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朝:桥名字的由来 关于桥的故事与传说
白海滨的回答:
陕西三原龙桥的传说——青蛙告状2009-01-07 18:16横跨清峪河上,连接三原县南北二城的三孔石桥——龙桥,据说原先是座木桥,宋代建隆四年(公元963年)木桥倒塌,后来屡建屡被汛期暴涨的河水冲毁。明代工部尚书温纯倡导集资修建石桥,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破土动工,经12年建成,命名龙桥。 龙桥长110米,宽11米,高26米。采用三孔拱桥形式,中孔大,两边孔小。桥体石构铁 钳,石缝用糯米石灰汁粘合;桥面用长方青石筑砌,安排整齐匀称;桥上两边修有石栏,上 刻人物、花卉。宏伟壮观,雄浑厚实,异常坚固。虽经多次劫难,仍巍然屹立。如明万历四 十四年(公元1616年)6月22日,河水暴涨,洪水滔滔,越桥而过,桥身坚如磐石,安然不动。民国22年(1933年)5月29日,暴雨倾盆,狂风怒吼,波涛滚滚的河水奔腾咆哮,龙桥却砥柱中流,稳如泰山。建桥专家和人们常把她与山西的飞虹桥,河北的赵州桥并提为三大石拱桥。她是我国古代石拱桥有代表性的杰作之一。 相传龙桥建成后,用拆下来的搭架料修建了距桥约十里的文峰木塔和一座占地30多亩的 寺院——木塔寺。从这一点也可想见当年龙桥修建工程规模的宏大和浩繁。我们更可以从古画《龙桥落成工峻图》中直观看到她的精致、美妙和气势。 “龙桥夕照”还是关中一景。历代游历秦川的文人墨客,无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像“水 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就是对她的形象描绘。在当地群众中还广泛流传着“三 原桥(即龙桥),泾阳塔,高陵的牌楼一枝花”,更是人们对龙桥发自内心的赞颂。 时间的长河流淌到改革开放的90年代,龙桥随着时代的洪流方开拓出了全新的篇章,在 小清河两岸的塬上——龙桥原址的上空,架起了联结三原县南北城的钢筋水泥斜拉桥,使得原来的龙桥所在地形成了“桥上桥”、“龙驮龙”的更加雄伟壮观的景像。人们往来于南北二城的道路更为宽阔、平坦,更加方便,再不会有为过桥而先下坡后上坡的麻烦了;人们真正是在“苍龙背上行”了。 青蛙告状——古龙桥传说之一 儿时每次过龙桥,都是很不安分地上到桥沿,一个一个地楼着护栏过去的,其他孩子也多半是这样。常年累月,那一个一个的护栏被摩挲的油光铮亮。最难忘的是,每逢下雨天过桥,桥面丝毫没有积水,雨水全部从几个伸出去的龙头摸样的排水排到河里去了,上坡时更是稀奇,路面全是一个一个的石磨扇,雨水顺着磨扇的缝隙缓缓流淌,你只要依次踩过去,就很轻松的上到坡头,鞋上基本不沾什么泥水,及至成人,那情景还是反反复复地出现在我的梦中。 儿时踩着那么多的磨扇过桥只是觉得新奇,等后来过了许多许多的桥后,一想起龙桥的磨扇就觉得蹊跷,因为我发现,再没有哪个地方的哪座桥铺路用磨扇这样的材料了。一翻资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里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 有一天,新上任的三原知县路过龙桥,被一群青蛙拦住了去路,怎也赶不散,县官低头问道:你们为何拦住我的去路呢?这些青蛙只管聒吵着,其声悲惨。县官就觉蹊跷,又说:“你们有啥冤要本官申断的就点点头,没等县官再说,这些青蛙便纷纷蹦下桥底的清潭里。县官似乎明白了,随命衙役下至潭中探察,果见得一具男尸,脖子系了半页磨扇。为破此案,县官心生一计,差衙役出了张告示,言及府内有半页磨扇需要配对,如有交来配对者,官府以千金为奖。于是全县百姓踊跃交纳,一天,桥南头豆腐店掌柜也交来半页磨扇,县官照例差人搬去对了,这回正好合茬,于是真相大白。据店主招供,不久前,有一秀才赶考路过三原,日暮自北城投来,无处安歇,他就招其夜宿于店中。是夜,他夫妇见秀才囊中有些银两,遂起谋财害命之念,事后,他们便用麻绳将家中的破磨扇的一半系于死者脖胫沉入桥底潭中,谁料义蛙性灵揭了案底。案是破了,收来的磨扇怎么处理,县官又生一念,不如全铺到桥面上去,故此流传下这段为龙桥增色不少的佳话。
