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评论
推扬网

姚坚:李白在安陆写过那些诗?

admin
2020/08/12 15:28:22

没有鼻孔的牛的回答:

1.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2.夏日诸从弟登汝州龙兴阁序 3.题元丹丘颍阳山居并序 4.上安州李长史书 5.秋夜于安府送孟赞府兄还都序 6.题随州紫阳先生壁 7.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 8.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 9.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10.山中问答 11.山中与幽人对酌 12.夏日山中 13.日夕山中忽然有怀 14.上安州裴长史书 15.安州应城玉女汤作 16.送储邕之武昌 17.送二季之江东 18.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 19.游南阳清冷泉 20.南都行 21.方城张少公厅画师猛赞 22.题元丹丘山居 23.元丹丘歌 24.赠嵩山焦炼师并序 25.莹禅师房观山海图 26.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 27.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 28.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29.赠华州王司士 30.书情寄从弟邠州长史昭 31.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 32.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33.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34.酬崔五郎中(附左司郎中崔宗之:赠李十二) 35.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 36.赠裴十四 37.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 38.商山四皓 39.过四皓墓 40.赠新平少年 41.登新平楼 42.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 43.留别王司马嵩 44.春归终南山松龙旧隐 45.春日独坐寄郑明府 46.以诗代书答元丹丘 47.月下独酌 四首 48.赠崔谘议 49.送友人人蜀 50.蜀道难 51.乌夜啼 52.行路难三首 53.梁甫吟 54.谒老君庙 55.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 56.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 57.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 58.剑阁赋送友人王炎人蜀 59.赠薛校书 60.赠崔侍御 61.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泚赠别 62.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 63.赠崔郎中宗之 64.登太白峰 65.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 66.江上寄元六林宗 67.岘山怀古 68.秋下荆门 69.秋夕书怀 70.早春于江夏送蔡十还家云梦序 71.寄淮南友人 72.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 73.与韩荆州书 74.襄阳曲 四首 75.大堤曲 76.襄阳歌 77.赠孟浩然 7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79.望鹦鹉洲怀祢衡 80.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 81.江夏送张丞 82.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义 83.江上秋怀 84.赠张公洲革处士 85.江夏别宋之悌 86.望庐山瀑布二首 87.江上望皖公山 88.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89.赠从弟宣州长史昭 90.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91.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92.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 93.越中秋怀 94.禅房怀友人岑伦 95.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96.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 97.横江词六首 98.寄当涂赵少府炎 99.春日归山寄孟浩然 100.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 101.将进酒 102.赠内 103.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 104.太原早秋 105.秋日于太原南栅饯阳曲王赞公、贾少公、石艾尹少公应举赴上都序 106.赠郭季鹰 107.洛阳陌 108.春夜洛城闻笛 109.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 110.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 111.送蔡山人 112.送侯十一 113.答从弟幼成过西园见赠 114.送戴十五归衡岳序 115.闻丹丘子于城北山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群远怀,亦有栖遁之志,因叙旧以寄之

彭银川的回答:

《将进酒》《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苦寒行》《赠郭季鹰》《送蔡山人》

李白这次回来,全家都沉浸在无比欢欣之中。这是因为有两件大事使他们感到振奋。一是李白从寻阳回安州途中,听说玄宗皇帝亲自在东都耕籍田,并大赦天下,老百姓在东都城狂欢三日。同时,玄宗还发出赦命,要在全国上下广泛地搜集人才,以充实各级衙门。另一件高兴的事是许夫人又生了一位小宝宝。听人说,许夫人无论如何不肯给儿子取名,说要等他父亲回了再说。听到这话,李白眼眶湿润了。他望着坐在自己对面的妻子,虽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仍然丰彩照人。但透过她睫毛下那两汪明亮的潭水,里面却掩藏着几丝难以察觉的哀怨神情。李白知道,这是岁月的流逝,孩子的拖累,以及自己仕途的失意在她身上留下的印记。说到孩子的名字,李白想到自己崇文习武的境遇,倒不如叫孩子垦田种粟,傍山砍樵。他“随乡入俗”,按照白兆山周围给伢们取名的习惯,给儿子取名伯禽。许夫人知道丈夫的意思,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

