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评论
推扬网

李华一:东道主”一词跟春秋时几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有关,最早是指

admin
2020/08/11 16:29:13

王玄的回答:

东道主 dōng dào zhǔ 【解释和例句】 【解释】 亦称“东道主人”,原指东路上的主人,春秋时晋秦合兵围郑,郑文公使烛之武说秦穆公,曰:“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事见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年》。郑国在秦国东面,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 后“东道主”因以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请客的人。朋友相聚,来了客人,主人常自称为“东道主”,客人说主人“你是东道主”等。现在“东道主”一词用的很广泛,赛事的主办国或者主办城市也称为东道主;举办各种会议,主办方也被称作东道主。 【例句】 “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唐· 李白《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诗 “他每可几曾做那五百钱东道主。”——元·无名氏《来生债》第二折 “宁安寨的人们,做为东道主,一面忙着欢送即将出征的子弟兵,还一面忙着接应、招待这些来自各个村庄的乡亲们。”——郭澄清《大刀记》第二十章 “令亲人蔡儶作牧河济,厚相恩赡,以为东道主人。”——《周书·文帝纪上》 “我虽不能做诗,这些诗人竟不厌俗,容我做个东道主人。”——《红楼梦》第三七回

独行的浪子的回答:

东道主一词跟春秋时几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有关,最早是指春秋时期的郑国。 “东道主”这一词语,我们经常在各种媒体、场合看到。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它是有典故的。 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九月十三日,晋文公和秦穆公的联军包围了郑国国都。郑文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向老臣烛之武请教,设法解围。当夜,烛之武乘着天黑叫人用粗绳子把他从城头上吊下去,私下会见秦穆公。 晋国和秦国是两个大国,他们之间本不和谐,常常明争暗斗。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他们的矛盾,对秦穆公说:“秦晋联军攻打郑国,郑国怕是保不住了。但郑国灭亡了,对贵国也许并无一点好处。因为从地理位置上讲,秦国和咱郑国之间隔着一个晋国,贵国要越过晋国来控制郑国,恐怕是难于做到的吧?到头来得到好处的还是晋国。晋国的实力增加一分,就是秦国的实力相应地削弱一分啊!”秦穆公觉得烛之武说得有理,烛之武于是进一步说:“要是你能把郑国留下,让他作为你们东方道路的主人。你们使者来往经过郑国,万一缺少点什么,郑国一定供应,作好充分的安排,这有什么不好?” 秦穆公终于被说服了,他单方面跟郑国签订了和约,晋文公无奈,也只得退兵了。秦国在西,郑国在东,所以郑国对秦国来说自称“东道主”。后来,它泛指招待迎接客人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