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评论
推扬网

赵野松:中国的歼12可能死灰复燃吗?

admin
2020/08/10 19:24:50

Mike的回答:

歼-12战斗机的研制计划是1969年3月提出的,在空军向国防科工委和国防工办就国防科研计划提出的建议中,提出了研制小型轻便歼击机的设想,要求新机设备简单,造价低廉,随时能飞,到处能打,能在公路起降。 然而,进入空对空导弹时代的战斗机所需要的机动性能不仅仅局限于盘旋性能,为了能迅速摆脱对方追击,迅速追上敌机,战斗机又要具有一定的加速、爬升性能,这两项性能是与高速飞行的设计要求相一致的,只有盘旋性能与高速飞行的设计要求相矛盾。 正在各国飞机设计师们仍顽强地坚持设计高速飞行战斗机的时候,参加过越南空战的美军飞行员以自身的经历强烈地要求有关部门出于飞行员自身的安全,设计出“战斗机飞行员的战斗机”,即设计出具有空中格斗能力的战斗机,说得明白一点,就是要求有关当局生产出具有低速性能的高速飞机。 处于这一历史背景之下,中国空军提出歼-12小型轻便歼击机的设想就不足为奇了。 歼-12在5000米高度上的最大盘旋半径为1140米,而我国中低空机动性能较为突出的歼-6歼击机为1200米,美国专门为改善盘旋性能而研制的F-5E歼击机的盘旋半径为1080米,要知道F-5E为了取得这一效果,专门在该机机翼上安装了新的前、后缘襟翼系统。   歼-12的起飞和着陆滑跑距离均在500米以内(另有说起飞滑跑距离为500米,着陆滑跑距离为510米),而与歼-12重量相当的亚音速战斗机歼-5的起飞滑跑距离为590米,着陆滑跑距离为825米。超音速的歼-12能做到比亚音速的歼-5滑跑距离短是极其不容易的,况且,歼-12还有防尘装置,可以在短土跑道上起飞,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歼-12的最大单飞速度在11000米高度时为1.5马赫,明显优于歼-6;其实用升限与歼-6相当,为17410米;其高空巡航速度为0.95马赫,虽不是超音速,但也接近音速巡航了,这种性能在当时是极其优异的了。   歼-12空机重量只有3100公斤,与一辆中型轿车的重量相当,正常起飞重量为445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为5295公斤,装有一台涡喷-6乙型喷气式发动机,加力推力为39.72千牛,全机推重比达0.91,这在当时同样是不容易实现的。歼-12之所以实现了,是因为陆孝彭等人大胆地采用了许多新结构,并创造性地采用了新工艺和新材料,如机身中中翼整体油箱、大面积的双曲面金属蜂窝壁板、碳纤维复合材料壁板、钛合金板、铝合金起落架、单块式风档等。这些新技术在国内当时的情况下是极富创新精神的,为我国开展轻型歼击机的研制积累了丰富经验。   不过,由于歼-12过于追求机体小、重量轻、易操纵、可大批量生产,所以,也带来了一些不足。如它的机内燃油贮量1250公斤,可带2个400升副油箱,最大航程为1385公里,过个航程属于短航程类飞机,不适应未来空战的要求。又如其机载武器,仅有1门备弹80发的30毫米口径航炮、1门备弹120发的23毫米口径航炮,另外可挂2枚红外制导的空对空导弹,就其飞行重量来看,火力不弱,但与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歼击机相比,则显得火力较弱。而且该机采用的机头进气形式对增装先进火控设备不利,而倘若改为两侧进行设计,虽可加装先进的火控设备,但飞机重量和阻力均明显增加,其本身的机动灵活性能又将受到明显削弱。此外,歼-12发动机用的是歼-6飞机所用的涡喷-6乙型,但歼-6歼击机装了2台这种发动机,而歼-12只装了1台,故其推力明显不足,极难达到预想的设计性能。  歼-12一共仅生产了5架样机,中国航空博物馆保存了2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保存了1架,南昌飞机制造厂保存了2架。 80年代初,海军航空兵提出以歼-12担当“岛载机”,利用该型号起飞距离“短”的特点,作一些适应性的改型后,把它放到国防边疆的岛屿上,承担大陆基地歼击机航程不足而无法担当的国土防空任务。到90年代初,国内论证发展舰载机,针对歼-12飞机的轻小、短距起降的特点。进入“九五”规划以后,随着国外出现像F-22、JSF等先进战斗机,陆总师提出了以F-22为作战目标的新型空中优势歼击机研究蓝图,以歼-12为基本型,取歼-12飞机的基本特点,改进机体结构、矢量推力、相控阵雷达、空中加油装置、两余度火控计算机、1553B总线、隐身附加材料和涂料、中距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等,作为重型四代机的配套机与补充。歼-12几架原型机有两种不同设计,一种带有激波锥,空速管在进气道下方。另外一种无激波锥,空速管在上方

