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逸: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环境报告
刘菲菲的回答:
1998年中国环境统计年报
1998 年,全国的环境统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数据:
1.重点调查有污染物排放的工业企业共计7.4 万家,其中县及县以上工业企业4.9 万家,乡镇工业企业2.5 万家;
2.对乡镇工业中的机制纸及纸板、印染、皮革、酒类、制糖、淀粉、罐头等10 个废水重点污染行业,建材(水泥、砖瓦、石灰)、焦炭、铸造、硫磺、铁合金等5 个废气重点污染行业,以及原煤、洗精煤、铁精矿、铜精矿、铅锌精矿等5 个固废重点污染行业的产品产量进行了调查。依据行业排污系数对这些行业中非重点污染源排放的废水、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O2)、烟尘、粉尘、固体废物等进行了测算,汇总生成乡镇工业非重点调查数据;
3.对社会生活及其他污染进行了调查,包括除工业生产活动之外的所有社会、经济活动及公共设施的经营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和污水中COD 排放量是依据非农业人口数和人均排放系数测算所得,生活SO2 和烟尘排放量是依据生活及其他煤炭
消费量及所含硫份、灰份测算所得。
1998 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统计范围内,下同)为395.3 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00.5 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194.8 亿吨;废水中COD 排放总量1495.6 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COD 排放量800.6万吨,生活废水中COD 排放量695.0 万吨。
1998 年全国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091.4 万吨,其中工业来源的排放量1594.4 万吨,生活来源的排放量497.0 万吨;全国烟尘排放总量1455.1 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1178.5 万吨,生活烟尘排放量276.6 万吨;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1321.2 万吨。
1998 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8.0 亿吨,全国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0.7 亿吨。
1999年中国环境统计年报
1999 年,我国继续加大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由于大力推进“一控双达标”工作,工业污染源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不断提高,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比上年继续减少。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工业废气中烟尘和粉尘以及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均比上年低10%以上。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速度加快,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比重继续加大,生活污水排放量已经超过了工业废水。同时,近两年国家为拉动内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一些城市环保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使城市生活污染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生活污水中COD 排放量增长的幅度低于生活污水排放量增长的幅度,城市生活中二氧化硫、烟尘的排放量分别比上年降低了20%和25.7%。
该年度全国12 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1998 年平均下降13.3%,均在国家2000 年总量控制计划目标之内。
1999 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823.2 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上年增加了5.0%;老工业污染源污染治理投资比上年增加了25.2%,其中用于治理废水的资金占投入总量的45.1%,是自1997 年以来继续保持的高比例投入年;新建项目“三同时”污染治理投资191.6 亿元,比上年增加34.9%。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达到历年来的最高值,约占本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0%。
2000年中国环境统计年报
2000 年,我国经济增长加快,综合实力增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二产业增长9%以上。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
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00 年的环境保护工作又得到了实质性的增强,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工业污染源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不断提高。除二氧化硫(SO2)排放量比上年有所增加以外其他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比上年继续减少或持平。其中,粉尘比上年减少7%,固体废物排放量比上年降低18%,化学需氧量(COD)和烟尘的排放量与上年持平。
2000 年,全国12 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1995 年下降10~15%,12 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均完成了国家下达的2000 年总量控制计划。
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污水和废气污染物排放量有明显的趋势:生活污水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连续几年均比上年增加,占排放总量的比率已超过工业废水;生活二氧化硫和生活烟尘排放量则呈现连续下降的趋势,占排放总量的比率几年来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同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一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使城市生活污染的程度得到一定控制。
2000 年,重点环境保护项目的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1060.7 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上年增加了17.2%;老工业污染源污染治理投资为239.4 亿元,比上年增加了56.8%,其中用于治理废水的资金占投入总量的45.8%,是自1997 年以来继续保持的高比例投入;建成投产项目“三同时”污染治理投资260.0 亿元,比上年增加35.7%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达到历年来的最高值,约占本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1%。
2001年中国环境统计年报
2001 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确定了“十五”期间全国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到2005 年,环境污染状况有所减轻,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城乡环境质量特别是大中城市和重点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00 年减少10%,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等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置;“两控区”内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20%,降水酸度和酸雨发生频率有所降低。
2001 年,全国环保工作又取得了新进展。在环境保护投入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政府、企业、会、外资的多元化环保投入渠道,国家对重点治理项目、市政环保设施、环保系统的能力建设等方面重点扶持。污染防治工作继续深化,“十五”重点地区污染治理取得良好开局。加大了环境执法力度,有效遏制了污染反弹,巩固了“一控双达标”成果,工业污染源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表明:2001 年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比上年均有下降,石油类、工业废水中有毒污染物、烟尘、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控制在2001 年国家年度计划指标之内,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O2)、工业粉尘排放量与2001 年国家年度排放计划指标基本持平。
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污染物排放量比上年有所增加。同时,由于国家继续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一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建成投入运行,使城市生活污染的程度得到进一步控制。2001 年,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8.5%,比上年增加4个百分点。
