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嘉:黑之宣告的机体介绍
蒋文浩的回答:
MIG-21 巴拉莱卡 (Бaлaлaйka)
机体型号 :MiG-21
世代:第1世代战术机
入役年份: 1975
开发商: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 (Mikoyamu?Grbi?)
Jump Unit引擎: K-25-300
机体全高: 机体全高: 17.7m
为了应对BETA的地球侵攻,美国将原本用于月面战争的大型载人舱外活动单元计划转用于地球环境,最后的成果是世界上第一型实用化的战术步行战斗机F-4 Phantom。米格设计局以F-4的苏联授权生产机F-4R为蓝本设计了满足苏军要求的MiG-21。
米格为了提高生产性省略原本F-4系的肩膀装甲挂装臂,同时为了获得更强的机动性修改了下肢的框架结构,以削减装甲为代价提升了主脚步行时的灵活性,也降低的了机体的全重。MiG-21的另一个特征是缩小了头部模块的正面面积,同时为了对应电线杆林立的市区环境,机体在头部传感器罩的前方设置了一座缆线切割器来避免作战机种中被电线缠绕。
MiG-21被认为是F-4系列中较为适合密集近距离作战的机型,剧中出现的MiG-21是东德的授权生产型,在装备东德陆军的同事也出口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Бaлaлaйka—巴拉莱卡是一种俄罗斯民族乐器,尺寸大小不一,三根琴弦,琴腹为三角形。通常也被叫做俄式三弦琴或者巴拉莱卡琴
MIG-21PF 巴拉莱卡(通信强化型)
为了在前线散布了反激光照射的重金属云环境下仍然能维持与后方的联系,MiG-21PF作为一种通信系统强化规格被配置到各个中队级别战术机单位。666连的队长机也是其中之一。它换装了更大功率的无线电,同时加大了收发天线的尺寸并将其移动到头顶。
MiG-23 切布拉什卡(Чeбypaшka) 机体编号: MiG-23
世代:准第2世代战术机
配备时间: 1980年
开发公司: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 Mikoyamu?Grbi?)
Jump Unit引擎: K-35-300
机体全高: 17.6米
70年代末苏军开始计划研制下一代新型战术机,新型机被要求具备更进一步的性能。
1980年,MiG-23被交付红军,在运用中,MiG-23由于其轻量化和高性能指标规格发挥出了理想的性能,然而过于追求性能指标的代价则是整备性的复杂,从数据上,MiG-23部队的平均整备工时要远远高于MiG-21的部队,因此造成的出动率下降问题饱受中层指挥官的诟病。也因此,政府要求米格设计局对MiG-23进行再修改。同时也对已经配备前线的机体进行了现地修改然后以低价外销的方式维持苏联对周边国家的政治影响力
剧中,东德国家安全部武装警察部队就采购了一部分MiG-23来装备直属的战术机部队,这支名为“狼人(Werwolf)”的部队之所以采购MiG-23的原因被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是在进行对人战的特化训练。曾有联合国军部队在战斗中目击这支深色涂装的部队在战线后方活动,并留下了“看起来他们并不是在提防突破防线的BETA,而像是在追逐着其他东西似的”的证言。
“切布拉什卡”的后继修改型MiG-23MLD和彻底现代化修改型的MiG-27此后也大量装备苏联本国部队。
Чeбypaшka—切布拉什卡是苏联儿童文学作家艾杜瓦德·乌斯宾斯基所作绘本的卡通角色,疑似松鼠类的不明动物,一对大耳朵是其特征。同时这个词在俄语中还有着“突然摔倒的家伙(чебурахаться)”的含义。中国代理周边产品商使用的译名是大耳查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