   闲来走进般若寺,看到那一尊尊高大的佛像,那佛坛上信男善女们摆满的供果以及香炉中袅袅升起的青烟,便立即肃穆了。李白平生不大理会慧能禅师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这时静静地站在他像前,看到他那双似睁非睁、似闭非闭的眼神,似乎对他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也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必惹尘埃”的偈子有所“领悟”。是啊,“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何必去为那些“尘埃”所累。还是孟浩然的好,年纪轻轻就“长揖不受官,拂衣归林峦”,整天同花草打交道,与飞禽共语言。我当初和他的想法不一样,我是想等“功成”之后再“隐退”。惭愧的是,这多年了,我还没有一首和谐的曲子弹给他听,真是“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春日归山寄孟浩然》)。

   正当李白把向孟浩然致意的诗写好后,“黄鹤东南来,寄书写心曲”(《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岑勋在江夏给李白寄来了书信,他邀李白北上寻找元丹丘。有趣的是,元丹丘已从颖阳动身,往安州来了,这样三人在途中不期而遇。于是,他们又一起来到了白兆山李白家中。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李白本来就嗜酒如命,自江东回来后,越发以酒消愁,手不离酒盅。看到他那略带倦怠的眼神,有时许夫人想劝阻也没用。白兆山周围的人跟李白开玩笑说,许夫人就象后汉时周泽的妻子一样。据说周泽当了太常〈掌管宗庙礼仪〉后,经常卧病斋戒。他的妻子叹息他年老多病,就去看望他,结果周泽大发脾气,说她触犯了斋戒,把她送进了监狱。时人作歌唱道:“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一日不斋醉如泥。”李白听了别人的议论,只是苦笑着摇摇头,并随即作诗曰“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赠内》〉这也许是白的自我解嘲吧。

   这次岑勋、元丹丘一来。又免不了一气豪饮。席间,李白作《将进酒》抒发了自己此时的胸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日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字里行间透露出,华宴上捉襟见肘,欢谑中含有悲辛。李白也清楚:酒只能麻醉神经于一时,但不能永久。“但愿长醉不用醒”,只不过是企图摆脱思想羁绊的追求。想以酒打发忧愁,而结果打发的却是青春和意志,到头来仍然免不了“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酒一入愁肠,话也就多了。但说来说去,无非还是八个字:“仕途不易,知音难求。”元丹丘是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话不怎么多。从内心讲,他对李白的处境十分同情,但对他的一些作法并不十分赞成。以他的生活阅历,觉得凡事不能过于认真:所谓不聪不明,方可步步高升;不瞽不聋,不可安享尊荣。你锋芒毕露,谁还敢同你为伍。你李白,为什么长安城中的那些人物见了你个个敬而远之? 还不是你棱角太鲜明了,你说高力士是在乱大唐的江山,但也用不着你去戳他的疤子呀!现在是他在长庆宫门口挡住了你去见天子,你要过他这道关卡,你一文不名不说,还在长安写诗挖苦他,还同他手下的那些斗鸡徒抽刃见红。长安城内大小官员你拜谒了不少,可你的诗稿偏偏就是不送给这个“高爷爷”看,你把这位爷得罪了,一辈子也休想求得个一官半职。

   元丹丘已有几分醉意,他本来想把上面的一些想法直纳纳地对李白讲,但话一到嘴边,又犹豫了起来。他清楚李白的脾气,说直接了他会发火。听蔡十谈过,李白从长安回来后,当时安陆地方上有些人叫他去依附高力士,李白一听就青头黑脸地暴跳起来,使得说话的人很尴尬。但元丹丘继而又想,见朋友有难不助,那不是大丈夫的气概。因而当李白和岑勋谈兴正浓时,他在一旁默不作声,他是在考虑一个恰当的字眼,既把话说出来,又让李白能够接受。

   李白是个明白人,他见元丹丘半天没吱声。对他在想些什么心中已猜到八九分。元丹丘的有些作法他已有耳闻。在长安期间,他就劝过李白要放忍耐些,叫李白不要去和高力士们碰。据说他还向那些当权的宦官投过名帖。因而元丹丘几次想启齿时,李白又把话扯开了,他是怕在这种场合伤朋友的和气。

