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旖旎:回族戴的帽子的颜色有区别吗?
程思的回答:
回族人中带蓝帽子和白帽子有何区别?犹太人迁居我国开封等地的时间,一般认为在北宋徽宗年间(1101一1125)。元代称他们为“术忽回回”。由于他们信仰犹太教,不食猪肉,行割礼和每日礼拜等宗教习俗与回回有相似之处,加上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缠头巾为青蓝色,因而也被称为“蓝帽回回”或“青回回”。在长期发展中,有的逐渐融合于回回当中,有的自称回回。回民在礼拜叩头时,前额和鼻尖必须着地,为了方便,他们就戴上了无檐小白帽。有个别回民戴遮阳帽后,遇到聚礼活动,把帽檐的一段挪到后面。可见戴无檐小白帽比戴遮阳帽方便得多。由于宗教的原因,逐步养成了回民戴无檐小白帽的习惯。现在回族男子无论是百岁老人,还是四五岁的儿童,上寺礼拜和不上寺礼拜的都喜欢戴这种标志回回民族的“号帽”。当回民过节参加会礼时,你放眼望去,白帽帽白得耀人眼目,好像一片银河。 白色帽子一般用的确良、涤卡、棉布等料子制作,还有用白棉线钩制的。黑色是用平绒、花达呢做的,也有用粗毛线钩的。 我们可以看到回族主要带白色的帽子,但是也有黑色和黄色的,这些之间有什么讲究吗对于中国回族人来说,帽子的颜色没有特殊意义,只要自己喜欢,什么颜色都可以。 男性回回帽: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亦称“礼拜帽”,回族传统男帽,一种无沿小圆帽。回族在礼拜磕头时,前额和鼻尖必须着地,戴无沿帽行动更为方便,遂发展成为一种服饰习俗。 回回帽从颜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蓝、绿、红、黑等颜色,有的是纯色,也有很多带伊斯兰风格花边或图案、文字的,如星月图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可根据季节和场合的不同选择戴那种合适。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最寻常的还是以白色为寻常帽式,结婚的新郎多戴红色帽子,以示喜庆。 回回帽一般用的确良、涤卡、棉布等布料制作,也有用白棉线钩制的。黑色是用的多为平绒、棉粘毛毡、花达呢等材料,用毛线钩织也可。此外还有用牛羊皮革制作的帽子也很受人欢迎。 戴斯他勒:波斯语音译,意为清真寺的阿訇或教长头上缠的布。 回族除了戴白帽外,有些也用白、黄色毛巾或布料缠头,俗有“缠头回回”之称。相传穆罕默德在早期传播伊斯兰时,头缠戴斯他勒礼拜。戴斯他勒长度一般为9尺或12尺。缠头时有许多讲究,前面只能缠到前额发际处,不能把前额缠到里面,这样不利于叩头礼拜,缠巾的一端要留出一肘长吊在背心后,另一端缠完后压至后脑勺缠巾层里。 过去回族头缠戴斯达尔的较多,现在多数回族群众习惯戴白帽,清真寺里的阿訇、满拉和常去寺里乡佬们则缠头的比较多。 女性盖头,旨在盖住头发、耳朵、脖颈。回族认为这是妇女的羞体,应该加以遮盖。戴盖头的习俗,一是受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在阿拉伯地区,原来风沙很大,水源较少,人们平时难以及时沐浴净身。为了防风沙、讲卫生,妇女们自己缝制了能遮面护发的头巾。后来许多阿拉伯、波斯商人把这种习俗带到中国。二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古兰经》说:“你对信女们说,叫她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除非自然露出来的,叫她们用面纱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饰……”中国回族女性虽然已弃用面罩,但也以头巾护头面,一般把头发、耳朵、脖子都遮掩起来,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妇女戴盖头的习惯。回族在戴盖头前,有的将头发盘在头顶,有的留把把头,将头发盘在脑勺后,戴上帽子,尔后再戴盖头。 回民的盖头,无论在泉州、广州、海南等沿海地区,还是在内地,一般通常有绿、青、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戴绿盖头显得清俊娇丽;戴白盖头显得干净持重;戴黑色盖头显得素雅端正。回族妇女的“盖头”,讲究精美,大都选用丝、绸、乔其纱、的确良等高中档细料制作。在样式上,老年人的盖头较长,要披到背心处;少女和媳妇的盖头比较短,前面遮住前颈即可。回族妇女还喜欢在盖头上嵌金边,绣风格素雅的花草图案,看上去清新、秀丽、明快、悦目。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青年回族女性的盖头也有了一些样式、色彩上的变化,显得更加活泼和大方。在北京、开封两市,各居住着一部分居民,通称红帽子回回、蓝帽子回回。北京、开封是否分布着这样的回族呢? 红帽子回回原来是维吾尔族,清乾隆皇帝选新疆维吾尔族美女入北京宫中,封为香妃。