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评论
推扬网

林永安:佛山通济桥的风俗

admin
2020/08/10 20:32:32

郑素英的回答:

行通济是广东佛山的一个传统习俗,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行通济,无闭翳(即无烦恼)”这句俗语早已闻名佛山,它的意思是说,在正月十六到通济桥上走走,就能消除疾病、烦恼,得到幸福、安康。行通济的习俗据传与神话传说神仙留金建桥时曾有“通吾困,济吾贫”之言有关。 通济桥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桥梁之一,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位于佛山普澜公路北端的同济路口。最初修建的通济桥,是一座木桥,建于何时已无从考究。木桥年久失修,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重修,建成木石拱桥,取名为“通济桥”。后人又在桥头增建一座小石碑,上刻“通济桥”,旁边刻有对联一副“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寻春,任得渡头饮马”;“济万人之来往,曲桥跨水,艳称村尾垂虹”,这副对联道出了通济桥为民造福的作用。 “行通济”的习俗大概始于明末清初,乾隆年间最为鼎盛。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出版的《佛山忠义乡志》(冼志)载:“上元(元宵节),开灯宴,普君圩为灯市……自元旦(春节)为始,他乡皆来买灯,挈灯者鱼贯于道,通济桥边,胜门(现城门头)溪畔弥望,(皆)率灯客矣。”人们趁着元宵余兴未尽,于正月十六到通济桥上来游玩。开始人们行走通济桥,只是为了观赏花灯,游览夜市而已。“行通济,无闭翳”这种带有一定迷信色彩的民俗心理则是后来逐渐形成的。 通济桥建成之后若干年,人们在其两岸各建了一座南济观音庙和通运社坛,每逢农历正月十六早晨,佛山本地及四乡八里的村民,成群结队步行至通济桥,购买“香烛纸品”、“行运风车”等,游行于通济桥上。凡行通济桥者,不论何人,都要一次从桥头(北岸)行至桥尾(南岸),不能折回返复。由桥尾而下,焚烧香烛参神求福,燃放鞭炮后返回佛山镇家中。禁忌在桥面返回,如此则不吉利。当时桥头、尾路的两旁,除小商贩摆卖香烛、爆竹、生菜(取其生财之意)、“行运风车”等小摊档之外,还有掷鹅、鲤鱼色等游戏,游客为了“撞手神博彩,无不趋之若鹜”。此举渐盛,终成佛山镇及附近村民的一种民间习俗。 新中国成立后,因开辟普澜公路,通济桥及桥旁的观音庙被拆掉,行通济习俗曾一度停止。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佛山市政府斥资1700万元于2001年1月18日开工修复通济桥。修复后的通济桥吸引了更多的人,据说许多外地游客、华侨和国外友人不远千里来到佛山参与这项民俗活动。

anyway的回答:

任务占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