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评论
推扬网

妇产科男医生李恩春戴着氧气面罩抢救孕妇

admin
2020/05/17 18:15:19

李恩春医生和抢救成功的新生儿。

李恩春医生手术中。

11月中旬的杭州,气温仍维持在宜人的十几度,人们抓紧享受最后的秋日时光;而远在2659公里之外的青海德令哈,夜间的温度已降到零下十几度,大街上的行人已经穿上冬衣,包裹得严严实实。

德令哈的冬日漫长、严寒、缺氧,这对久居江南平原的浙大妇院妇科肿瘤科李恩春援青医师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高原缺氧失眠,他每夜需服用助眠药、靠吸点氧,才能浅睡几小时,而他还要在这里工作整整18个月。

今年8月李恩春医生接受组织援青任务,穿越千里,抵达德令哈戈壁高原,成为一名妇产科援青医生。短短三个多月,他开展了妇产科手术20多次,其中半数以上为4~6级的高难度难度手术,而5~6级手术需在吸氧条件下完成(手术等级从易到难共分1~6级)。同时,开展的单孔腹腔镜手术,为整个海西州地区首例手术;而腹腔镜下高位骶韧带悬吊术为医院首例手术。

告别幼子

支援千里之外的青藏高原

“每次看到别人孩子憨态可掬的样子,心境永难平复,或而感伤或而激越,回望曾经风尘仆仆、单刀赴会场景,更感觉自己是一匹孤狼在高原飘荡……”10月13日凌晨0点27分,失眠的李恩春发出这样一条朋友圈。

白天,他看到同事女儿熟睡的可爱模样,忍不住想起远在杭城1岁半的儿子。寂静的深夜里,失眠、思念、愧疚、感伤、泪目,各种情感心境交杂在一起,向他席卷而来,一时难以自控。

“触景生情、情绪波动大、控制力变差,这些也是高原反应的一种。”他半开玩笑地自嘲起来,语气却难掩一丝无奈。

今年7月的一个早晨,李恩春像往常一样赶往手术室,突然接到医院一个电话,告知他援助青海的任务。

“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我到现在都清楚记得第一天来到产房的场景,羊水和鲜血喷了一身,房间里混杂着急促的叫喊声,这些时刻提醒着我学医的初心。听到这个任务,我本能就是答应下来。”

等他回过神来,心里却迟疑了。1981年出生的他,去年才当上爸爸,算起来也是“中年得子”。离开年仅14个月大的幼子,将全家老老小小托付给同样是医生的妻子,他实在有点于心不忍。

但经过短暂的挣扎与家里沟通,妻子也表示支持和理解,李恩春最后还是坚决接受这项组织任务。

高原反应强烈

边吸氧边手术抢救孕妇

德令哈为戈壁高原,海拔大约3000米,其植被覆盖率低,气压也低。刚到德令哈,李恩春就出现胸闷、气喘、心跳加速、失眠等高原反应症状。再加上他1米8的大高个,耗氧量本来就大,所以高原反应尤其明显。

上班第五天,李恩春被海西州人民医院党委任命为妇产科主任,任命当天就主刀了一台惊险的手术。

那天快下班时,科室收治了一名怀孕刚超过36周的阴道出血的产妇谢女士,入院超声检查后确诊为中央型前置胎盘。中央型前置胎盘需要剖宫产终止妊娠,术中很容易出现新生儿失血、产妇难治性产后出血等凶险情况,即使在大型的产科中心处理起来都十分棘手。所以原计划在人员、血源等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进行手术。

但晚上十一点多,谢女士突然出现大出血,需要立即手术。此时,刚指挥完另一个产后出血抢救的李恩春已经回到宿舍,体力透支使他再次出现严重的高反。

了解到患者的紧急情况后,他依然第一时间赶到手术室,准备迎接这场硬仗。但由于高原反应,手术一开始他的手感偏重,握刀十分费力,为了保证手术的精准和患者的安全,他让手术室巡回人员给予吸氧,边吸氧边手术抢救孕妇。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通力合作,手术总体顺利,最终母子平安。

凌晨近3点,终于再次回到宿舍,客厅的灯光温暖地亮着,这是他离开时特地开着的,意味点一盏心灯,期盼母子平安。“在接下来的日子中,总有无数艰难险阻,我会继续尽责职守、尽己所能护一方平安。”

那次惊险的手术后,他又和同事配合完成了好几例危重的手术。他说,2个小时以内的手术,现在基本上可以不用吸氧完成;但2个小时以上的高难度手术,同事们能明显感到他口罩下的气喘,手术关键步骤讲解时语音变得断断续续,那时还是需要边吸氧边手术,“手术过程中吸氧是为了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这也是对患者负责。”

其实,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完全适应高原的环境,平时心率仍在100次/分左右,回宿舍爬楼时仍气喘吁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