重点环境保护项目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1106.6 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95.7 亿元,老工业污染源污染治理投资174.5 亿元,当年建成 “三同时” 项目环保工程投资336.4亿元。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达到历年来的最高值,占本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15%。
山山水水的回答:
1、国家监测任务 综合室:汇总制定国家环境监测技术方案,综合评价全国及流域、区域环境质量状况,编写《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国环境质量报告》和全国环境质量会商材料等各类综合性环境质量报告(季报、半年报、年报等)。归口编写《重要环境监测信息专报》等各项综合性环境监测专报。 统计室: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监测质量抽测与比对监测及相关报告编制。 大气室:国家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沙尘天气对空气质量影响、酸沉降监测,国家空气自动监测站、空气质量背景站和农村站的运行维护管理与监测,实时发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归口编写城市空气质量、酸沉降、沙尘暴、国家空气背景值等周报、月报和相关专项调查监测报告。 水室: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环保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的运行维护管理与监测,实时发布水质自动监测数据,对重要流域水环境质量进行预警。归口编写国家地表水环境、水质自动监测、饮用水源地、国界河流水质等周报、月报和相关专项调查监测报告。 生态室: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全国农村环境监测,重点湖库藻类监督性监测,生态监测网的运行维护管理与监测。归口编写全国生态、土壤和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报告与《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 海洋室:近岸海域、入海河流环境质量监测。归口编写全国近岸海域、入海河流污染物排放等报告。 物理室:噪声振动、光污染、热污染等环境质量监测及相关报告的编写。 分析室:国家重要水源地监督性监测,应急监测,仲裁监测,室内环境质量监测任务,环境与健康、环境履约监测等专项调查与监测工作及相关报告编制工作。 验收室:国家审批的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 2、质管室与各业务室分工 质管室:牵头实施全国环境监测系统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工作,拟订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规范,汇总、编写全国环境监测质控报告。负责拟订国家环境监测网络的质量控制工作计划并监督各室实施;组织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监督检查工作,承担省级环境监测站技术人员持证上岗考核的技术工作,承担国家级计量认证环保评审组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总站全程序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实验室质控工作,制订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监督实施,承办计量认证和持证上岗考核工作,管理总站cma专用印章。收发重要监督性监测、仲裁监测和委托监测样品,负责总站实验室质控工作样品,负责总站质控实验室的建设、管理与运行。开展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统计室:开展环境统计质量控制工作,对数据来源、统计口径、计算方法、采纳标准、数据质量等进行审核;开展污染源监测质控抽测和比对监测。 大气室:全国空气、酸沉降、沙尘暴等环境质量监测的质量控制工作,按国家环境监测网质控工作计划开展相关质控抽测和比对监测。 水室:承担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的质量控制工作,按国家环境监测网质控工作计划开展相关质控抽测和比对监测。 海洋室:承担国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的质量控制工作,按国家环境监测网质控工作计划开展近岸海域国控监测站位水质质控抽测和比对监测工作。 物理室:承担噪声、振动、光污染、热污染监测的质量控制工作,按国家环境监测网质控工作计划开展噪声环境质量质控抽测和比对监测工作。 3、应急监测 业务室:负责总站环境应急监测技术支持工作,制定工作预案并组织实施。 综合室:重大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和国家重大活动环境质量综合会商与报告编制工作。 大气室:重大环境空气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和国家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监测技术支持工作。 水室: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和国家重大活动水环境质量保障监测技术支持工作。 海洋室:近岸海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技术支持工作。 分析室:全国重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现场技术指导工作,开展应急监测技术标准、方法和案例研究,建立全国环境应急监测专家响应系统和仪器装备数据库,负责总站现场应急监测仪器设备日常维护。 污染源室:参与国控重点源环境事故的应急监测工作。 办公室:负责应急后勤保障工作。 4、监测能力建设 综合室:汇总总站和国家环境监测网能力建设项目规划、计划并监督实施。 统计室:编制国控重点污染源监测能力建设技术方案并指导实施。 气室:编制国家环境空气、酸沉降、沙尘暴、温室气体、空气背景监测等专项能力建设技术方案并指导实施。 水室:编制总站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技术方案并指导实施。 生态室:编制总站和国家生态/生物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和农村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技术方案并指导实施。 海洋室:编制总站和国家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技术方案并指导实施。 物理室:编制总站和国家噪声、振动、光污染、热污染和监测能力建设技术方案并指导实施。 分析室:编制实验室能力建设技术方案并实施。 质管室:编制总站质控实验室建设技术方案并实施。 质检室:编制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或系统)适用性检测能力建设技术方案并实施。 财务处:汇总能力建设经费使用计划;负责网络运行和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合同的保存及执行监督等工作。 5、相关监测技术工作界定 统计室:开展固定污染源和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现场监测技术和评价方法研究,制(修)订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 大气室:负责全国环境空气、酸沉降、沙尘暴等环境监测技术指导工作,承担空气环境监测布点、采样等现场监测和评价的技术支持,制(修)订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 水室:负责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指导工作,承担水环境监测布点、采样等现场监测和评价的技术支持工作,制(修)订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 生态室:负责全国生态、土壤和农村环境监测的技术指导工作,开展生态/生物、土壤和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技术与评价方法研究和相关专项调查监测,制(修)订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 海洋室:承担近岸海域和海水浴场环境质量监测布点、采样等现场监测和评价的技术支持工作,制(修)订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 物理室:承担噪声、振动、光污染、热污染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制(修)订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 验收室:组织制订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和技术导则。 分析室:承担环境污染物分析方法、标准、规范制(修)订工作,开展特殊环境污染物分析方法和实验室仪器设备应用研究,负责相关技术、方法推广工作。 质管室:承担全国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工作的技术支持与指导工作,拟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规范; 开展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环境监测标准化研究工作由综合室牵头,相关业务室负责本业务领域的研究工作。 6、技术培训分工 (1)人事处制定培训规划、计划并牵头实施,编制经费预算和工作总结,承办培训事务性工作。 (2)各相关业务室提交本业务领域培训方案,负责技术培训的教材编制和师资筹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