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评论
推扬网

朱静:成都平原的生态环境及危害

admin
2020/08/10 20:20:06

张清华的回答:

“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此所谓天府。”这是《战国策·秦策一》中对于成都平原的描述。这块平原的广袤大地上,有着哪些别致而神奇之处?名扬千古的它,今天依旧名副其实么?2003年,国土资源部和省政府为此联合启动了一项调查,耗资4600多万元,历时近6年,得到一个获2009年度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成果《四川省成都经济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在它背后,是对6万多平方公里的取样,是10多万个土壤、大气、水源、生物样品,是对54个化学指标等的全面分析……11月30日,阳光耀眼,金黄的银杏叶翩翩飞舞。成都平原迎来又一个美丽冬日。在四川省地矿局一幢大楼的底层,阳光穿窗而进,为几排摆满了白色塑料瓶的铁架镀上了一层亮丽的色彩,而塑料瓶上标示的抽象代码,显出几分神秘气息。“H -48-030-A 002A 1,这是采自德阳市罗江县郊区表层土壤。”打开电脑,输入上面这个代号,金立新将这个抽象的代码和一个具体的地名连在了一起。金立新是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地球化学勘查中心主任。面对眼前的成千上万个塑料瓶,金立新就像说起自己的孩子,“每一个瓶里都装有600克的土壤,它代表了一平方公里的土壤状况。”原来,它们都是一项重要科学调查的原始资料。为查清土地质量的家底,2003年国土资源部和省政府联合启动了“四川省成都经济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先后投资4600多万元,历时近6年,得到了诸多重大成果。像“H -48-030-A 002A 1”这样的土壤样本,总数有8万多个,它们分别存放在成都市中心、龙泉驿以及罗江的副本库内(正本已用于检测),眼前这个库的规模是最小的。旋开瓶盖,摇一摇,呈粉末状的土壤发出细微的沙沙响声。拈出一小撮,放在手心,闻一闻,看一看,和平日里常见的土壤没什么区别。“不要小看了它们。它们蕴藏着天府之国的密码。”金立新告诉记者,本次调查的范围包括成都市全域,德阳、绵阳、眉山全域以及雅安、乐山人口密集区在内的广大地区。有上百位科技人员,在面积为6.0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规模、密度空前的大调查。调查土壤的采样密度为每一平方公里为一个采集点,每个点采集两个样本:20厘米上的耕作层和1.5米以下的背景层。两个层面上共采集了8万多个土壤样本。此外,还采集了大气、水源、生物样本,总样本数超过了10万个。“取样之后,就是大规模的分析检测。”四川省地质调查院院长岳昌桐介绍,土壤样本先要经过自然干化,再粉碎,加工成大约800克的样品。其中200克用于检测分析,其余样品作为副样保存,以备今后研究使用。在检测过程中,将针对土壤作54项化学指标分析,对近地表大气尘作22种元素分析,对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分别作36项、43项指标分析,获得了180多万个测试数据。岳昌桐自豪地说,这些样本全面反映了成都经济区包括土壤、大气、水在内整个生态系统的现状,让四川人在历史上第一次完整了解所居住所生活的环境的“家底”。天府之国名副其实土地质量总体良好,三等以上的占93.6%,富硒土壤面积超过七分之一,土壤农药污染低于预期“10元一斤!”面对买主,射洪农民税远润自豪叫出了这个价格。“啥子?抢人么?8元卖不卖?”买主开始讨价还价。摆在他面前的,是一堆黑壳壳花生。“你不要有人要,我这个花生可不是一般的花生,这叫富硒花生。人家专家说了,吃这东西可防癌。”老税理直气壮。11月29日,在射洪县瞿河乡场上,老税的这次买卖没做成。但科技人员的研究支持老税的说法,他的花生确实是“富硒”花生———在他生活的瞿河乡万福桥村周围40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一块高硒土壤带,这次调查显示,这块土地上硒的平均含量要比周围地区高出近10倍。