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庆:关于气节的名人小故事
王一凡的回答:
1、不食周粟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于是就逃开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国中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
正当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他为文王,正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
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送走了。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
待到饿到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神农虞夏死,我欲归附难!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
2、苏武牧羊
苏武,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中厩监。天汉元年(前100)拜中郎将。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
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朝皇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
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
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
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
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棒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逝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继任皇位。
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朝皇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苏武在汉朝京城受到热烈欢迎,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向这位富有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
?﹏??﹏﹏﹏的回答:
百度一下,很多
李天衡的回答:
1、洪皓
洪皓(1088—1155年),字光弼,宋饶州乐平县金山乡岩前村(今属乐平市洪岩镇)人,南宋初年著名爱国英雄。
他出使金国,被羁留15年,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坚贞不屈,死守大宋使节印符,不辱朝廷使命,历尽艰辛,终于全节而归。
其事迹当时就声震华夏,被宋高宗称誉为“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苏武不能过”,史称其“独处冷山,节侔苏武”,是垂范史册的风节名臣。乐平历史上称之“洪公气节”,则缘由于此。??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洪皓知泗州(今江苏盱眙北)兼淮南、京东等路抚谕使,对付叛军李成。五月,宋高宗准备将都城由杭州迁往建康(今南京),以避金兵锋芒。
洪皓不顾职位卑微,上书谏阻。他的意见虽未被采纳,但却因此为高宗赏识。高宗特意召见他,擢升其为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任大金通问使,率队出使金国。八月,赴金国至太原,被金扣押,十二月被迁往云中(今山西大同市),在同行的副使被诱降的情况下,洪皓宁死不屈。
在云中,见到金国权臣完颜宗翰,完颜宗翰不许洪皓请归二帝之要求,逼迫他到金廷操纵的伪齐刘豫政权去当官。洪皓严词拒绝。完颜宗翰大怒,下令推出斩首。
两名壮士“执剑夹承”,拥之以下。洪皓面不改色,从容而行。一位贵族见状,深受感动,不觉失声说道:“真忠臣也。”遂用目光制止剑士暂缓行刑,并亲自跪下请求完颜宗翰免除洪皓一死。完颜宗翰虽然免洪皓死,但决定把洪皓流放到遥远的冷山去。
2、伯夷叔齐
传说有伯夷、叔齐两个人是孤竹国的王子。老国君临死时,想让小儿子叔齐接班。而小儿子叔齐却打算把国家让给大哥伯夷。大哥怕弟弟违背父命,就逃走了。弟弟也不想当国君,也逃走了,于是中间的儿子当了国君。
伯夷叔齐在外流浪多年,终于彼此相遇。他们听说西伯侯姬昌很仁慈,就一起去投奔他。结果,等他们到了姬昌的领地,西伯侯姬昌已经死去,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带着父亲的灵位带兵伐商。伯夷叔齐双双在马前扣头说:“父亲死了却不埋葬,还让他经历战争而不得安宁,能算孝顺吗?
以臣子的身份,却去杀自己的国君,能算忠诚吗?”。左右的士兵打算抓住他,却被姜子牙解救说:“这两个人是义士啊,不能杀”,就扶着他们离开了。
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进而统一天下,成为天子。但伯夷叔齐却觉得这是件可耻的事情,就发誓不吃周朝的粮食,在首阳山隐居,以野菜(蕨菜)为食,最后饿死山里。
于佳慧的回答:
在中国有一个流传广泛的故事,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苏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不畏强权,仍然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苏武是公元前一世纪中国汉朝人。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朝皇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行。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 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棒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逝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继任皇位。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朝皇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苏武在汉朝京城受到热烈欢迎,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 文天祥 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任右丞相。1278年元兵进犯,奋力抗元,后兵败被俘,掳至大都,囚禁在兵马司土牢达四年。文天祥面对元统治者的软硬兼施、恩威并用毫不动摇,誓死不降,在狱中写下了千古不朽的正气歌,凛然正气表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动摇,誓死不降,在狱中写下了千古不朽的正气歌,凛然正气表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孙天帅:1995年,珠海市南山工业区瑞进电子公司韩国女老板金珍仙因工人们工休期间在工作台上打盹,要求120多名来自河南、四川、江西、湖南等地的打工者跪下,河南郑州市小林乡的小伙子孙天帅一个人坚定地站在了那里。不跪的孙天帅在女老板的辱骂声中离开了月薪1300元的工作岗位。 在市劳动监察大队投诉金老板践踏中国工人的尊严、侮辱中国工人的人格事件时,孙天帅说:“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死也不能下跪!因为我是一个有尊严,有人格和国格的中国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