林铁成的回答:
陕西三原龙桥的传说——青蛙告状2009-01-07 18:16横跨清峪河上,连接三原县南北二城的三孔石桥——龙桥,据说原先是座木桥,宋代建隆四年(公元963年)木桥倒塌,后来屡建屡被汛期暴涨的河水冲毁。明代工部尚书温纯倡导集资修建石桥,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破土动工,经12年建成,命名龙桥。 龙桥长110米,宽11米,高26米。采用三孔拱桥形式,中孔大,两边孔小。桥体石构铁 钳,石缝用糯米石灰汁粘合;桥面用长方青石筑砌,安排整齐匀称;桥上两边修有石栏,上 刻人物、花卉。宏伟壮观,雄浑厚实,异常坚固。虽经多次劫难,仍巍然屹立。如明万历四 十四年(公元1616年)6月22日,河水暴涨,洪水滔滔,越桥而过,桥身坚如磐石,安然不动。民国22年(1933年)5月29日,暴雨倾盆,狂风怒吼,波涛滚滚的河水奔腾咆哮,龙桥却砥柱中流,稳如泰山。建桥专家和人们常把她与山西的飞虹桥,河北的赵州桥并提为三大石拱桥。她是我国古代石拱桥有代表性的杰作之一。 相传龙桥建成后,用拆下来的搭架料修建了距桥约十里的文峰木塔和一座占地30多亩的 寺院——木塔寺。从这一点也可想见当年龙桥修建工程规模的宏大和浩繁。我们更可以从古画《龙桥落成工峻图》中直观看到她的精致、美妙和气势。 “龙桥夕照”还是关中一景。历代游历秦川的文人墨客,无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像“水 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就是对她的形象描绘。在当地群众中还广泛流传着“三 原桥(即龙桥),泾阳塔,高陵的牌楼一枝花”,更是人们对龙桥发自内心的赞颂。 时间的长河流淌到改革开放的90年代,龙桥随着时代的洪流方开拓出了全新的篇章,在 小清河两岸的塬上——龙桥原址的上空,架起了联结三原县南北城的钢筋水泥斜拉桥,使得原来的龙桥所在地形成了“桥上桥”、“龙驮龙”的更加雄伟壮观的景像。人们往来于南北二城的道路更为宽阔、平坦,更加方便,再不会有为过桥而先下坡后上坡的麻烦了;人们真正是在“苍龙背上行”了。 青蛙告状——古龙桥传说之一 儿时每次过龙桥,都是很不安分地上到桥沿,一个一个地楼着护栏过去的,其他孩子也多半是这样。常年累月,那一个一个的护栏被摩挲的油光铮亮。最难忘的是,每逢下雨天过桥,桥面丝毫没有积水,雨水全部从几个伸出去的龙头摸样的排水排到河里去了,上坡时更是稀奇,路面全是一个一个的石磨扇,雨水顺着磨扇的缝隙缓缓流淌,你只要依次踩过去,就很轻松的上到坡头,鞋上基本不沾什么泥水,及至成人,那情景还是反反复复地出现在我的梦中。 儿时踩着那么多的磨扇过桥只是觉得新奇,等后来过了许多许多的桥后,一想起龙桥的磨扇就觉得蹊跷,因为我发现,再没有哪个地方的哪座桥铺路用磨扇这样的材料了。一翻资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里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 有一天,新上任的三原知县路过龙桥,被一群青蛙拦住了去路,怎也赶不散,县官低头问道:你们为何拦住我的去路呢?这些青蛙只管聒吵着,其声悲惨。