香妃思念故乡,乾隆乃渝大臣,收一部分维吾尔族男女老少迁居皇宫附近,在长安街南侧居住,并修建清真寺。香妃想家时,则让她登上中南海中的望乡楼,举目南望,维吾尔装束的男女在“回回营”载歌载舞,一派新疆景色。香妃乡愁暂解。这部分维吾尔族人就留下来繁衍生息,因维族喜欢戴以红色为基色的礼帽,故有红帽子回回之称。北京月坛附近的红茂沟,就是红帽子回回的坟地,当时名为红帽沟。 在河南开封东关一带,有—种不吃猪肉,也不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原来这部分人是宋朝来华经商的犹太人后裔,他们被称为蓝帽回回,其实从来源上看他们既不算回回民族,也不是伊斯兰教徒。只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这部分犹太人的宗教与民族特性逐步淡化,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由于他们在生活习俗(突出表现是不吃猪肉)上与回回相近,所以历史上又被称为蓝帽回回,其中也有一部分人融入了回族之中。回回民族,简称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数较多 , 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北起蒙疆 , 南到云南 , 在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可以看见回族同胞的身影。回回民族又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一个比较年轻的民族 , 它始于唐宋的阿拉伯蕃客 , 终元一代 , 至明朝最后形成。在几百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 由于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状态的不同,特别是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在吸收了汉族文化和西亚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史籍所载 " 同类则相迂亲厚 , 自守其固俗终不肯变 " 。 几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回族同胞和其它民族人民一起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 同时 , 也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独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笔者近来在全国回族比较集中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进行调研, 其间多次深入过回族聚集的宁夏南部山区和银川平原的金(积)灵( 武 )吴( 忠 )一 带 , 饱览了回乡风情 , 愿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 , 提供给有志于民俗学的朋友。由于笔者谈的仅是宁夏回民的风俗习惯 , 再加上对伊斯兰教和回族了解的极为浮浅,所提到的情况仅供参考。出入和差错难免, 愿就此求教于各位专家和先辈。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 , 伊斯兰教成为维系这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浓郁的宗教气息渗透在回族生活的各个方面 , 日常的吃、穿、用、住、言行举止无不受到伊斯兰教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 西北的穆斯林们又因为对《古兰经》教义解释的不同 , 分为赫哲林耶、胡夫耶、和伊赫瓦尼三大教派,在风俗习惯方面各具特色,呈现出一幅多姿多彩的民族风俗画卷。 回族的衣饰服装. 回族由于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和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不象维、满、傣、彝等民族那样拥有自己的民族服装 , 其穿着基本和当地居民一样 , 但在衣饰上也有其民族特色。回族男子都戴无檐的小白帽 , 形状象现今医生戴的那种 , 只是小的多 , 仅能扣住大半个脑袋 , 这个小白帽被称作礼拜帽。因伊斯兰教规定 ,做礼拜磕头时,前额、鼻尖、两手、两膝都必须接触地面 , 即所谓五体投地的大礼 , 因此 , 必须戴上这种无檐的小白帽。几经辗转,以后小白帽成了回民的标志 , 成为一种风俗习惯。由于教派的不同 , 帽子的颜色分为黑白两种 , 了解伊斯兰教的人只要一看帽子的颜色便知对方为哪一教派。至于穿着,天暖时,回族男子往往穿一件雪白的中式粗布对襟褂 ,外罩一件黑色的小坎肩 , 显得很有精神。