Mike的回答:

歼-12战斗机的研制计划是1969年3月提出的,在空军向国防科工委和国防工办就国防科研计划提出的建议中,提出了研制小型轻便歼击机的设想,要求新机设备简单,造价低廉,随时能飞,到处能打,能在公路起降。 然而,进入空对空导弹时代的战斗机所需要的机动性能不仅仅局限于盘旋性能,为了能迅速摆脱对方追击,迅速追上敌机,战斗机又要具有一定的加速、爬升性能,这两项性能是与高速飞行的设计要求相一致的,只有盘旋性能与高速飞行的设计要求相矛盾。 正在各国飞机设计师们仍顽强地坚持设计高速飞行战斗机的时候,参加过越南空战的美军飞行员以自身的经历强烈地要求有关部门出于飞行员自身的安全,设计出“战斗机飞行员的战斗机”,即设计出具有空中格斗能力的战斗机,说得明白一点,就是要求有关当局生产出具有低速性能的高速飞机。 处于这一历史背景之下,中国空军提出歼-12小型轻便歼击机的设想就不足为奇了。 歼-12在5000米高度上的最大盘旋半径为1140米,而我国中低空机动性能较为突出的歼-6歼击机为1200米,美国专门为改善盘旋性能而研制的F-5E歼击机的盘旋半径为1080米,要知道F-5E为了取得这一效果,专门在该机机翼上安装了新的前、后缘襟翼系统。   歼-12的起飞和着陆滑跑距离均在500米以内(另有说起飞滑跑距离为500米,着陆滑跑距离为510米),而与歼-12重量相当的亚音速战斗机歼-5的起飞滑跑距离为590米,着陆滑跑距离为825米。超音速的歼-12能做到比亚音速的歼-5滑跑距离短是极其不容易的,况且,歼-12还有防尘装置,可以在短土跑道上起飞,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歼-12的最大单飞速度在11000米高度时为1.5马赫,明显优于歼-6;其实用升限与歼-6相当,为17410米;其高空巡航速度为0.95马赫,虽不是超音速,但也接近音速巡航了,这种性能在当时是极其优异的了。   歼-12空机重量只有3100公斤,与一辆中型轿车的重量相当,正常起飞重量为445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为5295公斤,装有一台涡喷-6乙型喷气式发动机,加力推力为39.72千牛,全机推重比达0.91,这在当时同样是不容易实现的。歼-12之所以实现了,是因为陆孝彭等人大胆地采用了许多新结构,并创造性地采用了新工艺和新材料,如机身中中翼整体油箱、大面积的双曲面金属蜂窝壁板、碳纤维复合材料壁板、钛合金板、铝合金起落架、单块式风档等。这些新技术在国内当时的情况下是极富创新精神的,为我国开展轻型歼击机的研制积累了丰富经验。   不过,由于歼-12过于追求机体小、重量轻、易操纵、可大批量生产,所以,也带来了一些不足。如它的机内燃油贮量1250公斤,可带2个400升副油箱,最大航程为1385公里,过个航程属于短航程类飞机,不适应未来空战的要求。又如其机载武器,仅有1门备弹80发的30毫米口径航炮、1门备弹120发的23毫米口径航炮,另外可挂2枚红外制导的空对空导弹,就其飞行重量来看,火力不弱,但与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歼击机相比,则显得火力较弱。而且该机采用的机头进气形式对增装先进火控设备不利,而倘若改为两侧进行设计,虽可加装先进的火控设备,但飞机重量和阻力均明显增加,其本身的机动灵活性能又将受到明显削弱。此外,歼-12发动机用的是歼-6飞机所用的涡喷-6乙型,但歼-6歼击机装了2台这种发动机,而歼-12只装了1台,故其推力明显不足,极难达到预想的设计性能。  歼-12一共仅生产了5架样机,中国航空博物馆保存了2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保存了1架,南昌飞机制造厂保存了2架。 80年代初,海军航空兵提出以歼-12担当“岛载机”,利用该型号起飞距离“短”的特点,作一些适应性的改型后,把它放到国防边疆的岛屿上,承担大陆基地歼击机航程不足而无法担当的国土防空任务。到90年代初,国内论证发展舰载机,针对歼-12飞机的轻小、短距起降的特点。进入“九五”规划以后,随着国外出现像F-22、JSF等先进战斗机,陆总师提出了以F-22为作战目标的新型空中优势歼击机研究蓝图,以歼-12为基本型,取歼-12飞机的基本特点,改进机体结构、矢量推力、相控阵雷达、空中加油装置、两余度火控计算机、1553B总线、隐身附加材料和涂料、中距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等,作为重型四代机的配套机与补充。歼-12几架原型机有两种不同设计,一种带有激波锥,空速管在进气道下方。另外一种无激波锥,空速管在上方

剑客的回答:

不可能吧 听说歼12当时只适应70年代的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