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红:中国朝代的官衔制度
余栩的回答:
清朝的官、阶、品从、爵位既保留了满族的传统称谓,又保留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九品中正制”的官僚选拔制度。 “九品中正制”起源于曹魏时期,当时,将士人按才能分为九等,称为九品,以后又将官员的尊卑也分做九等,亦称九品。北魏时,又进行了更细致的区分,先将各品分为正与从,即正一品、从一品到正九品、从九品,再将四品以下的正与从分为上下阶,即自正四品上阶,一直至正九品上阶、正九品下阶、从九品上阶、从九品下阶。这样,就由最初的九个等级发展为三十个等级。 清朝沿袭了明朝的官职制度,保留了九品之中分正从的部分,废除了上下阶,而且文职武职完全一致,成为整齐划一的由正一品到从九品的十八个等级。中央国家机关文武职主要官员的品级排列顺序如下: 文职官员:内阁大学士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大臣、督察院左右都御使为从一品;部院侍郎、副大臣大理院正卿为正二品,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为从二品;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院少卿、太仆寺卿、大理院总检察厅厅丞为从三品;通政使司副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各部左右参议、翰林院侍讲学士、诗读学士为正四品,翰林院侍讲、侍读、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为从四品;通政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六部郎中、各部院司长为正五品,鸿胪寺少卿、各部宗室员外郎、理藩部员外郎为从五品;内阁侍读、各部院主事、大理寺左右寺丞、太常寺左右寺丞、理藩部教习为正六品,光禄寺署正、大理院典薄为从六品;大理事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通政司使经历、知事、各部院寺司库、皇史宬尉为正七品,内阁中书、光禄寺典薄、署正、国子监博士、助教为从七品;各部院司务、翰林院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大理院录事为正八品,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为正八品;礼部太常寺盛京读祝官、汉赞礼郎、各部院衙门笔帖式为正九品,翰林院侍诏、刑部司狱、国子监典籍为从九品。 武职官员:领侍卫内大臣为正一品,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八旗满蒙汉军都统步统为从一品;左右翼统领、八旗护军统领、八旗满蒙汉军副都统为正二品,副将、散秩大臣为从二品;一等侍卫、参将为正三品,王府一等护卫、游击为从三品;二等侍卫、步军协尉为正四品,城门领、王府二等护卫、王公府五旗佐领为从四品;三等侍卫、步军校、守备为正五品,四等侍卫、王公府三等护卫、守御所千总为从五品;蓝翎侍卫、门千总、营千总为正六品,委署部军校、内务府六品翎长、卫千总为从六品;城门吏、把总库正七品,贝子公府七品典仪为从七品,副护军校、公府八品典仪为从八品;各营蓝翎长、外委把总为正九品,额外委为从九品。 当时只有九品之内的职务才叫“官”,称为“流内”。九品之外没有品级的叫“流外”,或收“未入流”,就不是“官”,而是“吏”了。 “阶”,是与品有关或者说是由品派生出来的另一套等级制度,始于唐代。是用做标志官员身份与级别的称号,亦称“阶官”。清朝时,阶官与品级完全对应,官居几品即授几品阶官,如果低品的官职加授较高的品级,就得授予较高的阶官。如知县,按例为正七品,当年若被加封五品衔,就得授予正五品的奉政大夫的阶官,可以使用五品官才能服用的服饰。有时完全无实职的人,也可以得到阶官的称号,可以使用其服饰,享其虚荣。清朝的文武阶官亦各有18级: 文阶18级分别是:光禄大夫、荣禄大夫、资政大夫、通奉大夫、通议大夫、中议大夫、中宪大夫、朝议大夫、奉政大夫、承德郎、儒林郎、文林郎、征仕郎、修职左郎、登仕郎、登仕左郎。 武阶18级分别是:建威将军、振威将军、武显将军、武功将军、武义都尉、武翼都尉、昭武都尉、宣武都尉、武德骑尉、武德佐骑尉、武略骑尉、武略佐骑尉、武信骑尉、武信佐骑尉、奋武校尉、奋武佐校尉、修武校尉、修武佐校尉。
余栩的回答:
