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勇有
胡勇有,男,博士,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副院长,环境工程学科带头人。
基本情况
简历
1990年获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0-1995年先后在中 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同济大学从事访问研究和博士后研究。现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环境工程学科带头人。
1985-1995年,主要研究 化学改性天然高分子 絮凝 缓蚀剂和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1997年起,开展 微生物絮凝剂研究,“微生物絮凝剂的研制及其净化作用机理研究
学术兼职
市政工程二级学科负责人, 水污染控制与给水净化团队负责人。校第六、第七届学位委员会委员,第六、第七届科学发展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专家,第四届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工业给水排水委员会委员, 中国微生物学会环境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 环境科学学报》第五届编委,《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编委,《 工业用水与废水》杂志编委, 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广东省环保产业协会专家, 华南师范大学顾问教授, 广州大学兼职教授。全国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协作组组长,教育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要科研领域与项目
科研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1. 水处理药剂与材料;2. 环境微生物技术;3.(废)污水处理理论与技术4.安全供水技术。
科研项目
主持博士后基金项目“高纯高性能 聚合氯化铝新工艺”研究和同济大学创业基金项目“高效复合无机 高分子絮凝剂研制”。2004年负责国家 863深圳水专项子专题“生态型堤岸构建与河道水生生态系统重建技术”。2007年主持广东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泥减量和脱水关键技术与成套设备”和粤港关键领域重大突破招标项目(东莞)“新型生物陶粒 悬浮填料移动床工艺( MBBR)污(废)水处理集成技术与工程示范”,在生物陶粒污水处理技术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在饮用水净化处理方面,2006年负责完成了“广州市微污染水优化混凝研究”项目,2006年负责承担了“南海饮用水水源 突发性污染应急处理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建立”的技术研究工作。
主要科研基金与科研成果获奖
科研基金
1996年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酸性溶液铝铁共存水解过程及聚合铝铁絮凝作用机理研究”,首次提出了 聚合氯化铝铁絮凝剂,并成功地应用在生活污水、印染洗漂废水和造纸废水等工程实践中。
1997年获得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AOP一体化常温中、低浓度废(污)水处理反应器研究”,在低浓度污水处理研究方面获得广东省及广州市政府的多项资助。在 厌氧技术处理常温低浓度污水方面取得了自有知识产权的成果,为我国南方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2000年第一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生物絮凝剂的研究”2003年通过广东省环保局鉴定,2006年出版专著《 微生物絮凝剂》。此外,还在生物增强技术( 生物絮凝、 生物吸附),厌氧技术( EGSB、 厌氧氨氧化)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EGSB项目2004年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鉴定。200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厌氧氨氧化过程中微生态特性及其处理高氨氮有机废水(50378039)”、2006年“厌氧氨氧化(ANAMMOX)混培物共固定化及其特性的研究”等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广东省科技资助。在环境微生物技术、废水厌氧技术和河道治理与修复技术方面在国内有一定影响。
科研成果获奖
实现“一步酸溶法”生产高纯高性能聚合氯化铝新工艺,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絮凝理论与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获中科院1995年科技进步二等奖,获1993年度上海市博士后奖励基金一等奖。
“生物陶粒曝气生物滤池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2005年通过广州市科技局鉴定,获2007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强化混凝技术、活性碳吸附深度处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科研专利与论文
获批 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已公示国家发明专利3项,申请受理发明专利3项。主编专著2部,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1部,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12篇被SCI收录,32篇被EI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