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评论
推扬网

刘云善:主角穿越到大唐贞观年睡过长孙皇后

admin
2020/08/10 18:13:37

张玉萍的回答:

《篡唐》 作者是庚新 生于乱世之中,身世扑朔迷离。 我本无心向富贵,奈何富贵逼人来……且看一个现代人的隋唐故事! 有恩怨情仇,有金戈铁马,还有那数不尽的风流……

钱素文的回答:

《篡唐》 作者是庚新 生于乱世之中,身世扑朔迷离。 我本无心向富贵,奈何富贵逼人来……且看一个现代人的隋唐故事! 有恩怨情仇,有金戈铁马,还有那数不尽的风流……

shine?的回答:

贞观时期,唐太宗治理天下,长孙皇后掌管内廷,那也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长孙皇后自始至终以自己的方式支持唐太宗,是太宗的贤内助和方面军。在唐代的皇后中,长孙皇后绝不是最有权力的,但却是最受尊敬和爱戴的。后来的武则天,早期都笼罩在长孙皇后的光环下,一路跟着长孙皇后东施效颦。长孙皇后贤淑、优雅、智慧、大度,用现代最流行的一个说法就是知性女人。 一、知性女人 皇后楷模 高高的宫墙挡住了人们的视线,在深宫之内,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大部分人会把深宫看做是危险的场所,只有武则天这样的人才会把深宫看做是人生的转折点。其实,看上去风平浪静、不缺吃不少穿的后宫,从来都是阴晴不定,瞬息万变,波涛汹涌的战场。凡是资源集中的地方,永远是争斗激烈的场所,这是历史给出的铁律。 贞观时期,后宫在长孙皇后管理之下,一直是风平浪静。不是这里改变了性质,不是这里缺少了资源,只是因为长孙皇后掌控有力。那是一种柔性的力量,看不见摸不着,但无处不在。这是长孙氏的力量,也是长孙氏的智慧。 长孙氏勤奋读书,一年四季保持不变。读书使她增强智慧,积累知识,增广见闻。她生活简朴,需求不多。无欲则刚,这是人所共知的。她树立了一个俭朴的榜样,在那个时代特别重要。不但自己俭朴,她要求太子也这样做。有一次太子的奶娘跟皇后说,东宫的用度不够,皇后就不高兴,说,太子应该关心自己是不是德立名扬,哪有关心用度够不够这种事儿?她胸怀大度。我们都知道后宫关系复杂,但是她处理得很好,唐太宗跟别的宫女生了孩子,宫女因为难产而死,皇后就把这个孩子一直养在身边,像自己亲生的一样,没有半点嫉妒心,树立了当时一个很高的道德水准。别的妃子生病了,她就会把自己的药品拿去给人家用。这些举止,史书称为“下怀其仁”,即下面的人都感怀她的仁德。这就如同将军仁爱,战士乐死一样。 这些,都显示出长孙氏的不同凡响,但是更卓越的是她的自我定位。 长孙皇后的自我定位是什么呢?就是以唐太宗为准绳,以皇帝的大业为目标。她自己和自己管理的后宫,都是皇帝大业的一部分。这就是说,长孙氏始终是唐太宗的一个方面军。这是什么?这就是很标准的母仪天下。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孙皇后与其他大臣一样,也是李世民的部下。只要是部下,就有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问题。稳定后宫的一个重要意义是不要对朝廷治理天下形成干扰。 长孙皇后是怎么做的呢? 后廷有被罪者,必助帝怒请绳治,俟意解,徐为开治,终不令有冤。 在上级和下级之间,有几种相处的方案可供选择。一是让下级作出牺牲来满足上级的心愿。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也是百姓最痛恨的。二是欺上瞒下。这一般是主意大的人才敢于采取的方案,通常也是坏人才会这样干。三是让上下级都不满意,这不可能是一种选项,但确有这样的结果。欺上瞒下者往往如此。四是让上下级都满意,这是最佳方案,但是难度最大。 我们看长孙皇后的这个记载,这不是一个个别事件,而是皇后处理同类事件的一贯做法。这是一个三方关系,后廷的人、皇后和皇帝。后廷中的人犯了大错,皇帝发怒的时候,皇后的方法是“助帝怒”,并请求亲自来处置,决不轻饶。她不是顶着皇帝的怒火,而是顺着皇帝的思路。等到皇帝过了愤怒期,她才开始慢慢调查处理,最后决不能让后廷的人受冤。长孙皇后的最后行为,大家容易理解,毕竟事实更重要,即使是小人物,也不该受冤枉。那么前一阶段的行为,助帝怒,这不是很有问题吗?通常我们对此认识模糊,以为事实最重要,只要有理,就什么都不怕。其实,凡事都要长远考虑,事情过后,领导者依然是领导者,而人人都是讲颜面的,也就是讲尊严。在下级面前,领导的尊严很重要。为了照顾领导的面子而牺牲别人、牺牲真理是错误的,但是在不影响事实处理的前提下,顾全领导人的面子是有必要的。这是配角必须考虑到的。 我们看长孙皇后,她不仅是皇后的楷模,也是所有干部的楷模。有原则,有方法,这样才能当好配角。会当配角,就是能够理解配角与主角关系的实质,所以也就能够当好主角。 看起来,这些都是小故事,都是配角的小故事。其实呢,都牵涉贞观之治的大问题。贞观之治是中国难得的理性行政时代。不仅皇帝理智大度,皇后也如此,大臣们也如此。大家围绕皇帝工作,千方百计不让皇帝犯错误,所以李世民成就了中国皇帝的最高业绩,所以贞观时代就拥有了理性行政的美名。 皇后病重期间,太子建议皇后赦免囚徒,度人入道。这是常见的争取人心和舆论的方法,也是佛教的功德表现,当时称作“修福”。皇后说: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我向来不作恶,如果善行无效,那为什么还要求福呢?至于国家大赦,那是国家大事,怎可因我而乱天下法事呢? 这段言论,突显皇后的理性精神。对于生死,抱着自然主义的立场,反对有意追求什么修福长寿。对于大赦呢?她坚决采取不干涉态度,因为那是国家大事,不能因我而乱法。 后宫问题众多,稳定是绝对的大局。古来乱局,因中央与地方关系搞不好而造成重大问题的有,但是涉及皇权稳定的问题,多来自内宫。皇帝妻妾众多,不仅争风吃醋,更有争夺继承权的问题。长孙皇后十分自信,从容不迫地管理后宫,为保证李世民全力以赴地治理天下,起到了十分显著的辅助作用。 纳谏的唐太宗和理性的皇后,真是一对难得的男女主角,他们的价值观如此接近,难怪会为后世称道。长孙作为皇后,她思考的问题仅限于后宫吗?不,在很多问题上,她都是唐太宗的高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