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勇:咏史怀古诗的常见意象及作用
黄上的回答:
意象:投笔、长城、明月、楼兰、柳营、请缨、羌笛、古地、吴钩等。 感情: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等。 一,咏史怀古诗词要“有史”的根据,即历史性即史事的文学化 咏史怀古类诗词作为一类独特的诗歌题材,就其自身而言,就注 定了它拥有“着诗”“和史”的双重特征。首先,文学性是咏史诗的永 恒魅力。源于历史而不泥于历史,咏史,不是对历史本事或事实的简 单敷写或重复,而是史事的文学化,是将史事以文学形式中特有的诗 的手段,进行重新的理解和架构,最终成为一种不同于历史的文学样 式。宋咏史怀古诗词秉承着唐宋诗词的特征,从形态上来说,首先是文学,是诗,是词,而不是历史。其次,咏史怀古诗词要“有史”的根据,即历史性。源于历史本事,有 感而发,有历史事实作为凭依,而不是空发议论或单纯地抒情,这是 咏史诗构成的一个基本要素。 二“、咏史”与“ 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从外在形态上讲,咏史怀古诗词是文学和历史的统一;而从诗歌 的内容构成上说,咏史怀古诗词的独特内涵则在“于咏史”“与言志” 的结合,并且最终归结于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不是目的,咏 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不但咏史所咏史事的内容多 含有政治的成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30343266分,是对政治的关注,而且这类诗歌中所表达“的志”的 内容,也大都或是建功立业的理想,或是对国运兴衰的担忧;这些也 都是基于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因而从一定程度上讲,咏史诗更像 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诗。在大多数情况下,唐宋咏史诗词所关注 的内容,最终都定位于现实政治。无论是初盛唐时期借对历史上英 雄人物建功立业的怀写,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为主题的咏史诗歌 创作 三“、古”与“ 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咏史怀古诗词区别一般抒情诗歌的另一个显性特征,是它的多 维时空跨度。一般的抒情诗歌,多集中于某个时空断面的书写,无论 是边塞风物的叙写,还是山水田园风光的描摹,诗歌的视角范围多局 限于现在、眼前;咏史怀古诗词则不然。因为题材的关系,咏史类诗 歌可以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具有着无限自 由伸展的容量。 或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此为怀古;然后再由凭 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者自我生存状态的思考,此为伤今。 诗歌在古代与当今、过去与现在的转接切换中行进,这是时间的转 换。还有空间的转换,从眼前所见景物的破败,遥想昔日的富庶与繁 华,这是跨越历史时间的空间切割。 概而言之,咏史怀古诗词“是诗”“与史“”、咏史”“与言志“”、古” “与今”的结合与统一,这是咏史怀古诗词所独有的艺术特征。
说说而已……的回答:
(一)咏史与怀古 《文镜秘府论?文意》中这样表述咏史与怀古的定义,咏史是“读史见古人成败,感而作之”,而怀古是“经古人成败(之地),咏之”,也就是说,咏史诗是由记载的有关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引发的,而怀古诗是由历史遗迹及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引发的。这种划分较好地突出了咏史和怀古的不同本质,为大多数人赞同。 怀古诗重在凭吊古迹和缅怀先人。与咏史诗相比较,此类诗歌的出发点,并不侧重于对某人某事加以评论。宋人方回在《瀛奎律髓》卷三《怀古类》序中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可以为法而不之法,可以为戒而不之戒,则又以悲夫后之人也。”怀古的本意,即是以古之教训为今之鉴戒。清代王士祯云:“古诗之传于后世者,大约有二:登临之作,易为幽奇;怀古之作,易为悲壮,故高人达士往往于此抒其怀抱,而寄其无聊不平之思,此其所以工而传也。”,所谓“寄其无聊不平之思”,正与咏史诗的“唱叹神理,听闻者之生其哀乐”一样,以感情的融注作为诗歌的根脉。清人朱庭珍也云:“凡怀古诗,须上下千古,包罗浑含,出新奇以正大之域,融议论于神韵之中,则气韵雄壮,情文相生,有我有人,意不竭而识自见,始非史论一派。”他在此处强调的“有我有人”,就是主张了诗歌的个性化特征。 怀古诗和咏史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怀古诗,它指的是诗人亲临古地,追怀往事以寄托感慨。怀古诗的诗题往往都标有地名,离不开对所接触的景物和相关人事的描绘和咏叹,以及对于古今变化的感触。这类诗往往面对眼前的景象,用浑写大意、虚实相间的表现形式进行涵括,抒写人世变迁和盛衰更迭的感慨。清代沈德潜《说诗语》卷下云:“怀古必切时地。老杜《公安县怀古》中云:‘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简而能赅,真史笔也。”清王夫之《明诗评选》卷四皇甫《谒伍子胥庙》条指出:“吊古诗必如此乃有我位,乃当时现量情景。”今人王利器《文镜秘府校注》“论文意”条,评卢谌《览古》诗曰:“唐人览古者,多有出地名者”,同样讲得简单直接。 整体来看,咏史和怀古基本属于异性而同质。他们都涉及历史一类的内容,抒写的都是历史上的人、事、地所引起的情感体验、艺术想象或哲理感悟,他们共同的触媒都是历史,从而引起主体似的情感体验,怀古比咏史更多一些直观的体验,更具有空间感和画面感。但是具体去分析咏史和怀古,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差别有很多不同。咏史诗常表现为读史有感,怀古诗常表现为触景兴咏,前者在表达方式上多用叙述、议论,后者则多为抒情、写景,兼有议论;咏史往往是就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来写,注重表达一种思想观念或者道德评价,怀古诗则侧重“描摹虚神”,通常集中于表达对于笼统“过去”的某种情感态度和哲理思考等。 (二)咏史与览古 从古代诗歌的创作实践看,以“览古”为题者,其实与“咏史”、“咏怀”之作呈现出较为复杂的交叉现象。“览古”作为一个单独的词最早见于《三国志?吴书》之《吴主五子传》:“大行皇帝览古戒今,防芽遏萌,虑于千载”,此处的“览古”为观览古书之意。文学史中最早以“览古”为题的诗作,最早见于《文选》中卢谌的《览古》:“赵氏有和璧,天下无不传。秦人来求市,厥价徒空言……谦公何为者?负荆谢厥。智勇盖当世,弛张使我叹。”,此诗主要是赞叹蔺相如夺回和氏璧的勇气与智谋,它属于“读史见古人成败,感而作之”的咏史诗,“览古”即浏览古籍之意。也正是由于这首诗,确定了咏史诗中的览古题材。清代袁枚云:“咏史有三体,……一为隐括其事,而以咏叹出之,张景阳之咏二疏,卢子谅之咏蔺生是也。”也是把卢谌的《览古》作为咏史之作,另如唐代吴筠《览古十四首》也是览阅古书而兴发感慨的咏史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明确道出:“闲居览前载,恻彼商与秦。”以上所举数例都把“览古”定为观览古籍之意,随时代的变迁后代也有很多以“览古”为题的作品,产生了别的含义。如朱存“南唐保大时,取吴大帝及六朝兴亡成败之际,作《览古诗》二百章。”,《宋史?艺文志》著录为《金陵览古诗》2卷,均为观览金陵六朝遗迹而作,属于典型的怀古诗。北宋夏竦在其《吴中览古》中写道:“览古长江上,明时起叹嗟。水流吴国苑,花入野人家。夜气销龙剑,秋星见客槎。凄凉馆娃树,西日映平沙。”,从诗题已知为怀古之作,联系诗歌的上下文,可知其中提到的“览古”就是游览古迹之意。综上可知,览古其意有时候指观览古籍,有时候指游览古迹。因此,以“览古”为题的作品,从题目看往往不能确定其所写为咏史还是怀古,必须通读全诗,细细地品味其内容,才能确定其属于咏史还是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