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环:四世同堂创作于20世纪多少年代
朱广平的回答:
《四世同堂》为我过著名作家老舍所著.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
张元馨的回答:
《四世同堂》的创作开始于1944年。老舍对于小说的创作准备则开始于1941年,此时正是北平沦陷的第五个年头,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文学在全民抗敌、同仇敌忾的情势下,表现出统一的步调和普遍高昂的爱国情绪,老舍在这样的环境下萌发了创作一篇关于抗战题材的小说的想法,但是苦于缺乏合适的题材故而一度搁置。直到1944年,抗战进入反攻阶段,老舍从夫人的经历中想到了一个完整的小说框架,于是开始在陪都重庆书写这部小说。小说的写作延续了4年,其间经历了抗战胜利以及作者被邀出国讲学,直至1948年,老舍才在美国完成了这部达百万言的长篇巨制。
犹豫不决的回答:
这部小说的创作始于一九四三年,当时老舍住在距重庆不远的北碚,写一些宣传抗战思想的短篇小说和剧本。在战争爆发之前老舍就打算写一个家庭的故事,反映旧家庭因社会变化而引起的变革。一九四三年底,老舍夫人设法离开了被占领的北京,带着孩子历尽艰辛来到重庆。在夫人的叙述中,老舍了解到日本占领下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苦难遭遇。于是他决定写一部长篇小说,希望能借此传播抗战的力量。他从一九四四年开始写作,但由于生活不稳定,健康状况差,包括不时发作的疟疾,还有养家糊口的压力,他不得不将小说分为三部出版。一九四四年下半年开始,第一部以《惶惑》为题在重庆一家报纸上连载,一九四六年稍晚,这一部和第二部《偷生》合并,分为上下册在上海出版。一九四六年三月,老舍和曹禺应邀赴美,在那里老舍完成了小说的最后一部,并和艾达·浦爱德合作完成了英译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老舍返回国内并促成了第三部《饥荒》的发表。
王健康的回答:
《四世同堂》,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原名:舒庆春)所创作的长篇中文小说。作品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辅以北平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真实地记述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形象地描摹了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心灵震撼和反抗斗争,刻画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史诗般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与世界人民一道反法西斯的伟大历程及生活画卷。 《四世同堂》总共分为三个部分,共100段,总计85万字。其中第一、二部分在1949年以前已创作完成并出版,第三部分是老舍在美国期间创作完成的,1949年底老舍回国后,由于当时的各种原因,虽然第三部分获得了出版,但最后的13段却不在其中。这13段的原稿后 来在文革中被毁,成为了永远的遗憾。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全部三个部分但只有前面87段的《四世同堂》。1983年,最后的13段终于从《四世同堂》的国外英文版当中翻译了过来,当然这不能等同于原稿中的13段,因为少了很多内容。从这之后,各个出版社出版的《四世同堂》当中有些版本就依此凑齐了100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