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芸娜:丧礼上手臂上带着的黑丝带叫什么?有什么来历吗?
原建国的回答:
你说的是 “戴黑纱臂章”吧,这个是葬礼习俗 演变而来的,以前是披麻戴孝,现在从简,戴黑纱臂章。 建国前,长辈到了暮年,子孙便提前置棺木、做寿衣,以防不测。县内一般实行木棺土葬,贫者以草席卷之入葬,富者还要修建墓室。老人病危,子女轮流守护,断气前先穿上寿衣,停在上房正中的灵床上,待气绝后全家跪倒痛哭。执事人安排通知丧主的亲朋好友,称为报丧。亲友邻里得知后,携带烧纸前往祭奠称为吊丧;停灵时间长短不一,有当天出殡的,有的则停留三日、五日或七日。停尸期间,孝男孝女及近门下辈前往土地庙报庙,往返路上大声痛哭,每天三次(早、午、晚各一次),烧香烧纸,谓送买路钱。入殓时,儿女需用新棉蘸清水为死者净面。葬礼为请礼宾唱礼,请鼓乐吹打,亲友在灵前祭奠,祭毕大摆宴席,孝眷谢客。宴完宾客,就抬出灵柩叫起灵。出殡时,孝子打灵幡在前,把灵柩抬至大街还要举行路祭礼。致祭时,行三拜九叩礼。祭毕由长子(或长孙)摔老盆,随灵柩恸哭至墓前下葬叫作送殡。掩埋时,死者的儿媳抓土竞相回走,意为谁先到家谁发财,此为抓财。事毕,丧家置办酒菜招待帮办丧事的人。孝子要为抬棺、挖坟坑者磕头,以示谢意,(有的则在坟地分散香烟,喝上一盅酒便各自散去)。下葬第二天,尚有圆坟礼。按传统习俗,老人去世后还要为其扎童男童女、纸马(牛)、纸轿、纸楼、金山、银山等物。亲友在出殡日要拿礼钱,带礼品(供品),送帐子、挽联,带烧纸。? 双亲故后,子女、子媳需服孝3年,从老人去世之日起,每7天都要上坟进行祭奠,称为一七、二七、……,直到十七为止。其中五七、(有些地区四七)最隆重,然后十七、百天、周年、至三周年止,待10周年、20周年、30周年再各行祭一次,此后无固定祭日。? 建国后,丧葬习俗逐渐被改革,提倡丧事简办。1975年始兴火化,城镇开追悼会,戴黑纱、送花圈。农村多在火化后将骨灰置入棺木后再行土葬,80年代,旧丧俗仍在沿袭。
焦可的回答:
你说的是 “戴黑纱臂章”吧,这个是葬礼习俗 演变而来的,以前是披麻戴孝,现在从简,戴黑纱臂章。 建国前,长辈到了暮年,子孙便提前置棺木、做寿衣,以防不测。县内一般实行木棺土葬,贫者以草席卷之入葬,富者还要修建墓室。老人病危,子女轮流守护,断气前先穿上寿衣,停在上房正中的灵床上,待气绝后全家跪倒痛哭。执事人安排通知丧主的亲朋好友,称为报丧。亲友邻里得知后,携带烧纸前往祭奠称为吊丧;停灵时间长短不一,有当天出殡的,有的则停留三日、五日或七日。停尸期间,孝男孝女及近门下辈前往土地庙报庙,往返路上大声痛哭,每天三次(早、午、晚各一次),烧香烧纸,谓送买路钱。入殓时,儿女需用新棉蘸清水为死者净面。葬礼为请礼宾唱礼,请鼓乐吹打,亲友在灵前祭奠,祭毕大摆宴席,孝眷谢客。宴完宾客,就抬出灵柩叫起灵。出殡时,孝子打灵幡在前,把灵柩抬至大街还要举行路祭礼。致祭时,行三拜九叩礼。祭毕由长子(或长孙)摔老盆,随灵柩恸哭至墓前下葬叫作送殡。掩埋时,死者的儿媳抓土竞相回走,意为谁先到家谁发财,此为抓财。事毕,丧家置办酒菜招待帮办丧事的人。孝子要为抬棺、挖坟坑者磕头,以示谢意,(有的则在坟地分散香烟,喝上一盅酒便各自散去)。下葬第二天,尚有圆坟礼。按传统习俗,老人去世后还要为其扎童男童女、纸马(牛)、纸轿、纸楼、金山、银山等物。亲友在出殡日要拿礼钱,带礼品(供品),送帐子、挽联,带烧纸。? 双亲故后,子女、子媳需服孝3年,从老人去世之日起,每7天都要上坟进行祭奠,称为一七、二七、……,直到十七为止。其中五七、(有些地区四七)最隆重,然后十七、百天、周年、至三周年止,待10周年、20周年、30周年再各行祭一次,此后无固定祭日。? 建国后,丧葬习俗逐渐被改革,提倡丧事简办。1975年始兴火化,城镇开追悼会,戴黑纱、送花圈。农村多在火化后将骨灰置入棺木后再行土葬,80年代,旧丧俗仍在沿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