科学研究表明,硒是动物和人体中抗氧化酶的重要组成部分,适量的摄入硒元素有利于人体健康。有人甚至认为硒有预防癌症的功效,称它为人体微量元素中的“防癌之王”。为此,瞿河乡依据专家的调查,迅即在当地建了两个生态农业种植区,种无公害蔬菜和富硒黑花生等农产品。2008年,税远润的两亩多花生获利2万余元,比以前收入高了几倍。“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想不到这真是块金土地。”面对记者,税远润脸上笑成了花。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阚泽忠已经搞了28年的地质调查,此次对于土壤环境的大规模调查,在他记忆中是第一次。调查结果让他和其他专家惊喜不已。调查的一大成果,就是富硒的土地面积达到了9078平方公里,超过整个被调查面积的七分之一,这在全国也是少见的。如果将这部分土地全部用来发展富硒作物,将为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盛产茶叶的蒙顶山,正好就属于硒含量很高的地区,所以茶叶品质堪与名茶龙井媲美。“天府之国依然是名副其实。”阚泽忠告诉记者,除了硒等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土地质量整体上也很不错。三等以上质量较好的土地占到93.6%,其中可作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的优良等土地43269平方公里,占71.28%。质量优,同时有机污染少。阚泽忠说,在对土地进行有机氯调查之后,结果令人欣慰:全区农药残留的情况比之前预想的要少很多,绝大部分土壤都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其中最让人担心的六六六和D D T 的含量均非常低。“这表明,农药尤其是六六六和D D T 等高残留、高危害的农药的使用,得到了严格的控制。”人类活动加剧“酸化”有机质、磷、硼等有益营养元素呈现区域性缺乏,土壤酸化较严重,局部地区有重金属污染“那些年可把我急惨了。”青白江区福洪乡村民周云祥告诉记者,几年前自己栽种了几十亩凯特杏,年年繁花似锦,却始终见不到几个果实。他只好利用果园办起了农家乐,专门吸引人来看花。钱虽然赚了,但他内心一直存有遗憾:要是又开花又结果,多好。似乎与他的农家乐风马牛不相及的科学调查,解开了他的杏树“不孕不育”的心结:原来是土壤中缺乏一种名为硼的元素。这种元素早在公元前200年,就被西方人用来制造玻璃和熔炼黄金,但直到1981年,人们才认识到它是动植物和人类所必须的微量元素,是人类维持骨的健康和钙、磷、镁正常代谢所需要的元素之一。在追加了适量的硼肥之后,周云祥家的凯特杏果然开始“怀孕生产”,结了大量味道甜美的果实,带来了一笔新收入。“这种有益营养元素区域性缺乏的现象不仅仅在青白江区。”阚泽忠告诉记者,成都经济区的土壤中,生物必需营养有益元素的分布极不均匀,有机质、磷、硼、钼、硒等有益营养元素也呈现区域性缺乏,之前因为没有充分了解土壤的这些情况,而盲目扩大某一品种的种植范围,最终让“南橘北枳”的现象时有出现。比如川芎,原本是彭州市敖平镇的特产,但后来当地猛扩种植面积,结果川芎产量下降,品质也大不如前,当地种植户却找不准原因。经过这次科学调查,发现是因为土壤中重金属镉含量高,而钾等元素含量很低,就不宜种川芎。有了调查,方有对策。四川省地调院专家建议,针对区域性缺乏有益元素的现象,一方面可以调整产业结构,根据土壤本身的性质来选择不同的品种,另一方面就是采取针对性施肥措施。“再不能盲目搞类似‘南桑北棉全县烟’等战略了。”调查中有更令人忧虑的发现:广大平原区的表层土壤中,普遍存在酸化现象,全区酸性土壤面积高达20039平方公里,占全部的33%,而深层土壤中,酸性土壤占全区面积的22%。由此推算,受人类活动影响,浅层土壤发生酸化的面积增加了11%,这种情况在区域南部地区表现明显,“这主要是和当地的煤使用量高有关系。”“镉、汞、砷、铅、铬,这五种最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在区域内部分地区存在。”阚泽忠告诉记者,调查发现,在成都西部的龙门山区,存在镉背景值较高的地层,二、三叠纪沉积岩中,煤层和磷矿层中的镉含量可高达2p p m ,而风化层中的镉高达5.4p p m 。长期的风化、剥蚀和水的搬运作用下,这些高镉的风化产物会不断向山前平原运移。