清朝的官、阶、品从、爵位既保留了满族的传统称谓,又保留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九品中正制”的官僚选拔制度。 “九品中正制”起源于曹魏时期,当时,将士人按才能分为九等,称为九品,以后又将官员的尊卑也分做九等,亦称九品。北魏时,又进行了更细致的区分,先将各品分为正与从,即正一品、从一品到正九品、从九品,再将四品以下的正与从分为上下阶,即自正四品上阶,一直至正九品上阶、正九品下阶、从九品上阶、从九品下阶。这样,就由最初的九个等级发展为三十个等级。 清朝沿袭了明朝的官职制度,保留了九品之中分正从的部分,废除了上下阶,而且文职武职完全一致,成为整齐划一的由正一品到从九品的十八个等级。中央国家机关文武职主要官员的品级排列顺序如下: 文职官员:内阁大学士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大臣、督察院左右都御使为从一品;部院侍郎、副大臣大理院正卿为正二品,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为从二品;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院少卿、太仆寺卿、大理院总检察厅厅丞为从三品;通政使司副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各部左右参议、翰林院侍讲学士、诗读学士为正四品,翰林院侍讲、侍读、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为从四品;通政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六部郎中、各部院司长为正五品,鸿胪寺少卿、各部宗室员外郎、理藩部员外郎为从五品;内阁侍读、各部院主事、大理寺左右寺丞、太常寺左右寺丞、理藩部教习为正六品,光禄寺署正、大理院典薄为从六品;大理事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通政司使经历、知事、各部院寺司库、皇史宬尉为正七品,内阁中书、光禄寺典薄、署正、国子监博士、助教为从七品;各部院司务、翰林院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大理院录事为正八品,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为正八品;礼部太常寺盛京读祝官、汉赞礼郎、各部院衙门笔帖式为正九品,翰林院侍诏、刑部司狱、国子监典籍为从九品。 武职官员:领侍卫内大臣为正一品,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八旗满蒙汉军都统步统为从一品;左右翼统领、八旗护军统领、八旗满蒙汉军副都统为正二品,副将、散秩大臣为从二品;一等侍卫、参将为正三品,王府一等护卫、游击为从三品;二等侍卫、步军协尉为正四品,城门领、王府二等护卫、王公府五旗佐领为从四品;三等侍卫、步军校、守备为正五品,四等侍卫、王公府三等护卫、守御所千总为从五品;蓝翎侍卫、门千总、营千总为正六品,委署部军校、内务府六品翎长、卫千总为从六品;城门吏、把总库正七品,贝子公府七品典仪为从七品,副护军校、公府八品典仪为从八品;各营蓝翎长、外委把总为正九品,额外委为从九品。 当时只有九品之内的职务才叫“官”,称为“流内”。九品之外没有品级的叫“流外”,或收“未入流”,就不是“官”,而是“吏”了。 “阶”,是与品有关或者说是由品派生出来的另一套等级制度,始于唐代。是用做标志官员身份与级别的称号,亦称“阶官”。清朝时,阶官与品级完全对应,官居几品即授几品阶官,如果低品的官职加授较高的品级,就得授予较高的阶官。如知县,按例为正七品,当年若被加封五品衔,就得授予正五品的奉政大夫的阶官,可以使用五品官才能服用的服饰。有时完全无实职的人,也可以得到阶官的称号,可以使用其服饰,享其虚荣。清朝的文武阶官亦各有18级: 文阶18级分别是:光禄大夫、荣禄大夫、资政大夫、通奉大夫、通议大夫、中议大夫、中宪大夫、朝议大夫、奉政大夫、承德郎、儒林郎、文林郎、征仕郎、修职左郎、登仕郎、登仕左郎。 武阶18级分别是:建威将军、振威将军、武显将军、武功将军、武义都尉、武翼都尉、昭武都尉、宣武都尉、武德骑尉、武德佐骑尉、武略骑尉、武略佐骑尉、武信骑尉、武信佐骑尉、奋武校尉、奋武佐校尉、修武校尉、修武佐校尉。
余栩的回答:
清朝的官、阶、品从、爵位既保留了满族的传统称谓,又保留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九品中正制”的官僚选拔制度。 “九品中正制”起源于曹魏时期,当时,将士人按才能分为九等,称为九品,以后又将官员的尊卑也分做九等,亦称九品。北魏时,又进行了更细致的区分,先将各品分为正与从,即正一品、从一品到正九品、从九品,再将四品以下的正与从分为上下阶,即自正四品上阶,一直至正九品上阶、正九品下阶、从九品上阶、从九品下阶。这样,就由最初的九个等级发展为三十个等级。 清朝沿袭了明朝的官职制度,保留了九品之中分正从的部分,废除了上下阶,而且文职武职完全一致,成为整齐划一的由正一品到从九品的十八个等级。