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评论
推扬网

尹丽华:唐朝 人物郭子仪参考书目

admin
2020/08/11 15:53:04

林培伟的回答: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列传第七十》   《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六十二》   1.《新唐书·郭子仪传》: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累迁单于副都护、振远军使。天宝八载,木剌山始筑横塞军及安北都护府,诏即军为使。俄苦地偏不可耕,徙筑永清,号天德军,又以使兼九原太守。   2. 郭子仪半身版画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3. 《新唐书·郭子仪传》:十四载,安禄山反,诏子仪为卫尉卿、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率本军东讨。子仪收静边军,斩贼将周万顷,击高秀岩河曲,败之,遂收云中、马邑,开东陉。加御史大夫。贼陷常山,河北郡县皆没。会李光弼攻贼常山,拔之,子仪引军下井陉,与光弼合,破贼史思明众数万,平定藁城。南攻赵郡,禽贼四千,纵之,斩伪守郭献璆。   4. 《新唐书·郭子仪传》:还常山,思明以众数万尾军,及行唐,子仪选骑五百更出挑之。三日,贼引去,乘之,又破于沙河,遂趋常阳以守。禄山益出精兵佐思明。子仪曰:“彼恃加兵,必易我;易我,心不固,战则克矣。”与战未决,戮一步将以徇,士殊死斗,遂破之,斩首二千级,俘五百人,获马如之。于是昼扬兵,夜捣垒,贼不得息,气益老。乃与光弼、仆固怀恩、浑释之、陈回光等击贼嘉山,斩首四万级,获人马万计。思明跳奔博陵。于是河北诸郡往往斩贼守,迎王师。方北图范阳,会哥舒翰败,天子入蜀,太子即位灵武,诏班师。子仪与光弼率步骑五万赴行在。   5. 《新唐书·郭子仪传》:拜子仪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总节度。肃宗大阅六军,鼓而南,至彭原。宰相房琯自请讨贼,次陈涛,师败,众略尽,故帝唯倚朔方军为根本。贼将阿史那从礼以同罗、仆骨骑五千,诱河曲九府、六胡州部落数万迫行在。子仪以回纥首领葛逻支击之,执获数万,牛羊不可胜计,河曲平。   6. 《新唐书·郭子仪传》:至德二载,攻贼崔乾祐于潼关,乾祐败,退保蒲津。会永乐尉赵复、河东司户参军韩旻、司士徐景及宗室子锋在城中,谋为内应,子仪攻蒲,复等斩陴者,披阖内军。乾祐走安邑,安邑伪纳之,兵半入,县门发,乾祐得脱身走。贼安守忠壁永丰仓,子仪遣子旰与战,多杀至万级,旰死于阵。进收仓。于是关、陕始通。   7. 《新唐书·郭子仪传》:诏还凤翔,进司空,充关内、河东副元帅。率师趋长安,次潏水上。贼守忠等军清渠左。大战,王师不利,委仗奔。子仪收溃卒保武功,待罪于朝,乃授尚书左仆射。   8. 《旧唐书·郭子仪传》:是月,安禄山死,朝廷欲图大举,诏子仪还凤翔。四月,进位司空,充关内、河东副元帅。五月,诏子仪帅师趋京城。师于潏水之西,与贼将安太清、安守忠战,王师不利,其众大溃,尽委兵仗于清渠之上。子仪收合余众,保武功,诣阙请罪,乞降官资,乃降为左仆射,余如故。   9. 《新唐书·郭子仪传》:俄从元帅广平王率蕃、汉兵十五万收长安。李嗣业为前军,元帅为中军,子仪副之,王思礼为后军,阵香积寺之北,距沣水,临大川,弥亘一舍。回纥以奇兵缭贼背,夹攻之,斩首六万级,生禽二万,贼帅张通儒夜亡陕郡。翌日,王入京师,老幼夹道呼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王休士三日,遂东。   10. 《新唐书·郭子仪传》:安庆绪闻王师至,遣严庄悉众十万屯陕,助通儒,旌帜钲鼓径百馀里。师至新店,贼已阵,出轻骑,子仪遣二队逐之,又至,倍以往,皆不及贼营辄反。最后,贼以二百骑掩军,未战走,子仪悉军追,横贯其营。贼张两翼包之,官军却。嗣业率回纥从后击,尘且坌,飞矢射贼,贼惊曰:“回纥至矣!”遂大败,僵尸相属于道。严庄等走洛阳,挟庆绪度河保相州,遂收东都。

节目组的回答:

子仪---唐朝杰出将领 郭子仪(697~781) 唐朝杰出将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初以武举补左卫长史,唐天宝八载(749),任横塞军使,后以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十四载,在唐平安史之乱中,任朔方节度使,由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东征,出单于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攻取静边军(今山西右玉),进围云中(今大同),攻克马邑(今朔州),开东陉关(今代县东北)。 十五载,率兵应援河东节度副使、知节度事李光弼,由井陉(今属河北)进入河北,至常山(今正定)与光弼合兵十余万,连败安禄山同党史思明于九门(今藁城西北)、沙河(今大沙河流经新乐、行唐附近河段)等地。进至恒阳(今曲阳),采取深沟高垒,敌来则守、敌去则追,昼扬兵、夜袭营的战法,使史军疲惫后出战恒阳东嘉山,大败史思明及其援军,俘斩4 万余人,收复河北十余郡,切断安军后方交通,牵制其西进,使河北战局出现转机。拟将进兵范阳,获悉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失守,唐玄宗西逃,遂与李光弼引兵入井陉。旋奉命率兵5万至灵武,护卫新即位的太子李亨(是为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八月,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朔方节度使。 十一月,讨平进逼灵武的叛将阿史那从礼和河曲九姓府、六胡州诸部落数万众,解除了朔方后顾之忧。 二载二月,郭子仪率兵收复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冯翊(今陕西大荔),一度攻破潼关,大败安将崔乾佑。 四月,授司空、天下兵马副元帅。奉诏引兵赴凤翔(今属陕西),于途中在白渠留运桥(今三原东南)设伏击败安将李归仁铁骑 5000。 五月,与安守忠、李归仁战于清渠(今西安西)失利,退保武功(今武功西北)。 九月,随元帅广平王李俶率唐与回纥兵15万,再与安守忠、李归仁战于香积寺(今长安县西南)北,大败之,斩其6万人,收复京都长安(今西安)。 十月,随李俶乘胜东进,在回纥军配合下,大败安将严庄、张通儒等15万兵于新店(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迫安庆绪弃洛阳退守邺城(今安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受命经营河北。 乾元元年 (758),进位中书令,奉命与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共数十万大军联合讨安庆绪。 十月,领兵渡黄河,至获嘉(今属河南)大破安将安太清,进围卫州(今卫辉)。时鲁炅等四节度使亦会于卫州,安庆绪倾邺城兵7万来援。子仪选3000弓弩手设伏于营垒,先战后退诱安军至垒下,伏兵万箭齐发,安军败走。子仪引兵追击,俘安庆绪之弟安庆和,拔卫州。再战愁思冈(今安阳西南),前后斩杀3万人,遂与诸军连营,进围邺城。 二年三月,诸军与援救安庆绪的史思明5万精兵于安阳河(今安阳北)北列阵接战,杀伤相半;时狂风骤起,天昏地暗,唐军因无统一指挥,诸节度使各溃归本镇,子仪亦引军退守河阳(今孟县南),以保东都。旋任东畿、山东、河东诸道元帅,权知东都留守。后为宦官鱼朝恩谗毁,被解除兵权。 宝应元年(762),太原(今太原西南)、绛州(今山西新绛)兵相继叛乱,朝廷恐其联络安军,乃封子仪为汾阳王,任朔方、河中、北庭、泽潞行营节度,兼兴平、定国等军副元帅,出镇绛州。子仪至绛州斩乱首及同谋者40人,太原亦效仿处置。从此河东诸镇皆奉守法纪。不久,子仪又遭宦官程元振离间,再度被解除兵权。 广德元年(763),吐蕃乘唐平安史之乱无暇西顾之机,攻占河、陇广大地区。程元振隐情不报,至是年十月,吐蕃攻到奉天(今陕西乾县)、武功,京师震骇,代宗再以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出镇咸阳(今咸阳东北)抵御。未及集兵,吐蕃率吐谷浑、党项、氐、羌等20万众已渡渭水逼近长安。代宗弃长安东奔陕州,京都失守。子仪至商州(今属陕西),收集散卒及武关(今丹凤东南)守兵合计4000人,以雪国耻激励将士;又以昼击鼓张旗、夜燃火等疑兵之计,吓退吐蕃,收复长安。 二年,朔方节度使、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反唐。子仪任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使、朔方节度大使,出镇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西南)。不久,怀恩反谋败露,其部众归附子仪。怀恩奔灵武,又引回纥、吐蕃十万众攻关中,长安震骇。子仪奉诏出镇奉天,旋充任北道邠宁、泾原、河西以东通和吐蕃使。当怀恩等部进逼奉天时,子仪布阵于乾陵(今陕西乾县西北)之南。回纥、吐蕃知有备,不战而退。 永泰元年(765),回纥、吐蕃大军进围泾阳(今属陕西),闻仆固怀恩暴死,遂不睦而分营,子仪即利用其矛盾,领数骑赴回纥营地,说服其大帅药葛罗,并与之结盟,大破吐蕃军,稳住了关中局势。 大历元年 (766),屯军河中,为解决军粮,垦田自耕。是年河中野无旷土,军粮充裕。 二年,奉命讨伐叛唐的华州节度使周智光,智光部众闻子仪发兵,遂斩智光以降。 八年,吐蕃10万余众攻泾、邠(今彬县),子仪遣兵马使浑瑊出战宜禄(今长武)失利,遂召诸将议事,不究战败之过,只议再战之谋,兵分三路,相互配合,于百城(今甘肃灵台西南)、潘原(平凉东) 等地连连取胜,杀获甚众,吐蕃败逃。此后数年,多次遣兵击退吐蕃的侵扰。子仪曾为削减冗官、选贤任能、轻徭薄赋、安民兴国而上书。 九年,年事已高,又为边陲不宁而入朝陈谏,提出:吐蕃、党项、吐谷浑为主要威胁,应从内地各道调精兵屯朔方各重镇,以作防守边疆的长远计划。 十四年,唐德宗继位,被尊为尚父,加太尉兼中书令,余官皆免。郭子仪精于谋略,用兵持重,治军宽严得当,深得部下敬服。以身许国,临危不惧,身经百战,功勋卓著。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勤于职守,一身系国家安危20余年,对巩固唐王朝统治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