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评论
推扬网

何鑫:找一篇经典真实的创业故事?

admin
2020/08/11 15:13:13

喔豁的回答:

我给你说说啊

一毛的回答:

1981年生,河北人。高中文凭,1999年开始创业,刚过25岁生日不久的李想目前资产过亿。 最早摸计算机的时候,李想还是石家庄的一个高中生。上高三时,迷上了个人网站,除了上学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计算机上,像许多电脑迷一样,他也建了一个个人网站,把自己喜欢的电脑硬件产品都放在网上,有很多人上网和他交流,慢慢地就有了访问量,三五个月后访问量每天过万次。这时候,广告商就找上门来。但好景不长。1999年下半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李想的广告一个都没了。 2001年底,李想到了北京,一开始租了一间林业大学附近的民房,半年后,网站访问量每天有3万~5万人,广告商又找上门来,而且开出的价格比原先还高。2002年,他们搬到写字楼,这一年网站的收入达到50万元。迈出了第一步,以后的路似乎越走越顺,2003年他们的收入达到200万元,2005年则猛增到了上千万元。他曾想过把网站卖掉,但是舍不得团队,就又开始想上市。 梦想是纳斯达克上市   “还是踏踏实实的安心做事情吧。”经历了几个月的“媒体主角”,李想显得有些厌倦,“2007年的布局和计划比媒体报道重要的多,泡泡网和汽车之家,将会有一个快速的成长,我们始终还是一个年轻的创业团队。”李想坦言。   李想认为,每个互联网公司都会经过几道坎,坚持过去就能活下去。   “每个互联网公司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第一道关是在公司运营的前二年里会有很多公司死掉;其次一道关是第四、五年的时候,如果这时还要靠创始团队来推进公司的发展的话,会很缓慢,公司也会失败。”   而对于泡泡网和汽车之家的发展速度,李想非常有信心,“2007年会以超过百分之百的速度前进。” 各项数据指标排行似乎都预示着李想的自信是有依据的——泡泡网2005年底营收达2000万,利润50%,按通行的市场收购标准,即以20倍的市盈率来计算,占公司绝对股份的他,身家也绝对过亿。而泡泡网经过2006年公司规模的几经扩展,员工人数从不到50人到目前超过了110人,2007年将达到200人。   面对外界的关注,李想总是显得比同龄人有着更加的冷静与清晰的思维,李想表示自己每天都会意识到危机的存在,“互联网企业如果有两周不作为,那么就会很危险的。”李想说。 2003年的那场危机,李想回忆起来仍然心有余悸。当时,泡泡网有一半的编辑要辞职,因为网站全是靠编辑来运营的,如果走了一半,那网站基本上没有办法运营了。李想非常着急,立马给要辞职的编辑打电话,一个一个地打。但他们却异口同声地告诉他,已经去竞争对手那里报到了,而且条件很好。   第二天李想到了公司,只剩下几个领导,大家一起开会讨论,决定马上招人,一个一个地去带。大概一周左右的时间,整个网站的运营终于恢复正常了。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竞争对手都在传:泡泡死定了,李想没戏了,甚至说整个公司只剩李想一个人了。幸运的是泡泡网度过了其成立以来最大的危机。   目前,除了忙碌的工作,李想还会经常写自己的博客,他写博客的速度很快,一般只要用15分钟就可以写完一篇博客。在他看来,除去睡觉的时间,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是在做和工作有关系的事情,写博客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年轻的李想就是这样走到了今天,现在他的梦想是2008年时公司可以达到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标准,走出国门。   “没有想象的那么富有”   让李想寄予厚望的泡泡网是一家从事电脑硬件、个人和办公数码产品的信息服务网站。 其实,六年前,在石家庄某中学读高三的李想没有对未来做过多谋划,只做了一个简单的决定:不参加高考。   “我在小时候就会向父母要求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父母让我去学习画画,因为我根本就不喜欢画画,我坚持不去。通过这种对抗,也达到了自己要的结果。”李想说。 第一次接触电脑是在初一,那时李想像着了迷似的。到了高一,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电脑,李想清楚地记得自己花了8000多块,并且是按自己要求的配置攒的一台机。当时只能拨号上网,李想的月均上网费用为七八百块,花的都是自己的钱。这个钱是他给计算机专业报刊写稿的稿酬,每月能赚到1000多元。 后来高三时,李想做了一个“显卡之家”的网站,每天花费7-8小时,更顾不上课程学习,此时的他已经明确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和要搞什么,李想对自己的母亲说:“妈妈,你不懂,如果上大学,我这网站就死了。我还要挣钱,网站不往商业方向发展不行。”看儿子如此坚持,母亲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九四记忆的回答:

30岁,吸金过亿?这两个词连在一起,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可是,张向东却正在书写着这个不可思议的神话。这个貌不惊人,皮肤有点黝黑的男人,笑起来甚至还有点腼腆。他是怎么成功的?白手起家一路冲杀,靠的是真才实干还是钻营潜规则?他的总结是:创业是我探索生活的一种方式! 创业不是为名利 喜欢用任性来形容自己的张向东,其实是一个不愿意陷入窠臼,崇尚激情和梦想的性情中人。10年前刚刚走出北大校门的他,几经周折地寻找着能够实现创业理想的战场。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的光鲜背景,并没有能让他避免年轻人浮躁的通病。经过了一番跳槽“折腾”之后,他最终选择和自己北大的同窗好友邓裕强(现任3G门户CEO),一起去实现一直燃烧在心中的互联网创业梦。 “我相信那些真正到达名利顶峰的人,往往并不是以名利为追求目标。而是真正地热爱自己所做的事业。对于成功,我没有一个非常具体的标准,创业的过程对我来说更重要一些。”张向东就是这么感性,感性得与他身上总裁的头衔有些不协调。他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着生活的答案,却在不声不响不经意间做出了一件让所有人惊讶的大事业。不知道他自己是不是曾经想过,有一天他所做的事业会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追逐探索的乐趣 探索的乐趣,让张向东有了最初的创业冲动。同样是探索的乐趣,让他不停地思考3G门户未来发展的更多灵感。他坚信始终保持童心,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可以激发他更多的创业热情。就像他喜欢骑着单车去旅行,却不喜欢去哪都拿着路线图,他说:“这种不知道下一站是哪里的感觉很棒,让我对未来充满遐想!创业也是如此,我希望未来有无数种可能,看不清方向反而可以激发我更大的探索欲望,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 “很多人问我,创业的人这么多,凭什么就你张向东做出来了?”对此,他自己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他说:“也许我很幸运,能够遇到邓裕强这样天生的创业家,恰巧我们又有着共同的创业梦想。邓裕强才真正是一个骨子里都透露着创业气息的实干家,我对他的钦佩一直都发自内心,而且至今如此。”显然,面对他们共同建立的3G门户大厦,张向东把更多的功劳推给了邓裕强,而把自己放在了“配角”的位置上,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种谦卑不争的合作态度,成就了这对金牌搭档的火红事业。 全心的投入,换来的是3G门户网姗姗来迟的春天。在邓裕强(3G现任CEO)、张向东、常映明(3G现任COO)共同努力下,05年,3G门户用户突破100万,并获得IDGVC的第一轮200万美金投资;紧接着,06年获得集亚洲、美国中经合集团和IDG三家国际著名风投联合提供的第二轮超过亿元的投资,这是中国无线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一笔资金。3G门户的发展从此进入快车道,并催热了中国新网络形态的诞生。 手机上网5元看新闻 3G门户开创了中国无线互联网的独立免费模式,现在大家通过手机上网只需要缴纳一定的手机流量费,而无需再向网站付费。而这一切都是张向东这个团队探索的结果。按照江苏2009年元旦颁布的5款包流量套餐新资费标准,一个普通的手机用户,如果只是希望通过网站浏览新闻或者收发邮件的话,5元包30M就足够用了。 采访手记:70后创业男人的战斗姿态 第一次见到张向东,是在紫金山下的国际青年旅社。这个藏在深山中很多老南京都不知道的别墅型旅社,在茶树和白玉兰树的环绕下,显得格外清雅。这不禁让我猜想,百忙之中还会选择这样一个住所的人,一定是个性情中人。 果不其然,张向东不仅是性情中人,而且还是70后创业者的代表,他的创业故事最值得大家借鉴的,就是他对待创业这件事的心态——不为名利,只求过程的完美。 多么年轻的总裁啊!可他却是正在崛起的70后的缩影。70后正在成为社会财富主要创造者,更多的意见领袖在他们中间产生。他们蜕尽了20岁的青涩,没有40岁的暮气,拥有的是永不疲倦的创业热情,和不眠不休的创业能量。他们往往不迷信权威,不固守陈规,迫不及待要活出一个真正的自我,这就是70后创业男人生机勃勃的战斗姿态。

麦子的回答:

看看《水煮三国》吧!在哪里包含了创业、管理、做人等很多的道理!值得一看!

舞しのメě烬的回答:

比尔盖茨不就很经典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