中央国家机关文武职主要官员的品级排列顺序如下: 文职官员:内阁大学士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大臣、督察院左右都御使为从一品;部院侍郎、副大臣大理院正卿为正二品,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为从二品;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院少卿、太仆寺卿、大理院总检察厅厅丞为从三品;通政使司副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各部左右参议、翰林院侍讲学士、诗读学士为正四品,翰林院侍讲、侍读、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为从四品;通政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六部郎中、各部院司长为正五品,鸿胪寺少卿、各部宗室员外郎、理藩部员外郎为从五品;内阁侍读、各部院主事、大理寺左右寺丞、太常寺左右寺丞、理藩部教习为正六品,光禄寺署正、大理院典薄为从六品;大理事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通政司使经历、知事、各部院寺司库、皇史宬尉为正七品,内阁中书、光禄寺典薄、署正、国子监博士、助教为从七品;各部院司务、翰林院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大理院录事为正八品,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为正八品;礼部太常寺盛京读祝官、汉赞礼郎、各部院衙门笔帖式为正九品,翰林院侍诏、刑部司狱、国子监典籍为从九品。 武职官员:领侍卫内大臣为正一品,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八旗满蒙汉军都统步统为从一品;左右翼统领、八旗护军统领、八旗满蒙汉军副都统为正二品,副将、散秩大臣为从二品;一等侍卫、参将为正三品,王府一等护卫、游击为从三品;二等侍卫、步军协尉为正四品,城门领、王府二等护卫、王公府五旗佐领为从四品;三等侍卫、步军校、守备为正五品,四等侍卫、王公府三等护卫、守御所千总为从五品;蓝翎侍卫、门千总、营千总为正六品,委署部军校、内务府六品翎长、卫千总为从六品;城门吏、把总库正七品,贝子公府七品典仪为从七品,副护军校、公府八品典仪为从八品;各营蓝翎长、外委把总为正九品,额外委为从九品。 当时只有九品之内的职务才叫“官”,称为“流内”。九品之外没有品级的叫“流外”,或收“未入流”,就不是“官”,而是“吏”了。 “阶”,是与品有关或者说是由品派生出来的另一套等级制度,始于唐代。是用做标志官员身份与级别的称号,亦称“阶官”。清朝时,阶官与品级完全对应,官居几品即授几品阶官,如果低品的官职加授较高的品级,就得授予较高的阶官。如知县,按例为正七品,当年若被加封五品衔,就得授予正五品的奉政大夫的阶官,可以使用五品官才能服用的服饰。有时完全无实职的人,也可以得到阶官的称号,可以使用其服饰,享其虚荣。清朝的文武阶官亦各有18级: 文阶18级分别是:光禄大夫、荣禄大夫、资政大夫、通奉大夫、通议大夫、中议大夫、中宪大夫、朝议大夫、奉政大夫、承德郎、儒林郎、文林郎、征仕郎、修职左郎、登仕郎、登仕左郎。 武阶18级分别是:建威将军、振威将军、武显将军、武功将军、武义都尉、武翼都尉、昭武都尉、宣武都尉、武德骑尉、武德佐骑尉、武略骑尉、武略佐骑尉、武信骑尉、武信佐骑尉、奋武校尉、奋武佐校尉、修武校尉、修武佐校尉。
余栩的回答:
清朝的官、阶、品从、爵位既保留了满族的传统称谓,又保留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九品中正制”的官僚选拔制度。 “九品中正制”起源于曹魏时期,当时,将士人按才能分为九等,称为九品,以后又将官员的尊卑也分做九等,亦称九品。北魏时,又进行了更细致的区分,先将各品分为正与从,即正一品、从一品到正九品、从九品,再将四品以下的正与从分为上下阶,即自正四品上阶,一直至正九品上阶、正九品下阶、从九品上阶、从九品下阶。这样,就由最初的九个等级发展为三十个等级。 清朝沿袭了明朝的官职制度,保留了九品之中分正从的部分,废除了上下阶,而且文职武职完全一致,成为整齐划一的由正一品到从九品的十八个等级。中央国家机关文武职主要官员的品级排列顺序如下: 文职官员:内阁大学士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大臣、督察院左右都御使为从一品;部院侍郎、副大臣大理院正卿为正二品,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为从二品;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院少卿、太仆寺卿、大理院总检察厅厅丞为从三品;通政使司副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各部左右参议、翰林院侍讲学士、诗读学士为正四品,翰林院侍讲、侍读、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为从四品;通政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六部郎中、各部院司长为正五品,鸿胪寺少卿、各部宗室员外郎、理藩部员外郎为从五品;内阁侍读、各部院主事、大理寺左右寺丞、太常寺左右寺丞、理藩部教习为正六品,光禄寺署正、大理院典薄为从六品;大理事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通政司使经历、知事、各部院寺司库、皇史宬尉为正七品,内阁中书、光禄寺典薄、署正、国子监博士、助教为从七品;各部院司务、翰林院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大理院录事为正八品,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为正八品;礼部太常寺盛京读祝官、汉赞礼郎、各部院衙门笔帖式为正九品,翰林院侍诏、刑部司狱、国子监典籍为从九品。 