县官就觉蹊跷,又说:“你们有啥冤要本官申断的就点点头,没等县官再说,这些青蛙便纷纷蹦下桥底的清潭里。县官似乎明白了,随命衙役下至潭中探察,果见得一具男尸,脖子系了半页磨扇。为破此案,县官心生一计,差衙役出了张告示,言及府内有半页磨扇需要配对,如有交来配对者,官府以千金为奖。于是全县百姓踊跃交纳,一天,桥南头豆腐店掌柜也交来半页磨扇,县官照例差人搬去对了,这回正好合茬,于是真相大白。据店主招供,不久前,有一秀才赶考路过三原,日暮自北城投来,无处安歇,他就招其夜宿于店中。是夜,他夫妇见秀才囊中有些银两,遂起谋财害命之念,事后,他们便用麻绳将家中的破磨扇的一半系于死者脖胫沉入桥底潭中,谁料义蛙性灵揭了案底。案是破了,收来的磨扇怎么处理,县官又生一念,不如全铺到桥面上去,故此流传下这段为龙桥增色不少的佳话。
meet的回答:
康桥 长江大桥
周丽的回答:
广济桥横跨韩江两岸,经历几百年风雨依旧牢固如初,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在大江中建造这样一座大桥,其难度极大,故民间有“仙佛造桥”的传说。传说中,广济桥是韩湘子和广济和尚建造的。当年八仙把凤凰山的石头化成猪群,争先恐后奔向江的东面。桥建到江心,石头便没有了,何仙姑将手中的莲花瓣化作18条木船,广济和尚抛下禅杖,化成大藤把18条船系住,这样,整条大桥就建成了。人们为了纪念仙佛合力造桥的功绩,便把此桥称为“湘子桥”,又叫“广济桥”。 清雍正二年(1724),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钅生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牛身上有“镇桥御水”字样,是为镇水和栓系船只而铸造的。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东墩钅生牛被雷电击坠入江中,后有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钅生牛一只溜。”而民间的传说是当时大水为患,数百年镇守在桥上两头钅生牛一头在上面指挥,一头跳入水中搬石御洪,最终精疲力尽而沉如江底……
张凝的回答:
关于桥--桥的名称由来,诗歌对联等,与桥的传说和故事~各种桥的特点和名称的由来~: 卢沟桥位于北京城西南。关于这座西湖断桥,最早叫段家桥。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 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对姓段的夫妇。两人心地善良,手脚勤快,男的在湖里捕鱼为生,女的在门口摆个酒摊,卖家酿土酒。因酒味不佳,顾客很少上门,生意清淡。 一天,日落西山,夫妇俩刚要关门,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白发老人,说是远道而来,身无分文,要求留宿—夜。段家夫妇见他年老可怜,热情地留他住下,还烧了一条刚从西湖里捕来的鲤鱼,打上一碗家酿土酒,款待老人。老人也不客气,一连饮了三大碗,便倒在床上,呼呼入睡。 第二天早晨白发老人临别时,说道:“谢谢你们好心款待,我这里有酒药三颗,可帮助你们酿得好酒。”说罢,取出三颗红红的酒药,告别而去。 段家夫妇将老人的三颗酒药放在酿酒缸里,酿出来的酒,颜色猩红,甜醇无比,香气袭人。从此,天天顾客盈门,段家猩红酒名扬杭城,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段家夫妇拆了茅舍,盖起了酒楼。他们为了感谢白发老人,积蓄了一笔钱,准备好好答谢他。 岁月流逝,一晃三年。