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琳:元曲的内容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李毅男的回答:
一、元曲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
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
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二、代表人物
1、关汉卿
关汉卿(1234年前-1300年左右),”汉卿“是字,号已斋(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另有籍贯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等说。
元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
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一枝花 · 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为“曲圣”。
2、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但未能实现。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相近而稍晚,青年时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病逝于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死后葬于祖茔。
3、郑光祖
郑光祖(公元1264年~?),字德辉,汉族,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
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但他做过杭州的小吏,主要活动在南方,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
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激赏郑光祖的文词,将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列,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三、代表作品
1、《天净沙·秋思》
①作者:元代马致远
②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③翻译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许伟的回答:
一、元曲的内容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二、元曲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1、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
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青衫泪》、《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
3、郑光祖《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
4、白朴《墙头马上》、《天籁集》
阳洋的回答:
1、关汉卿,《窦娥冤》 2、白朴,《梧桐雨》 3、马致远,《汉宫秋》 4、郑光祖,《倩女离魂》 5、纪君祥,《赵氏孤儿》 6、王实甫,《西厢记》
刘崇文的回答:
关汉卿《窦娥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