武职官员:领侍卫内大臣为正一品,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八旗满蒙汉军都统步统为从一品;左右翼统领、八旗护军统领、八旗满蒙汉军副都统为正二品,副将、散秩大臣为从二品;一等侍卫、参将为正三品,王府一等护卫、游击为从三品;二等侍卫、步军协尉为正四品,城门领、王府二等护卫、王公府五旗佐领为从四品;三等侍卫、步军校、守备为正五品,四等侍卫、王公府三等护卫、守御所千总为从五品;蓝翎侍卫、门千总、营千总为正六品,委署部军校、内务府六品翎长、卫千总为从六品;城门吏、把总库正七品,贝子公府七品典仪为从七品,副护军校、公府八品典仪为从八品;各营蓝翎长、外委把总为正九品,额外委为从九品。 当时只有九品之内的职务才叫“官”,称为“流内”。九品之外没有品级的叫“流外”,或收“未入流”,就不是“官”,而是“吏”了。 “阶”,是与品有关或者说是由品派生出来的另一套等级制度,始于唐代。是用做标志官员身份与级别的称号,亦称“阶官”。清朝时,阶官与品级完全对应,官居几品即授几品阶官,如果低品的官职加授较高的品级,就得授予较高的阶官。如知县,按例为正七品,当年若被加封五品衔,就得授予正五品的奉政大夫的阶官,可以使用五品官才能服用的服饰。有时完全无实职的人,也可以得到阶官的称号,可以使用其服饰,享其虚荣。清朝的文武阶官亦各有18级: 文阶18级分别是:光禄大夫、荣禄大夫、资政大夫、通奉大夫、通议大夫、中议大夫、中宪大夫、朝议大夫、奉政大夫、承德郎、儒林郎、文林郎、征仕郎、修职左郎、登仕郎、登仕左郎。 武阶18级分别是:建威将军、振威将军、武显将军、武功将军、武义都尉、武翼都尉、昭武都尉、宣武都尉、武德骑尉、武德佐骑尉、武略骑尉、武略佐骑尉、武信骑尉、武信佐骑尉、奋武校尉、奋武佐校尉、修武校尉、修武佐校尉。
阡陌的回答:
九卿 《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条谈到建筑宫室规模时说:“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注云:“六卿三孤为九卿。”此指天官■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以及少师、少傅、少保,合为“九卿”。 秦汉通常以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大司农)、少府为九卿,实即中央各机关的总称。北齐改廷尉为大理,少府为大府。魏晋南北朝以后,设尚书分主各部行政,九卿专掌一部分事务,职位较轻。明清有大小九卿之别。明之大九卿为六部尚书及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小九卿为太常寺卿、大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司卿。清代皇帝的谕旨中常以六部九卿并提,可见不把六部计算在九卿之内。九卿究竟指哪些官,说法不一致。其小九卿则指宗人府丞、詹事、太常寺卿、大仆寺卿、光禄寺卿、鸿胪寺卿、国子祭酒、顺天府尹、左右春坊庶子。 九译令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典属国之下设有“九译令”一官。典属国是掌管当时少数民族事务之官,因各少数民族语言不同,彼此交往,必须经过翻译,故设九译令。“九译”是多次转译之意,即所谓“重译来朝”。 九门提督 清代步军统领之别称。 九品 古代官吏的等级。两汉以俸禄“石”(d4n)之多寡作为官吏的等级,如“万石”、“二千石”等。曹魏开始定官阶为九品,如相国为第一品,尚书令为第三品等。从第一品到第九品共九等,北魏时,开始在官品中分正、从。从第四品起,正、从品又各分上、下阶,共为三十等;唐、宋文职与北魏同,武职自三品起即分上、下。隋及元、明、清保留正、从品,而无上、下阶之称,共分十八等,文武并同。 二府 西汉丞相与御史府并称“二府”,亦称“两府”。成帝时罢御史大夫,改置司空,其名废。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军事的枢密院和掌管政务的中书省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又明清时对府“同知”的别称,即第二知府之意。 二十等爵 战国时秦国商鞅制定的爵位等级。