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评论
推扬网

汪策:社会知觉偏差的什么是社会知觉

admin
2020/08/12 17:52:49

潘芳芳的回答:

社会知觉与普通心理学的知觉的含义有所不同。后者是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自己的客观刺激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不包括想象、判断等过程;前者则包括整个认知过程,既有对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格特征的了解以及对其行为原因的判断与解释。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化过程、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 原来这个术语主要用来指人际知觉,即个人对个人的知觉。苏联社会心理学家г.Μ.安德烈耶娃认为,社会知觉的内涵更加广泛。从知觉客体来看,它不仅指个人对个人的知觉,而且也包括对群体的知觉。从知觉主体来看,不仅个体,而且群体也可以视为知觉主体,如群体对其成员的知觉,群体对其他群体的知觉,群体对其他群体成员的知觉,群体对自身的知觉等。 社会知觉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J.布鲁纳于1947年在知觉研究中采用的,用来指知觉的社会决定性,即知觉不仅仅决定于客体本身,也决定于主体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经验。这种用法与社会心理学中的用法有所不同。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知觉主要用来表示对人、对己和对社会群体的知觉。 社会心理学中社会知觉的知觉一词,其含义与传统普通心理学中的知觉也有所不同。在传统普通心理学中,知觉不包括判断、推理等认识过程。这里的知觉既包括对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也包括对人的个性特点的理解,对人的行为的判断和解释。这里的知觉相当于认识,因此在社会心理学书籍中有人主张用“社会认识”一词来代替社会知觉。 苏联社会心理学家Α.Α.包达列夫认为,人际知觉过程具有两个层次,表现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两个水平,即感知水平和逻辑水平。前者指形成关于某人外貌的形象,如外表、衣着、表情等。后者指在感知基础上对该人个性特点的推论。苏联的研究查明,在感知水平上对人知觉和对物知觉也有所不同,如人面辨认阈限低于物体辨认阈限。 F.海德在其《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对人知觉和对物知觉的3个差别:①人能体验其内部生活,而物不能。每个人都体验到其思想和感情,认为别人也是如此。②物不被认为是其自身活动的原因,而人则往往被认为是第一原因。责任感就意味着个人的行动有其内部原因,而不只是对环境力的反应。③人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知觉者,而物则不能。对人知觉的目的就是使观察者预测作为刺激之人的可能的行动,以便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

捂着心脏〞逞强的笑的回答:

社会知觉是用来对人、对己、对社会群体的知觉。 由于知觉对象的复杂性、知觉者的主观性,以及知觉者加工信息能力的有限性等因素的影响,社会知觉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偏差。 偏差的产生往往是人们简化信息加工程序的结果。 社会知觉中的偏差又许多种:首因效应、近因效应、信念固着偏见、负向效果、刻板印象、晕轮效应、积极性偏差(宽大效应)、证实偏差、后视偏差、虚假—一致偏差、自我中心偏差等。 (下面是对信念固着偏见、首因效应、近因效应、负向效果、证实偏差的介绍) 我们在与人交往时,都非常重视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好就会给以后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一旦形成第一印象,往往都比较深刻,即便以后这个人的行为或表现出的特征并不符合第一印象,人们也会寻找一些理由去支持这种印象,这就是信念固着偏见。 第一印象具有先入为主的特点,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先得到的信息对以后形成印象又强烈影响,这便是首因效应。与之对应的,最后接受的信息对人们形成印象有重要作用的为近因效应。近因效应产生的前提是先行信息比较久。 以上几种我们在生活中会找到很多的实例。 我们在生活中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知道了某个人具有特别不好的品质,不管他(她)做了多少的好事,都会产生对这个人特别不好的评价。例如:刘小庆,她曾经在银幕上成功的塑造了许多的影视角色,但就因为她是偷税的大户,所以许多人对她的印象都不好。这种在印象形成过程中,由于一个极端消极信息的作用,而形成了一个非常消极的印象称为负向效果,根据消极品质而形成的印象是难以改变的。 人们既有的观念或期待也会影响他的社会知觉或行为。例如:当我们认为某个人是外向的性格,以后我们对他所表现出的热情、活泼、好交际等与外向有关的品质注意得多,也容易回忆起来,对他所表现出得谨慎、忧郁等这些与内向有关的品质就不怎么注意。这样的,有选择的去解释并会议某些能够证实自己既存的信念或图式的信息称为认知证实偏差。 与之对应的,人们对某个认的社会行为总有一定的图式,这种既有的图式会使该人交往时作出符合图式的行为,也就是说其行为表现符合他人及其行为的期望,此为行为证实偏差。可以这样理解,在网络上与陌生人聊天的时候,如果被告之对方漂亮(帅),那么其谈话的内容也会让你感觉到很愉快、可爱。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是漂亮或帅的这个图式,占据了你的观念,使得你的谈话引导了对方作出了符合这个图式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