调查还发现,区域内近地表大气尘中,都不同程度存在重金属成分,尤其是一些人口密集的地区污染较重,必须尽快采取措施进行治理。重金属镉遇到“生物杀手”桤树、烟叶等植物对镉“情有独钟”,而酸性土壤也能使镉“活化”,专家提出生态屏障带的设想忧虑的同时,专家们有了惊奇的发现,重金属镉也有它的“生物杀手”!调查队在龙门山一带发现,桤树、马尾松、茶树、烟叶生等长得格外好。经科学检测,这些树木的组织内部均发现较高的镉含量,比一般植物高出很多倍。“这意味着镉没有危害这些植物的生长。桤树、烟叶等植物对镉正好是一物降一物。”阚泽忠高兴地告诉记者,重金属镉对人体有害,要是在当下镉污染较重的地区大面积种植烟草、桤树等,不仅能产生良好经济效益,还能对受污染的土地进行修复。与此同时,他们还发现,在酸性环境中,镉被植物吸附的比例大大高于中性、碱性土壤,意味着镉被酸性土壤“活化”,即使镉含量不高的地区,农作物也可能出现超标。防止土壤酸化,是保证农产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专家们研究还发现,镉含量高的地区,一般集中在海拔750米左右的范围内。“我们能否沿着这条线建设一道生态屏障呢。”专家们大胆提出一个设想:在成都经济区内沿海拔750米一带,种植大量的桤树、马尾松、烟叶等植物,由此建设一道生态屏障,可有效截断镉的迁移道路。对于重金属污染,专家们提出了“一断、二调、三修复”的系统解决方案。一断,就是切断一切导致土地污染的来源。比如禁止在人口密集区直接烧煤,以减少土地当中的镉和硫的含量,防止土壤进一步酸化;推广无铅汽油,把土壤中的铅降低到最低程度;将大气中的粉尘降到最低;加强对化肥生产销售的监控;加强对人口密集区上游各种人为活动的控制,比如龙门山中段、超标重金属分布区的各项工程。二调,就是对已经污染的那些地区,以趋利避害为原则,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比如对镉污染含量高的地区,就减少水稻等高吸附能力的作物,而改种玉米、烟叶等。三修复,就是对严重污染的土地进行修复。对重金属元素污染的土地,利用吸附能力比较强的烟叶、桤木、泡桐树等进行生物修复,通过大面积的种植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本文来源:四川日报 )

冯哲的回答:

“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此所谓天府。”这是《战国策·秦策一》中对于成都平原的描述。这块平原的广袤大地上,有着哪些别致而神奇之处?名扬千古的它,今天依旧名副其实么?2003年,国土资源部和省政府为此联合启动了一项调查,耗资4600多万元,历时近6年,得到一个获2009年度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成果《四川省成都经济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在它背后,是对6万多平方公里的取样,是10多万个土壤、大气、水源、生物样品,是对54个化学指标等的全面分析……11月30日,阳光耀眼,金黄的银杏叶翩翩飞舞。成都平原迎来又一个美丽冬日。在四川省地矿局一幢大楼的底层,阳光穿窗而进,为几排摆满了白色塑料瓶的铁架镀上了一层亮丽的色彩,而塑料瓶上标示的抽象代码,显出几分神秘气息。“H -48-030-A 002A 1,这是采自德阳市罗江县郊区表层土壤。”打开电脑,输入上面这个代号,金立新将这个抽象的代码和一个具体的地名连在了一起。金立新是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地球化学勘查中心主任。面对眼前的成千上万个塑料瓶,金立新就像说起自己的孩子,“每一个瓶里都装有600克的土壤,它代表了一平方公里的土壤状况。”原来,它们都是一项重要科学调查的原始资料。为查清土地质量的家底,2003年国土资源部和省政府联合启动了“四川省成都经济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先后投资4600多万元,历时近6年,得到了诸多重大成果。像“H -48-030-A 002A 1”这样的土壤样本,总数有8万多个,它们分别存放在成都市中心、龙泉驿以及罗江的副本库内(正本已用于检测),眼前这个库的规模是最小的。旋开瓶盖,摇一摇,呈粉末状的土壤发出细微的沙沙响声。拈出一小撮,放在手心,闻一闻,看一看,和平日里常见的土壤没什么区别。