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评论
推扬网

平兴:亚当斯密的公平理论是什么

admin
2020/08/12 15:59:57

熊向东的回答: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1965)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J.S.Adams) 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与罗森鲍姆合写)、《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1964,与雅各布森合写)、《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1965)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一种比较称为横向比较,即他要将自己获得的“报偿”(包括金钱、工作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与自己的“投入”(包括教育程度、所作努力、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其它无形损耗等)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作社会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如下式所示。 0p/Ip=Oc/Ic 其中:Op——自己对所获报酬的感觉 Oc——自己对他人所获报酬的感觉 Ip——自己对个人所作投入的感觉 Ic——自己对他人所作投入的感觉 当上式为不等式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 )Op/Ip<Oc/Ic 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要求增加自己的收入或减小自己今后的努力程度,以便使左方增大,趋于相等;第二种办法是他可能要求组织减少比较对象的收入或者让其今后增大努力程度以便使右方减小,趋于相等。此外,他还可能另外找人作为比较对象,以便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 2)Op/Ip>Oc/Ic 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要求减少自己的报酬或在开始时自动多做些工作,但久而久之,他会重新估计自己的技术和工作情况,终于觉得他确实应当得到那么高的待遇,于是产量便又会回到过去的水平了。 除了横向比较之外,人们也经常做纵向比较,即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与目前所获得报偿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过去所获报偿的比值进行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如下式所示。 0p/Ip=0h/Ih 其中:0p——自己对现在所获报酬的感觉 Oh——自己对过去所获报酬的感觉 Ip——自己对个人现在投入的感觉 Ih——自己对个人过去投入的感觉 当上式为不等式时,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 Op/Ip<Oh/Ih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人也会有不公平的感觉,这可能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 (2)Op/Ip>0h/Ih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人不会因此产生不公平 的感觉,但也不会觉得自己多拿了报偿,从而主动 多做些工作。 调查和试验的结果表明,不公平感的产生,绝 大多数是由于经过比较认为自己目前的报酬过低 而产生的;但在少数情况下,也会由于经过比较认为自己的报酬过高而产生。 然而,公平理论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首先,影响激励效果的不仅有报酬的绝对值,还有报酬的相对值。其次,激励时应力求公平,使等式在客观上成立,尽管有主观判断的误差,也不致造成严重的不公平感。再次,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心理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一是要认识到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二是不要盲目攀比,三是不要按酬付劳,按酬付劳是在公平问题上造成恶性循环的主要杀手。 为了避免职工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企业往往采取各种手段,在企业中造成一种公平合理的气氛,使职工产生一种主观上的公平感。如有的企业采用保密工资的办法,使职工相互不了解彼此的收支比率,以免职工互相比较而产生不公平感。

小傲娇的回答:

  读研时,我刚过20岁,导师就招我一个,面对面坐在办公桌前讲课,很认真。而我,尤其是在春天到来时节严重犯困,竞然坐在他对面用手支着头就睡着了,不过迷惑之中听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哲学是经济学发展的推动力,任何学科的发展都与一定时代的哲学思潮相联系的。那时他讲统计学说史,讲各类统计方法产生的哲学思潮的影响,我听不大懂,但记住了这个意思。到三十岁那年遇到统计学两大人物论战“统计学大,还是信息论大”,借这个话题我写了一篇《跨越统计信息主体论》发表,主要观点就是从统计学的历史发展观来看,是不是统计信息主体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统计学如何发展,论述统计学发展三大推动力,尤其是哲学对统计学发展的推动。看来我还是没有浪费导师的幸苦。最近几年读哲学相关书籍源于我思想上的困惑和对机关工作的怠倦,而经过这几年的思考以及重新对职业的选择,又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一些哲学对经济学思想的影响,下面我着重谈谈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的哲学背景。   斯密的哲学观点来源于同时代的牛顿的自然哲学,自然界的秩序即机械论者的宇宙。牛顿发现了统一物理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18世纪的道德家也仿此提出了几条定理,试图用相同的方式统一道德和社会交往准则,这个准则能够使人们分辨是非,并且选择正确的行动。而这样的行动会在人的利已和利他之间选择,建立完美的平衡,有助于社会福利。   斯密这两部著作包含了他对于道德的审视,《道德情操论》里的“同情心”是伦理学的,它阐明了道德世界的和谐与有益的秩序,这种秩序是来自人们的冲动情操而不是理性的选择。《国富论》则开创性地将政治经济学根植于牛顿式的宇宙之中,和谐、有益但是机械,这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整个社会从个人追求私利的无意结果中得益。因此在斯密这里同情心是道德世界的作用要素,私利是经济世界里的作用要素,正如牛顿的自然秩序一般。   斯密伦理学范畴的“同情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既然同情他人,就会认可他人的感受,使我们自己行动恰如其分的高雅,并约束我们的自私,使自己仁慈并被他人认可,这并非是道德说教或具有功利性质,“这使人性得以完美,并且在人类中创造出情感与激情的和谐,这种和谐构成了人类的优雅和得体”。这种人类的欲望是自我控制和自我依赖的。他的自由放任的经济学也是这样一种自由秩序。   对私利的追求也是符合自然原理,每个人天生被赋予照顾自己的责任,并且他比任何别人更有优势实现这一点,如果他能在公正的范围内野心勃勃、追逐财富就应该得到钦佩,人们追逐财富的动力并非是受生理需要,而真正激励他们的是超过他人和获得高贵地位的欲望,他们也许自私并具有掠夺性,尽管他们只为自己打算,但是他们还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推动整体改进。   斯密的经济的哲学来源自然秩序的思想,即牛顿式的机械论的秩序,他关于人类的道德情操和经济中看不见手的理论均来源于相同的自助的原则。斯密的著作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演绎法与归纳法法的混合,他的理性主义使之以自然秩序和天赋自由为原则构建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而经验主义则使他从现实的观察中提出问题并说服他人,如在《国富论》中斯密无数次运用历史的教训抨击政府成低效、腐败、轻浮、浪费以受制于某利益集团。   斯密透彻地阐述了自由放任这一天赋自由体系的必要性并视之给一国带来财富的最好手段。在这个体系中,个人追逐私利但自由秩序会趋于把私利追求转变为一种促进社会利益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