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杰:如何看待BBC纪录片中国式教育
潘湘湘的回答:
在伏尔泰眼中,中国是一个充满了哲人王的国家,人人文明讲礼貌,内心坚韧而有节制,天性善良而悲天悯人,和那些冷血的西方资本主义强盗不同,是整个人类文明最后的希望 在罗素眼里,中国虽然没伏尔泰说的那么好,不过也差不多啦,号召大家要学习中国人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的精神 50-70年代间,美帝一致认为中国是全世界妇女权益保障最得当,妇女地位最高的国家,估计当时没有什么联合国人权指数和女权指数之类的报告,总之当时人就这么认为啦,觉得中国是一个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国家,比美帝英皇都要好太多了 到现在美帝的教育工作者仍然认为在未来,下一代之间的竞争,以中国的学校教育,他们必然是被秒杀的 美帝那里的人,所谓的爱国者,基本上都是药丸党,公开发言能怎么批判怎么批判,批判时候能怎么危言耸听怎么危言耸听,充斥着浓浓的“药丸”味,像波士顿法律里Alan Shore这种男性,还真的遍地都是,一开口就是大道理,“如果我们再不做点什么的话,贵国就真的完蛋了!” 不管美帝实际形势有多好,他们一开口全是严峻的问题,全是药丸的味道,并且总是能找出别的国家的优点,对比自己国家的缺点,然后呼吁大家努力改进 类似中国也有这样的人,从鲁迅胡适那代人开始就有这种传统,无限制的美化日本,到了现代,陈丹青也总是说西方如何如何 举出这么多例子,其实是想告诉各位,针对他国的分析,如果仅仅是分析和报道,那么这类消息往往是可以参考的,比如经济学人的banya板块,纽约客的中国来信板块 如果仅仅是报道披露和分析,这些都是有参考价值的 但如果一旦涉及到他国和本国的对比,类似这类的分析,往往对于他国人来说,几乎毫无参考价值,甚至连可信度都基本没有 因为一旦涉及对比,那么就不再是客观公正的分析和报道了,他们自然是带有目的的,有了目的,自然是带有偏好的,不管是伏尔泰还是鲁迅,都会存在刻意美化他国的情况 他们的目的其实就一个,要么是激励本国人,要么是警醒本国人,所以针对他国都会存在刻意的美化或者抹黑情况 本国人拿着这样的分析,可以激励自己,也可以警醒自己,但是如果他国人把这种分析当真了,连你都会觉得他们太傻逼吧 毕竟别的国家的人进行分析对比,目的也是为了自己国家,干嘛要好心的帮你辛苦分析得出结果让你改进呢? 中国的教育到底是怎么样的,大家都上过学,想必比BBC清楚,就算不清楚,也可以找找中西方的教育家写的分析文章和书籍,但是对于BBC做的这种明显带有对比性质和目标指向的东西,不看也罢 看人家名字: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说的是British kids, 而不是Chinese kids,一群中国小孩在这嗨个什么劲儿?BBC都不爱操理你 这种纪录片,对本国人的意义远大于他国人,结果本国没多少热度,反而他国人议论纷纷,甚至还坚信不疑 说明他国人还需要提高自信和智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