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予:七年级下沪科版数学复习提纲
臧苗苗的回答: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知识梳理】 1、全等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变换得到的新图形与原图形全等。 2、全等三角形的表示: △ABC≌△A’B’C’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2)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3)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4)角角边——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5)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5、角平分线: (1)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OC平分∠AOB CD⊥OA于D CE⊥OB于E ∴DC=EC (2)判定: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 ∵DC=EC CD⊥OA于D CE⊥OB于E ∴OC为∠AOB平分线 (3)如何画一个角的角平分线: 第一步:以O为圆心,适当长度为半径作弧,交OA于M,交OB于N; 第二步: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二分之一MN的长度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的内部交于点C; 第三步:作射线OC 射线OC即为所求。 第十二章轴对称 【知识梳理】 1、轴对称图形: (1)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成图形。这条直线就叫做它的对称轴。 (2)性质:轴对称图形被对称轴分成的两部分全等;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见过的轴对称图形:直线、线段、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菱形、长方形、正方形、正多边形、圆 2、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 (1)定义: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就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 (2)性质: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成轴对称的区别: 图形个数对称轴个数 轴对称图形11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2不确定 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定义: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判定:与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3)性质: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OP平分AB CP⊥AB于P ∴PA=PB (4)如何画一个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第一步:分别以A、B为圆心,大于二分之一AB的长度为半径作弧,两弧交C、D两点; 第二步:作直线CD 直线CD为所求 5、如何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或另一部分图形; 如何画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对称轴或另一个图形; 6、坐标系中的轴对称: x轴y轴原点X=aY=bX=yY=-x 初始点(x,y)(x,y)(x,y)(x,y)(x,y)(x,y)(x,y) 对称点(x,-y)(-y,x)(-x,-y)(2a-x,y)(x,2b-y)(y,x)(-y,-x) 7、等腰三角形: (1)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判定: 方法: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性质: 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8、等边三角形: (1)定义: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2)与等腰三角形的关系: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3)判定: 方法一: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方法二:三个内角都相等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方法三:有一个内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性质: 是轴对称图形,有三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内角都等于60°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第十三章实数 【知识梳理】 1、平方根: (1)算术平方根: ①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②表示: ③与平方根的关系:是平方根中的正数根 (2)平方根: ①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 ②表示: (3)性质: 正数的平方根是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被开方数的小数点向右(或左)移动2位,它的平方根的小数点向右(或左)移动1位 2、立方根: (1)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2)表示: (3)性质: 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是0 被开方数的小数点向右(或左)移动3位,它的立方根的小数点向右(或左)移动1位 3、实数: (1)无理数 ①定义: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②基本形态:;;0.101001000100001… (2)实数: ①定义: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②分类: ③与数轴、坐标系上的点的关系: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一对有序实数队与坐标系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④相反数: 两个实数相加和为0,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一个实数的相反数就是在这个数前添加负号 ⑤绝对值: 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等于0 ⑥倒数:两个不为0的实数相乘积为1,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⑦运算:在实数运算中,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与运算性质均适用。 ⑧比较大小: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 【知识梳理】 1、同底数幂的乘法与除法: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 2、幂的乘方: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3、积的乘方: 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4、单项式乘单项式: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把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作为积的因式,对于只 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5、单项式乘多项式: 单项式乘多项式,就是用单项式去乘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 积相加 6、多项式乘多项式: (1)法则:多项式乘多项式,先用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2)公式: 平方差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7、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8、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9、因式分解: (1)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这样的式子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分解因式。 (2)方法: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 (3)各方法的使用顺序: 先提公因式,再用公式,再次用十字相乘,最后用分组分解 (4)提公因式法: 第一步:提出各项系数最大公约数(包括负号——括号内第一项系数不能为负) 第二步:相同字母指数最小的因式 第三步:可看作一个整体的多项式指数最小的因式 (5)公式法: 平方差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6)十字相乘法: (7)分组分解法:四项式 原则--有三个平方项用三一分组;其余均用二二分组 第十六章分式 【知识梳理】 1、分式定义:一般地,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叫做分式。A叫做分子,B叫做分母。 2、分式有意义:求使B≠0的字母取值 3、分式值为0:求使不等式组成立的字母取值 4、分式的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4、分式运算: (1)乘除: ①约分的定义:根据分式的性质,约去分子、分母的公因式,不改变分式的值,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约分 ②约分的目标:分子、分母没有公因式 ③约分的内容:约去分子、分母中的系数最大公约数、相同字母和可看作一个整体的多项式指数最小的因式 ④约分的步骤: 第一步:将所有分子、分母因式分解,找出公因式; 第二步:进行约分; 第三步:分子、分母中的最高次项系数不能为负 ⑤乘除法的法则: 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分子,分母的积作为分母; 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与被除式相乘 ⑥步骤: 第一步:将所有分子、分母因式分解; 第二步:将除法变为乘法; 第三步:将分子、分母进行约分 (2)乘方: 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3)加减: ①通分的定义:根据分式的性质,使分子和分母同乘适当的整式,不改变分式的值,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通分。 ②通分的目标:所有分式的分母相同 ③通分的内容:将所有分母变为最简公分母 最简公分母——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 ④通分的步骤: 第一步:将所有分母因式分解,找出最简公分母; 第二步:进行将所有分母变为最简公分母的恒等变形; 第三步:分子不能含有括号 ⑤加减法的法则: 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分式,再加减 ⑥步骤: 第一步:将所有分母因式分解,找出最简公分母; 第二步:进行将所有分母变为最简公分母的恒等变形; 第三步: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即分子合并同类项); 第四步:将分子、分母进行约分 (4)运算顺序: 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 (5)整数指数幂: 一般地,当n是正整数时,() 对于一个小于1的正小数,如果小数点后第一个非0数字前有m个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时,10的指数是-m 5、分式方程: (1)定义: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2)基本思想: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 (3)实施方法: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去分母 (4)基本步骤: 第一步:将所有分母因式分解,找出最简公分母; 第二步: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 第三步:解整式方程; 第四步:将方程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检验,判断是否使最简公分母为0;(最简公分母为0,则不是方程的解) 第五步:写结论 (5)应用问题:
许金的回答: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知识梳理】 1、全等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变换得到的新图形与原图形全等。 2、全等三角形的表示: △ABC≌△A’B’C’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2)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3)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4)角角边——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5)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5、角平分线: (1)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OC平分∠AOB CD⊥OA于D CE⊥OB于E ∴DC=EC (2)判定: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 ∵DC=EC CD⊥OA于D CE⊥OB于E ∴OC为∠AOB平分线 (3)如何画一个角的角平分线: 第一步:以O为圆心,适当长度为半径作弧,交OA于M,交OB于N; 第二步: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二分之一MN的长度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的内部交于点C; 第三步:作射线OC 射线OC即为所求。 第十二章轴对称 【知识梳理】 1、轴对称图形: (1)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成图形。这条直线就叫做它的对称轴。 (2)性质:轴对称图形被对称轴分成的两部分全等;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见过的轴对称图形:直线、线段、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菱形、长方形、正方形、正多边形、圆 2、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 (1)定义: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就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 (2)性质: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成轴对称的区别: 图形个数对称轴个数 轴对称图形11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2不确定 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定义: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判定:与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3)性质: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OP平分AB CP⊥AB于P ∴PA=PB (4)如何画一个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第一步:分别以A、B为圆心,大于二分之一AB的长度为半径作弧,两弧交C、D两点; 第二步:作直线CD 直线CD为所求 5、如何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或另一部分图形; 如何画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对称轴或另一个图形; 6、坐标系中的轴对称: x轴y轴原点X=aY=bX=yY=-x 初始点(x,y)(x,y)(x,y)(x,y)(x,y)(x,y)(x,y) 对称点(x,-y)(-y,x)(-x,-y)(2a-x,y)(x,2b-y)(y,x)(-y,-x) 7、等腰三角形: (1)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判定: 方法: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性质: 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8、等边三角形: (1)定义: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2)与等腰三角形的关系: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3)判定: 方法一: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方法二:三个内角都相等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方法三:有一个内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性质: 是轴对称图形,有三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内角都等于60°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第十三章实数 【知识梳理】 1、平方根: (1)算术平方根: ①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②表示: ③与平方根的关系:是平方根中的正数根 (2)平方根: ①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 ②表示: (3)性质: 正数的平方根是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被开方数的小数点向右(或左)移动2位,它的平方根的小数点向右(或左)移动1位 2、立方根: (1)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2)表示: (3)性质: 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是0 被开方数的小数点向右(或左)移动3位,它的立方根的小数点向右(或左)移动1位 3、实数: (1)无理数 ①定义: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②基本形态:;;0.101001000100001… (2)实数: ①定义: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②分类: ③与数轴、坐标系上的点的关系: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一对有序实数队与坐标系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④相反数: 两个实数相加和为0,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一个实数的相反数就是在这个数前添加负号 ⑤绝对值: 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等于0 ⑥倒数:两个不为0的实数相乘积为1,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⑦运算:在实数运算中,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与运算性质均适用。 ⑧比较大小: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 【知识梳理】 1、同底数幂的乘法与除法: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 2、幂的乘方: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3、积的乘方: 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4、单项式乘单项式: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把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作为积的因式,对于只 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5、单项式乘多项式: 单项式乘多项式,就是用单项式去乘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 积相加 6、多项式乘多项式: (1)法则:多项式乘多项式,先用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2)公式: 平方差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7、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8、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9、因式分解: (1)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这样的式子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分解因式。 (2)方法: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 (3)各方法的使用顺序: 先提公因式,再用公式,再次用十字相乘,最后用分组分解 (4)提公因式法: 第一步:提出各项系数最大公约数(包括负号——括号内第一项系数不能为负) 第二步:相同字母指数最小的因式 第三步:可看作一个整体的多项式指数最小的因式 (5)公式法: 平方差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6)十字相乘法: (7)分组分解法:四项式 原则--有三个平方项用三一分组;其余均用二二分组 第十六章分式 【知识梳理】 1、分式定义:一般地,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叫做分式。A叫做分子,B叫做分母。 2、分式有意义:求使B≠0的字母取值 3、分式值为0:求使不等式组成立的字母取值 4、分式的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4、分式运算: (1)乘除: ①约分的定义:根据分式的性质,约去分子、分母的公因式,不改变分式的值,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约分 ②约分的目标:分子、分母没有公因式 ③约分的内容:约去分子、分母中的系数最大公约数、相同字母和可看作一个整体的多项式指数最小的因式 ④约分的步骤: 第一步:将所有分子、分母因式分解,找出公因式; 第二步:进行约分; 第三步:分子、分母中的最高次项系数不能为负 ⑤乘除法的法则: 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分子,分母的积作为分母; 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与被除式相乘 ⑥步骤: 第一步:将所有分子、分母因式分解; 第二步:将除法变为乘法; 第三步:将分子、分母进行约分 (2)乘方: 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3)加减: ①通分的定义:根据分式的性质,使分子和分母同乘适当的整式,不改变分式的值,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通分。 ②通分的目标:所有分式的分母相同 ③通分的内容:将所有分母变为最简公分母 最简公分母——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 ④通分的步骤: 第一步:将所有分母因式分解,找出最简公分母; 第二步:进行将所有分母变为最简公分母的恒等变形; 第三步:分子不能含有括号 ⑤加减法的法则: 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分式,再加减 ⑥步骤: 第一步:将所有分母因式分解,找出最简公分母; 第二步:进行将所有分母变为最简公分母的恒等变形; 第三步: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即分子合并同类项); 第四步:将分子、分母进行约分 (4)运算顺序: 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 (5)整数指数幂: 一般地,当n是正整数时,() 对于一个小于1的正小数,如果小数点后第一个非0数字前有m个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时,10的指数是-m 5、分式方程: (1)定义: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2)基本思想: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 (3)实施方法: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去分母 (4)基本步骤: 第一步:将所有分母因式分解,找出最简公分母; 第二步: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 第三步:解整式方程; 第四步:将方程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检验,判断是否使最简公分母为0;(最简公分母为0,则不是方程的解) 第五步:写结论 (5)应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