   在这个家宴结束时,元丹丘和岑勋建议李白到太原去碰碰运气。这是元丹丘带来的消息,说元演的父亲刚任太原尹。现在上下都在大搜群才,请这位府尹大人向朝廷推荐一下,也许还有些希望。许夫人立即赞成,她极力劝丈夫出去散散心。元丹丘原打算叫李白把家室一起搬到嵩山去居住,但许夫人无论如何不同意。在元丹丘的邀请下,李白到太原之前尚到嵩山元丹丘家作客,有《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其时岑勋则回南阳去了。

   在洛北,李白找到元演。五月份,二人一起赴太原。从嵩山到太原要过太行山。巍巍太行,莽莽苍苍,羊肠小道,盘迂曲折。魏武帝曾写诗描绘:“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苦寒行》〉。等他们到达太原时,已是初秋季节了。“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太原早秋》〉。这里虽然不象在安州那样,容易看到长江两岸的娇花翠柳,但满山遍野的黄草和枯叶,在青松、丹枫的映衬下,也给人一种素雅的感觉。

   太原尹非常热情,他用考究的餐具和精美的食物来招待李白,并且还丢下公务,同李白一起游了晋祠,在晋水上荡舟。晋祠是太原有名的胜景,依悬瓮山、傍晋水而筑,旁边设一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专供游人憩息。太原尹的盛情款待,使李白乐不思归。

   秋间,李白还随太原主簿、族兄李舒一起参加了在南栅为阳曲县丞王公、县尉贾公和石艾县尉尹公赴京应举的饯行酒会。王公等人这次是根据朝廷的统一要求,由五品以上官员推举上去的。他们将参加吏部的铨试,然后由朝廷量才录用。席间,李白称赞王公等人很有才华:“尔其学镜千古,知周万殊,”,“鳌弄笔海,虎攫辞场”,“有廊庙之器,口折黄马,手挥青萍。咸道贯于人伦,名飞于日下。实难沉屈,永怀青霄。剑有隐而气冲七星,珠虽潜而光照万壑。” 并勉励他们:“望丹阙而非远,挥玉鞭而且去。”席间,李白作《秋日于太原南栅饯阳曲王赞公贾少公石艾尹少公应举赴上都序》。

   太原尹不但是地方的行政长官,而且还是一位勇猛的武将。他还把李白带到太原驻军的练兵场上观看了练兵的情况。校场上,旌旗林立,军号嘹亮,羽箭呼啸,杀声振天,李白感到痛快极了。他甚至还一度产生过从戎的念头。太原尹在生活上对李白的照顾无微不至,但在仕途上却爱莫能助,使李白那点残存在灰烬中的理想火星彻底熄灭了。他对一位友人讲到。“盛德无我位,清光独映君”(《赠郭季鹰》),表现出对仕途的一种莫可奈何的无望情绪。

    春风扑面,杨花似雪,开元二十四年春天,李白由太原旋转洛阳。春天的夜晚,客居他乡,听到从窗外飞来的笛声悠悠,内容却是离愁别绪的主题,自然勾起了李白思念故乡之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

 

   在洛阳。李白遇见了元丹丘,随后,二人一起到颖阳元丹丘家中作过短暂逗留。《颖阳别元丹丘之淮阳》一诗记载了诗人这时的情绪。诗中既有对自己仕途不幸的慨叹,也有对元丹丘的微词。“吾将元夫子,异姓为天伦。本无轩裳契,素以烟霞亲。”是对二人过去交往的回忆。从诗意看,“誓老云海”才是他们的初衷。“尝恨迫世网,铭意俱未伸。”指由于世俗的原因,使他们这种高尚的志向得不到实现。“所共重山岳,所得轻埃尘。精魄渐芜秽,衰老相凭因。”在言李白同元丹丘的分歧。元丹丘所慕的是富贵,但在李白看来却轻如尘埃,只有与烟霞相亲的情操,才重如山岳。“我有锦囊诀,可以持君身。当餐黄金药,去为紫阳宾。”李白希望元丹丘不要追随流俗,一味攀荣求贵。“己矣归去来。”表现出了诗人的绝望情绪,看来元丹丘并没有听李白的劝告。

   从元丹丘那儿出来,李白不舒服的感觉越发多了。在从颖阳去淮阳途中,李白同高适在宋州不期而遇,并碰到了安陆老乡蔡十。其时,蔡十将赴京都求仕,李白和高适同有《送蔡山人》诗。李白在诗中以自己这几年的亲身经历,劝告蔡十不要到长安去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