到了冬天 , 回族的汉子们大多是穿一件光板老羊皮袄 ,光面朝外, 毛朝里 , 从脖子一直拖到脚踝 , 把人严严实实地裹在里面。一件老羊皮袄足有一二十斤重 , 然唯有这样,才能抵御塞外严冬那零下三四十度的酷寒。而今富裕起来的回民 ,不少人穿上了贵重的二毛皮大衣和二毛皮坎肩。这种二毛皮大衣唯有当地的滩羊才能剥制 , 皮板异常细密、毛纤维洁白细柔绵长, 呈自然弯曲 , 捧在手里使劲一抖 , 阳光下如同一捧白珍珠 , 是宁夏著名的五宝之一。宁夏回族妇女的服装基本随同于陕甘一带妇女穿着样式 , 其不同处唯有要带“盖 头” 。特别是在甘肃河州、临夏一带和宁夏南部山区、要求的更为严格。盖头是一块很大的方布 , 蒙在头上,上边压到眼眉, 下边在下巴下扣住 , 有点像带披肩的大风帽。按照教规 , 未出嫁的少女 , 盖头是豆绿色,中青年妇女是黑色的 , 老年妇女的盖头则为白色。据说《古兰经》中规定 , 妇女只有手、脚和脸可以露在外面 , 头发、脖子和身体都是“ 羞体”, 必须严严实实地捂起来 , 只有自己的父兄或丈夫可见 , 生人是绝对不准觊觎的;所以过去回族妇女是连凉鞋也不准穿的。这原是伊斯兰教束缚妇女的严规 , 但天长日久 , 在西北已成为回乡妇女的习惯了。这些习惯还有它的实用价值。宁夏春季多狂风,沙暴迭起,土红色的沙土遮天蔽日,到处昏蒙蒙一片;然而,蒙上盖头就可以有效的防止沙土钻到头发和脖子里,冬天还可以御寒。 在服装的颜色上回族也有讲究。回族忌红色 , 按照一个古老的观念 , 红为血色 , 而生命就在血中 , 若穿红则意味着血液外流 , 灵魂即将离开肉体 , 生命就要消亡;所以少女尚绿 , 妇人著青 , 小伙子穿白或穿黑 , 均不许穿红。当然 ,这一切都是过去的事情了 , 近年来 , 由于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和改革开放 , 回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 今天的回乡人民早已摆脱了旧习俗的束缚。而今漫步回乡,所看到的年青人个个衣冠楚楚 , 风度翩翩,充满着新时代的时尚、活力和青春的朝气。 回族的饮食习惯 回族饮食习惯和其它民族不同 , 特别是禁忌较多。主要是不许吃猪肉 , 任何猪皮的制品都不许用 , 甚至连 " 猪 " 字也不许提。因为这是先知穆罕默德在《古兰经》中训示过的 , 认为猪是污秽的 , 所以不能吃。据说这是有历史渊掘的,前五世纪 , 古希腊历史大师希罗多德游历埃及 , 曾记述过 ; 在埃及人眼里猪是不洁静的畜类 , 如果行人碰了猪 ,则立刻跑到河边穿着衣服跳下去。这大概是世界上关于猪是禁忌物的最早记录。继古埃及人之后 , 生活在阿拉伯地区的犹太人也有类似的风气 , 在犹太教经典《摩西五戒》中曾提到 , 在地上一切走兽中,凡是蹄子分成两半而且倒嚼 ( 即反刍 ) 的走兽都可以吃。猪是蹄子分成两半的但不倒嚼 , 这样的动物对人是不干净的 , 因此“活着不可以吃 , 死了不可以摸”。穆罕默德在创立伊斯兰教的过程中 , 大量吸取曾在阿拉伯半岛广泛流行的犹太教教义 , 把这一条也吸收进去。实际上东北非和阿拉伯半岛一带 ,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酷热、缺水,农业难以发展,而养猪又必须大量喂粮 , 加上猪怕热 , 高温下很难饲养好 , 所以自古以来猪就很少;相反 ,阿拉伯畜牧业却很兴旺 , 羊只骆驼较多 , 所以,阿拉伯人弃猪而食羊,猪在阿拉伯人的日常生 活需求中成为微不足道的东西。另外 , 猪在天热时常常跑到水塘或烂泥中打滚 , 又被误认为是污秽不洁之物,引起阿拉伯人的厌恶。出于这两个原因 , 特别是前边的经济前提 , 所以阿拉伯人不吃猪肉。穆罕默德创建了伊斯兰教后也只能服从这一习惯 , 终于在《古兰经》中明文规定:不许吃猪肉。久而久之就成为全世界穆斯林的共同禁条。中国的穆斯林们也一直严格遵守这一禁条。笔者曾问过当今年轻的回民同志是否因为宗教原因不吃猪肉 , 他们回答的很干脆:他们并非安拉虔诚的信徒 , 仅仅因为一生从未吃过猪肉 , 只要闻到猪肉的那股昧马上就会感到难受。由此可见 , 不吃猪肉实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改变的习惯了。 此外 , 回民还禁忌吃血。这还是从都个古老的观念得来的 , 认为血液中有灵魂 , 生命就在血中 , 所以吃血等于吃掉被杀动物的灵魂 , 使它无法复活过后世生活 ; 因而不许吃血。这本是原始民族的观念 , 结果也被穆罕默德当作安拉的旨意收入到《古兰经》中 , 成为回民必守的教规。所以回民宰杀牛羊后 , 肉和头、蹄下水都可以吃 , 唯独不吃血 , 把血卖给汉民或干脆扔掉。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信念还被引伸到和吃饭毫不相干的领域中去 , 穆斯林在战场上争战 , 准备拼命的一方 , 往往先把手指咬破,抹一点血在前额上,这就表示自己的灵魂已离开肉体 , 剩下的躯壳是为安拉的圣战而奉献的 , 一心要" 提着血衣入天堂 " 成为 " 舍希德 "(在圣战中捐躯的殉难者)。 所以一旦上阵 ,他们就高呼安拉,拼死格斗,勇悍异常。回民还有一条禁忌,即不许吃一切自死的生物。大概因为吃了自死物往往生病或死亡,作为个人健康的保障,所以,不许吃自死物。这一点原是犹太教规,后来又被伊斯兰教所接受还加上自己的解释 , 即鲜血还没流出 , 生命尚未死亡 , 所以不能吃。如果回民要宰牲必须请清真寺里的阿訇念经 , 由阿訇宰杀 , 阿訇没有念经的、不是回民宰杀的决不能吃。卖死肉给回民和说回民卖死肉都是对回民最大的悔辱 , 要受到回民严厉的惩罚。君若不信 , 请看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 , 看着这位名记者五十年前在西北因一句 "死牛肉 " 而惹出的麻烦
