河豚毒素还有其他药理作用,是神经生理学和肌肉生理学研究的有用工具。它的毒性相当于剧毒药品氰化钠的1250倍,只需要0.48毫克就能致人死命。
马廷强的回答:
河鲀毒素(tetrodotoxin,TTX)是鲀鱼类(俗称河豚鱼)及其它生物体内含有的一种生物碱。其分子式为C11H17O8N3,分子量为319。 为氨基全氢喹唑啉型化合物,是自然界中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神经毒素之一,曾一度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类毒素。经腹腔注射对小鼠的LD50为8μg/kg,其毒性比氰化物还要高1250多倍,0.5mg即可致人于死命。毒素对肠道有局部刺激作用,吸收后迅速作用于神经末梢和神经中枢,可高选择性和高亲和性地阻断神经兴奋膜上钠离子通道,阻碍神经传导,从而引起神经麻痹而致死亡。 毒素起源于生物体本身还是寄生物尚有争议,体内毒素的积累和分布因不同季节和部位而异。河鲀在生殖季节毒性大,且雌性大于雄性,而在不同部位中,卵巢>脾脏>肝脏>血液>眼睛>鳃耙>皮肤>精巢。一般肌肉中不含有河鲀毒素,但河鲀死后内脏中的毒素可渗入肌肉,此时鱼肉也含有少量毒素。提取毒素的主要部位为卵巢和肝脏。 河鲀毒素化学性质和热性质均很稳定,盐腌或日晒等一般烹调手段均不能将其破坏,只有在高温加热30min以上或在碱性条件下才能被分解。220℃加热20-60min可使毒素全部被破坏。中毒潜伏期很短,短至10-30min,长至3-6h发病,发病急,如果抢救不及时,中毒后最快的10min内死亡,最迟4-6h死亡。中毒后也缺乏有效的解救措施。毒素纯品在医药方面用途广泛,具有极高商业价值
Seed的回答:
河鲀毒素(tetrodotoxin,ttx)是鲀鱼类(俗称河豚鱼)及其它生物体内含有的一种生物碱。其分子式为c11h17o8n3,分子量为319。该毒素经腹腔注射对小鼠的ld50为8μg/kg。曾一度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类毒素。河鲀毒素的化学性质稳定,一般烹调手段难以破坏。中毒后也缺乏有效的解救措施。河豚毒素纯品的国际市场价每克可达21万美元,具有极高商业价值。
李安妮的回答:
河鲀毒素(tetrodotoxin,TTX)是鲀鱼类(俗称河豚鱼)及其它生物体内含有的一种生物碱。其分子式为C11H17O8N3,分子量为319。 为氨基全氢喹唑啉型化合物,是自然界中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神经毒素之一,曾一度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类毒素。经腹腔注射对小鼠的LD50为8μg/kg,其毒性比氰化物还要高1250多倍,0.5mg即可致人于死命。毒素对肠道有局部刺激作用,吸收后迅速作用于神经末梢和神经中枢,可高选择性和高亲和性地阻断神经兴奋膜上钠离子通道,阻碍神经传导,从而引起神经麻痹而致死亡。 毒素起源于生物体本身还是寄生物尚有争议,体内毒素的积累和分布因不同季节和部位而异。河鲀在生殖季节毒性大,且雌性大于雄性,而在不同部位中,卵巢>脾脏>肝脏>血液>眼睛>鳃耙>皮肤>精巢。一般肌肉中不含有河鲀毒素,但河鲀死后内脏中的毒素可渗入肌肉,此时鱼肉也含有少量毒素。提取毒素的主要部位为卵巢和肝脏。 河鲀毒素化学性质和热性质均很稳定,盐腌或日晒等一般烹调手段均不能将其破坏,只有在高温加热30min以上或在碱性条件下才能被分解。220℃加热20-60min可使毒素全部被破坏。中毒潜伏期很短,短至10-30min,长至3-6h发病,发病急,如果抢救不及时,中毒后最快的10min内死亡,最迟4-6h死亡。中毒后也缺乏有效的解救措施。毒素纯品在医药方面用途广泛,具有极高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