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朗特的人物生平
诅咒D963的回答
1875年2月4日生于弗赖辛,普朗特的母亲常年患病,因此普朗特的少年时期更多的时间是与父亲一起度过的。普朗特的父亲是个工学教授,与父亲在一起的生活经历使普朗特养成了观察自然、仔细体味的习惯。
1894年,普朗特进入慕尼黑技术学院(Technische Hochschule Munich,即慕尼黑工业大学)攻弹性力学。
1900年,获得博士学位(Ph.D.)。普朗特在慕尼黑的主要工作是在固体力学范畴内,主要是设计一种工厂中使用的设备。在那里他第一次介入流体力学领域——当时他要设计一种吸出装置,在经过一系列试验对比后,他设计出一种流量更高、能耗更小的装置。
1901年,普朗特成为汉诺威技术学校(Technical School in Hannover,即汉诺威应用技术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Hannover)的流体力学教授。
1902-1907年间,普朗特曾经跟随弗雷德里克.兰开斯特(Friedricks Lanchester),与阿尔伯特.贝茨(Albert Betz)和麦克斯.芒克(Max Munk)一道,为研究真实机翼的升力问题寻找有用的数学工具。
1904年,普朗特完成他最著名的一篇论文——《非常小摩擦下的流体流动》。在这篇论文中,普朗特首次描述了边界层及其在减阻和流线型设计中的应用,描述了边界层分离,并提出失速概念。后来普朗特的几个学生曾经试图给边界层方程找到封闭形式的解,但都没有成功。普朗特原始论文中的近似解于是得到广泛应用。普朗特的论文引起数学家克莱因的关注,克莱因因此举荐普朗特成为哥廷根大学技术物理学院主任。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普朗特将这所学院发展成为空气动力学理论的推进器,在这个学科中领先世界直到二战结束。
1908年,普朗特与他的学生西奥多.梅耶(Theodor Meyer)提出第一个关于超声速激波流动的理论,普朗特-梅耶膨胀波理论成为超声速风洞设计的理论基础。此后他一直没有时间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研究下去。
1922年,普朗特与理查德.冯.米塞斯(Richard Von Mises)一起创建GAMM-国际应用数学与力学学会,并在1922年至33年期间担任主席。
1929年,他和阿道夫.布斯曼(Adolf Busemann)一起提出一种超声速喷管的设计方法。直到今天,所有超声速风洞和火箭喷管的设计仍然采用普朗特的方法。关于超声速流动的完整理论最后由普朗特的学生西奥多.冯.卡门(Theodore Von Karman)完成。
1925年从这个学院中分离出凯撒.威尔海姆(Kaiser Wilhelm)流动研究所(即现在的Max Planck动力学与自组织研究所)。1925年以后又建立威廉皇家流体力学研究所,并兼任所长。以后改所改名为普朗特流体力学研究所。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普朗特默许了对犹太同事的开除,并为保持德国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进行了大量宣传活动。在二战前和二战期间,普朗特与格林的帝国空军部(Reich's Air Ministry)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1953年8月15日卒于哥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