邓德华的回答:
回族人中带蓝帽子和白帽子有何区别?犹太人迁居我国开封等地的时间,一般认为在北宋徽宗年间(1101一1125)。元代称他们为“术忽回回”。由于他们信仰犹太教,不食猪肉,行割礼和每日礼拜等宗教习俗与回回有相似之处,加上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缠头巾为青蓝色,因而也被称为“蓝帽回回”或“青回回”。在长期发展中,有的逐渐融合于回回当中,有的自称回回。回民在礼拜叩头时,前额和鼻尖必须着地,为了方便,他们就戴上了无檐小白帽。有个别回民戴遮阳帽后,遇到聚礼活动,把帽檐的一段挪到后面。可见戴无檐小白帽比戴遮阳帽方便得多。由于宗教的原因,逐步养成了回民戴无檐小白帽的习惯。现在回族男子无论是百岁老人,还是四五岁的儿童,上寺礼拜和不上寺礼拜的都喜欢戴这种标志回回民族的“号帽”。当回民过节参加会礼时,你放眼望去,白帽帽白得耀人眼目,好像一片银河。 白色帽子一般用的确良、涤卡、棉布等料子制作,还有用白棉线钩制的。黑色是用平绒、花达呢做的,也有用粗毛线钩的。 我们可以看到回族主要带白色的帽子,但是也有黑色和黄色的,这些之间有什么讲究吗对于中国回族人来说,帽子的颜色没有特殊意义,只要自己喜欢,什么颜色都可以。 男性回回帽: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亦称“礼拜帽”,回族传统男帽,一种无沿小圆帽。回族在礼拜磕头时,前额和鼻尖必须着地,戴无沿帽行动更为方便,遂发展成为一种服饰习俗。 回回帽从颜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蓝、绿、红、黑等颜色,有的是纯色,也有很多带伊斯兰风格花边或图案、文字的,如星月图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可根据季节和场合的不同选择戴那种合适。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最寻常的还是以白色为寻常帽式,结婚的新郎多戴红色帽子,以示喜庆。 回回帽一般用的确良、涤卡、棉布等布料制作,也有用白棉线钩制的。黑色是用的多为平绒、棉粘毛毡、花达呢等材料,用毛线钩织也可。此外还有用牛羊皮革制作的帽子也很受人欢迎。 戴斯他勒:波斯语音译,意为清真寺的阿訇或教长头上缠的布。 回族除了戴白帽外,有些也用白、黄色毛巾或布料缠头,俗有“缠头回回”之称。相传穆罕默德在早期传播伊斯兰时,头缠戴斯他勒礼拜。戴斯他勒长度一般为9尺或12尺。缠头时有许多讲究,前面只能缠到前额发际处,不能把前额缠到里面,这样不利于叩头礼拜,缠巾的一端要留出一肘长吊在背心后,另一端缠完后压至后脑勺缠巾层里。 过去回族头缠戴斯达尔的较多,现在多数回族群众习惯戴白帽,清真寺里的阿訇、满拉和常去寺里乡佬们则缠头的比较多。 女性盖头,旨在盖住头发、耳朵、脖颈。回族认为这是妇女的羞体,应该加以遮盖。戴盖头的习俗,一是受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在阿拉伯地区,原来风沙很大,水源较少,人们平时难以及时沐浴净身。为了防风沙、讲卫生,妇女们自己缝制了能遮面护发的头巾。后来许多阿拉伯、波斯商人把这种习俗带到中国。二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古兰经》说:“你对信女们说,叫她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除非自然露出来的,叫她们用面纱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饰……”中国回族女性虽然已弃用面罩,但也以头巾护头面,一般把头发、耳朵、脖子都遮掩起来,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妇女戴盖头的习惯。回族在戴盖头前,有的将头发盘在头顶,有的留把把头,将头发盘在脑勺后,戴上帽子,尔后再戴盖头。 回民的盖头,无论在泉州、广州、海南等沿海地区,还是在内地,一般通常有绿、青、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戴绿盖头显得清俊娇丽;戴白盖头显得干净持重;戴黑色盖头显得素雅端正。回族妇女的“盖头”,讲究精美,大都选用丝、绸、乔其纱、的确良等高中档细料制作。在样式上,老年人的盖头较长,要披到背心处;少女和媳妇的盖头比较短,前面遮住前颈即可。回族妇女还喜欢在盖头上嵌金边,绣风格素雅的花草图案,看上去清新、秀丽、明快、悦目。