“不要小看了它们。它们蕴藏着天府之国的密码。”金立新告诉记者,本次调查的范围包括成都市全域,德阳、绵阳、眉山全域以及雅安、乐山人口密集区在内的广大地区。有上百位科技人员,在面积为6.0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规模、密度空前的大调查。调查土壤的采样密度为每一平方公里为一个采集点,每个点采集两个样本:20厘米上的耕作层和1.5米以下的背景层。两个层面上共采集了8万多个土壤样本。此外,还采集了大气、水源、生物样本,总样本数超过了10万个。“取样之后,就是大规模的分析检测。”四川省地质调查院院长岳昌桐介绍,土壤样本先要经过自然干化,再粉碎,加工成大约800克的样品。其中200克用于检测分析,其余样品作为副样保存,以备今后研究使用。在检测过程中,将针对土壤作54项化学指标分析,对近地表大气尘作22种元素分析,对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分别作36项、43项指标分析,获得了180多万个测试数据。岳昌桐自豪地说,这些样本全面反映了成都经济区包括土壤、大气、水在内整个生态系统的现状,让四川人在历史上第一次完整了解所居住所生活的环境的“家底”。天府之国名副其实土地质量总体良好,三等以上的占93.6%,富硒土壤面积超过七分之一,土壤农药污染低于预期“10元一斤!”面对买主,射洪农民税远润自豪叫出了这个价格。“啥子?抢人么?8元卖不卖?”买主开始讨价还价。摆在他面前的,是一堆黑壳壳花生。“你不要有人要,我这个花生可不是一般的花生,这叫富硒花生。人家专家说了,吃这东西可防癌。”老税理直气壮。11月29日,在射洪县瞿河乡场上,老税的这次买卖没做成。但科技人员的研究支持老税的说法,他的花生确实是“富硒”花生———在他生活的瞿河乡万福桥村周围40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一块高硒土壤带,这次调查显示,这块土地上硒的平均含量要比周围地区高出近10倍。科学研究表明,硒是动物和人体中抗氧化酶的重要组成部分,适量的摄入硒元素有利于人体健康。有人甚至认为硒有预防癌症的功效,称它为人体微量元素中的“防癌之王”。为此,瞿河乡依据专家的调查,迅即在当地建了两个生态农业种植区,种无公害蔬菜和富硒黑花生等农产品。2008年,税远润的两亩多花生获利2万余元,比以前收入高了几倍。“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想不到这真是块金土地。”面对记者,税远润脸上笑成了花。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阚泽忠已经搞了28年的地质调查,此次对于土壤环境的大规模调查,在他记忆中是第一次。调查结果让他和其他专家惊喜不已。调查的一大成果,就是富硒的土地面积达到了9078平方公里,超过整个被调查面积的七分之一,这在全国也是少见的。如果将这部分土地全部用来发展富硒作物,将为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盛产茶叶的蒙顶山,正好就属于硒含量很高的地区,所以茶叶品质堪与名茶龙井媲美。“天府之国依然是名副其实。”阚泽忠告诉记者,除了硒等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土地质量整体上也很不错。三等以上质量较好的土地占到93.6%,其中可作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的优良等土地43269平方公里,占71.28%。质量优,同时有机污染少。阚泽忠说,在对土地进行有机氯调查之后,结果令人欣慰:全区农药残留的情况比之前预想的要少很多,绝大部分土壤都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其中最让人担心的六六六和D D T 的含量均非常低。“这表明,农药尤其是六六六和D D T 等高残留、高危害的农药的使用,得到了严格的控制。”人类活动加剧“酸化”有机质、磷、硼等有益营养元素呈现区域性缺乏,土壤酸化较严重,局部地区有重金属污染“那些年可把我急惨了。”青白江区福洪乡村民周云祥告诉记者,几年前自己栽种了几十亩凯特杏,年年繁花似锦,却始终见不到几个果实。他只好利用果园办起了农家乐,专门吸引人来看花。钱虽然赚了,但他内心一直存有遗憾:要是又开花又结果,多好。