商鞅在秦国变法时,整理秦国以前的爵制,制定赏功的爵位为二十级:(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以上相当于士);(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以上相当于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即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以上相当于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汉武帝刘彻时,因避讳改为列侯或通侯。以上相当于诸侯)。秦、汉两代沿用。战国时秦国五大夫以上有食邑。汉初改为公大夫以上有食邑,官大夫以下得免役。汉文帝以后,又改为五大夫以上才得免役。 二千石 汉代对郡守的通称。按汉制郡守之品秩为二千石,即月俸一百二十斛,习惯上称之为二千石。汉代之“二千石”品秩又分为“中二千石”、“真二千石”、“比二千石”等。 二千石曹 汉代制度:郡守的官秩为二千石。诸侯王国之“相”也为二千石,因此称地方行政长官之郡守为“二千石”。西汉成帝时,设尚书4人,分四曹理事,其中有“二千石曹尚书”,主管郡国二千石之事。 二十四衙门 明代宫廷宦官机构有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神官、尚膳、尚宝、印绶、直殿、尚衣、都知等十二监;惜薪、钟鼓、宝钞、混堂等四司;兵仗、银作、浣衣、巾帽、针工、内织染、酒醋面、司苑等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各专设“掌印太监”等,为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署。 八子 皇帝妃嫔的名号。西汉制度:“八子视千石,比中更。” 八座 东汉至唐代一般以尚书令,仆射、六曹(部)尚书为八座。清代则用作六部尚书的代称。又俗称大官坐八人所抬之轿者为“八座”。 八部大人 北魏初期沿用鲜卑族原有的部族制,设置“八部大人”、“南部大人”以统率诸部族。后又续设东、西、南、北四部大人,以后又扩大为八部,称为“八部大人”,以掌国政。 八旗制度 清代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公元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开始将本族的人以及所属的人分编为“旗”,以旗帜作标志。这年先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建黄、白、红、蓝四旗。到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即努尔哈赤建号的前一年)因人数增多,又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前者称“四正”,后者称“四镶”,合称“八旗”。每旗(满语称“固山”)下辖五参领(甲喇),每参领辖五佐领(“牛录”)。凡满族成员分隶各佐领,平时生产,战时从征。皇太极时,又把降附的蒙古人和汉人编为“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与“八旗满洲”共同构成清代八旗的整体。满洲八旗中的正黄、正白、镶黄称为“上三旗”,是皇帝的亲军,由皇帝直接统帅,其他五旗称为“下五旗”,由满洲贵族统之。编入八旗的人户,称为“旗人”或“旗下人”。八旗制度在建立初期,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职能,是与当时满族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入关后满族统治者利用八旗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其积极意义日趋缩小。作为一个军事组织,八旗军队与绿营兵同为清廷统治全国的工具。八旗子弟都有当兵的义务,被挑选入伍即为八旗兵。八旗的编制是三百人为一“牛录”,设一佐领以统之。五牛录设一“参领”,五参领为一“固山”,即一“旗”设一“都统”以统之,又设副都统以为副。清统一全中国后,八旗兵分驻首都及全国重要地方。作为行政机构,在某些地区,八旗各级衙署与州县系统并存,直至清末。清亡后,八旗制度才全部瓦解。 七子 皇帝妃嫔之一。西汉制度:“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十三衙门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由宦官吴良辅等的建议,设立“十三衙门”,在宫廷内侍奉皇室及其家族,以宦官为主管。十三衙门为:司礼监、御用监、御马监、内官监(宣徽院)、尚衣监、尚膳监、尚宝监(尚宝司)、司设监、尚方司(尚方院)、惜薪司、钟鼓司(礼仪监、礼仪院)、兵仗局、织染局(经局)等。公元1661年,康熙即位后裁撤,职掌归“内务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