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发老人冒雪来到段家酒楼。夫妇俩一见恩人来到,喜出望外,留老人长住他家。然而老人第二天便要告别。临别之时,段家夫妇取出三百两银子送给老人。老人笑着推辞说:“谢谢你们夫妇—片好心,我这孤单老人,要这么多银钱何用?你们还是用在最要紧的地方吧!”说罢,便踏雪向小桥走去。段家夫妇站在门口相送,只见老人刚跨上小木桥,脚下一滑,桥板断啦,老人也跌进了湖里。夫妇俩急忙跑去相救,忽见白发老人立于湖面,如履平地,微笑着向他们挥挥手,漂然而去。 段家夫妇这才知道,白发老人不是凡人。想起老人临别说的话,使用那笔银钱在原来的小木桥处,造起了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桥,还在桥头建了一座亭子。从此,游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 “腾桥”的由来早在明代以前,腾桥就已是抚州通往闽粤等地的重要通道。 当时有西坑郭,旱桥口,张家口,迷魂园,杨家巷,邱家排等几个小村庄就散落在大路的两边。明洪武年间又有罗氏迁居至此。由于人口繁衍较快,村庄逐步扩大,渐渐的就与邱家排、旱桥口等小村连成了一个较大的村庄。 当时在村前有一小河,小河上有一座木桥供人过往。在木桥旁有棵巨大的枫树,树上附生着薜荔藤缠绕其身,后随着薜荔藤的衍生繁茂,不少藤蔓随风飘动并缠至桥身。因而往来行人就把这里叫做“藤桥村”。 一次,有一巡抚骑马路过此桥,忽被桥边树藤绊倒,人马皆跌于桥下的河水中。后问及地名为“藤桥”村时,该官谓这里水、草不利,皆以去之,并改水为“马”,即为“腾”字。“腾桥” 由此得名。 酒仙桥的传说 在过去北京东郊的酒仙桥地区是很荒凉的地方,从附近的地名比如:六公坟、王爷坟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这里是一片达官贵人的墓地。我20年前在酒仙桥的河边还看见一块残碑,墓碑的基坐是雕刻的很精美的乌龟,碑体和基坐已经分离并有几米的距离,残碑的左面是满文,右面是汉文,满文我不认识,从残缺的汉字中还能找出这样的句子:“一等精部伲哈番……朕甚悼焉……”。可见坟墓的主人不是一般人物。桥名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这里没有卢沟桥,只有一个渡口,有个姓卢的山西人在渡口附近经商,生意非常兴隆。一年秋天,他带着钱财,搭乘田氏的摆渡船准备回老家探亲,谁料田氏见卢钱财不少,顿起歹心,将卢氏翻入永定河中淹死,将银元据为己有,也经起商来。 次年,田氏生个儿子,儿子10岁时,每天要打田氏三个嘴巴,不让打就哭闹不止,田氏十分懊恼,求教于老和尚。老和尚对田氏说,你这儿子是被害死的卢氏转世而来的,与你算账。田氏一听,惊惶失措,求老和尚开恩救命,老和尚说:“救你不难,只要你把劫走的钱财都拿出来修座桥,让过路行人不再受你们这些人的坑害就行了。”田氏听了老和尚的话,请了不少工匠修起一座桥,桥修好后,田氏又向老和尚讨教桥名,那老和尚微笑着说:“你这是还卢氏的账,我看就叫卢沟桥吧 ”卢沟桥的传说就这样流传至今。 2.泸定桥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 泸定桥东岸的《御制泸定桥碑记》记载道:“桥成……绘图来上,深惬朕怀,赐桥名泸定。”原来,“泸定桥”是清朝康熙皇帝所赐之名。“泸”指泸水,“定”是安定之意,意思是说,桥建成后泸水一带老百姓的往来就可以安定了。其实,大渡河与泸水是两条河流。康熙皇帝弄错了。 当然,康熙的错误也是事出有因,当时四川能泰并未实地了解情况,相信民间传说,认为大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