似乎与他的农家乐风马牛不相及的科学调查,解开了他的杏树“不孕不育”的心结:原来是土壤中缺乏一种名为硼的元素。这种元素早在公元前200年,就被西方人用来制造玻璃和熔炼黄金,但直到1981年,人们才认识到它是动植物和人类所必须的微量元素,是人类维持骨的健康和钙、磷、镁正常代谢所需要的元素之一。在追加了适量的硼肥之后,周云祥家的凯特杏果然开始“怀孕生产”,结了大量味道甜美的果实,带来了一笔新收入。“这种有益营养元素区域性缺乏的现象不仅仅在青白江区。”阚泽忠告诉记者,成都经济区的土壤中,生物必需营养有益元素的分布极不均匀,有机质、磷、硼、钼、硒等有益营养元素也呈现区域性缺乏,之前因为没有充分了解土壤的这些情况,而盲目扩大某一品种的种植范围,最终让“南橘北枳”的现象时有出现。比如川芎,原本是彭州市敖平镇的特产,但后来当地猛扩种植面积,结果川芎产量下降,品质也大不如前,当地种植户却找不准原因。经过这次科学调查,发现是因为土壤中重金属镉含量高,而钾等元素含量很低,就不宜种川芎。有了调查,方有对策。四川省地调院专家建议,针对区域性缺乏有益元素的现象,一方面可以调整产业结构,根据土壤本身的性质来选择不同的品种,另一方面就是采取针对性施肥措施。“再不能盲目搞类似‘南桑北棉全县烟’等战略了。”调查中有更令人忧虑的发现:广大平原区的表层土壤中,普遍存在酸化现象,全区酸性土壤面积高达20039平方公里,占全部的33%,而深层土壤中,酸性土壤占全区面积的22%。由此推算,受人类活动影响,浅层土壤发生酸化的面积增加了11%,这种情况在区域南部地区表现明显,“这主要是和当地的煤使用量高有关系。”“镉、汞、砷、铅、铬,这五种最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在区域内部分地区存在。”阚泽忠告诉记者,调查发现,在成都西部的龙门山区,存在镉背景值较高的地层,二、三叠纪沉积岩中,煤层和磷矿层中的镉含量可高达2p p m ,而风化层中的镉高达5.4p p m 。长期的风化、剥蚀和水的搬运作用下,这些高镉的风化产物会不断向山前平原运移。调查还发现,区域内近地表大气尘中,都不同程度存在重金属成分,尤其是一些人口密集的地区污染较重,必须尽快采取措施进行治理。重金属镉遇到“生物杀手”桤树、烟叶等植物对镉“情有独钟”,而酸性土壤也能使镉“活化”,专家提出生态屏障带的设想忧虑的同时,专家们有了惊奇的发现,重金属镉也有它的“生物杀手”!调查队在龙门山一带发现,桤树、马尾松、茶树、烟叶生等长得格外好。经科学检测,这些树木的组织内部均发现较高的镉含量,比一般植物高出很多倍。“这意味着镉没有危害这些植物的生长。桤树、烟叶等植物对镉正好是一物降一物。”阚泽忠高兴地告诉记者,重金属镉对人体有害,要是在当下镉污染较重的地区大面积种植烟草、桤树等,不仅能产生良好经济效益,还能对受污染的土地进行修复。与此同时,他们还发现,在酸性环境中,镉被植物吸附的比例大大高于中性、碱性土壤,意味着镉被酸性土壤“活化”,即使镉含量不高的地区,农作物也可能出现超标。防止土壤酸化,是保证农产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专家们研究还发现,镉含量高的地区,一般集中在海拔750米左右的范围内。“我们能否沿着这条线建设一道生态屏障呢。”专家们大胆提出一个设想:在成都经济区内沿海拔750米一带,种植大量的桤树、马尾松、烟叶等植物,由此建设一道生态屏障,可有效截断镉的迁移道路。对于重金属污染,专家们提出了“一断、二调、三修复”的系统解决方案。一断,就是切断一切导致土地污染的来源。比如禁止在人口密集区直接烧煤,以减少土地当中的镉和硫的含量,防止土壤进一步酸化;推广无铅汽油,把土壤中的铅降低到最低程度;将大气中的粉尘降到最低;加强对化肥生产销售的监控;加强对人口密集区上游各种人为活动的控制,比如龙门山中段、超标重金属分布区的各项工程。二调,就是对已经污染的那些地区,以趋利避害为原则,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比如对镉污染含量高的地区,就减少水稻等高吸附能力的作物,而改种玉米、烟叶等。三修复,就是对严重污染的土地进行修复。对重金属元素污染的土地,利用吸附能力比较强的烟叶、桤木、泡桐树等进行生物修复,通过大面积的种植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本文来源:四川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