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评论
推扬网

格里高利圣咏的特征是什么?

admin
2020/07/17 16:19:34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回答

中世纪初期,西欧教会使用有安布罗修斯圣咏、法兰克的高卢圣咏以及西班牙的莫萨拉布圣咏等几种不同的宗教仪式歌曲。

安布罗修斯(约339~397)于374年任米兰主教。他抵制异端阿里乌派,强化罗马教会,促使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于392年承认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并严禁异教信仰。安布罗修斯为了更好地宣传宗教,主持教会利用东方曲调写成圣咏,在米兰甚为流行,通常称之为“安布罗修斯圣咏”,将赞歌和交替合唱形式吸收到罗马教仪中,并亲自为很多赞歌作曲,将其大众化。

西罗马帝国覆灭后,罗马失去了教会中心的地位。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590~604年在位)始重建罗马教会中心的地位。在重整教会各项宗教礼仪和机构的同时,在590至604年之间,他组织教会人员,从各教会所用的教仪歌曲、赞美歌等歌曲中进行选编工作,主持制定了教会音乐的法典——《唱经歌集》,并派使者送往欧洲各地教会,命令各地教会在教仪中使用。这是一部中世纪经典性音乐文献,收集了教会礼拜仪式和圣餐仪式上应该演唱的歌曲。现存两种版本,一种为8~9世纪法兰克国王查里曼时期的、带有法兰克风格的圣咏;一种为11~13世纪的古罗马本(据考证可追溯到公元8世纪)。

格里高利圣咏又称“素歌”。素歌的特征为以拉丁文演唱的单声部歌曲。素歌的旋律有音节式的(即一个音符对一个拉丁文音节),或花唱式的(一个音节配一段拖腔),或咏唱式的(介于前两者之间)。使用8种调式(即后称之为教会调式的4种正格调式和4种变格调式),并以符号记谱法纽姆谱记谱(无固定音高,只有旋律走向),是典型的回避世俗个性情感的教会音乐。它不仅覆盖面很大,而且又摆脱了民间音乐的即兴演唱以及口传心授的形态,使之成为书面形态的、规范性的经典文化,从而在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教会为了传播圣咏,又设立了圣咏学校,圣·加尔修道院即为其代表性学校之一。

此外,罗马天主教的礼拜剧也成为西方戏剧艺术的雏形。据说于5世纪就已出现。教士们在诵读福音书中有关耶稣复活和再现肉身时,常插入对话与戏剧化的表演,从而形成礼拜剧。后演出规模逐渐扩大,演出地点和演员也从祭坛转到教堂门口改由普通人演出。其音乐与圣咏有关,并明显地受到世俗音乐的影响,力求接近剧中角色的情绪,又以管风琴和管弦乐器等乐器进行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