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青年回族女性的盖头也有了一些样式、色彩上的变化,显得更加活泼和大方。在北京、开封两市,各居住着一部分居民,通称红帽子回回、蓝帽子回回。北京、开封是否分布着这样的回族呢? 红帽子回回原来是维吾尔族,清乾隆皇帝选新疆维吾尔族美女入北京宫中,封为香妃。香妃思念故乡,乾隆乃渝大臣,收一部分维吾尔族男女老少迁居皇宫附近,在长安街南侧居住,并修建清真寺。香妃想家时,则让她登上中南海中的望乡楼,举目南望,维吾尔装束的男女在“回回营”载歌载舞,一派新疆景色。香妃乡愁暂解。这部分维吾尔族人就留下来繁衍生息,因维族喜欢戴以红色为基色的礼帽,故有红帽子回回之称。北京月坛附近的红茂沟,就是红帽子回回的坟地,当时名为红帽沟。 在河南开封东关一带,有—种不吃猪肉,也不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原来这部分人是宋朝来华经商的犹太人后裔,他们被称为蓝帽回回,其实从来源上看他们既不算回回民族,也不是伊斯兰教徒。只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这部分犹太人的宗教与民族特性逐步淡化,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由于他们在生活习俗(突出表现是不吃猪肉)上与回回相近,所以历史上又被称为蓝帽回回,其中也有一部分人融入了回族之中。回回民族,简称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数较多 , 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北起蒙疆 , 南到云南 , 在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可以看见回族同胞的身影。回回民族又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一个比较年轻的民族 , 它始于唐宋的阿拉伯蕃客 , 终元一代 , 至明朝最后形成。在几百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 由于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状态的不同,特别是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在吸收了汉族文化和西亚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史籍所载 " 同类则相迂亲厚 , 自守其固俗终不肯变 " 。 几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回族同胞和其它民族人民一起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 同时 , 也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独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笔者近来在全国回族比较集中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进行调研, 其间多次深入过回族聚集的宁夏南部山区和银川平原的金(积)灵( 武 )吴( 忠 )一 带 , 饱览了回乡风情 , 愿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 , 提供给有志于民俗学的朋友。由于笔者谈的仅是宁夏回民的风俗习惯 , 再加上对伊斯兰教和回族了解的极为浮浅,所提到的情况仅供参考。出入和差错难免, 愿就此求教于各位专家和先辈。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 , 伊斯兰教成为维系这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浓郁的宗教气息渗透在回族生活的各个方面 , 日常的吃、穿、用、住、言行举止无不受到伊斯兰教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 西北的穆斯林们又因为对《古兰经》教义解释的不同 , 分为赫哲林耶、胡夫耶、和伊赫瓦尼三大教派,在风俗习惯方面各具特色,呈现出一幅多姿多彩的民族风俗画卷。 回族的衣饰服装. 回族由于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和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不象维、满、傣、彝等民族那样拥有自己的民族服装 , 其穿着基本和当地居民一样 , 但在衣饰上也有其民族特色。回族男子都戴无檐的小白帽 , 形状象现今医生戴的那种 , 只是小的多 , 仅能扣住大半个脑袋 , 这个小白帽被称作礼拜帽。因伊斯兰教规定 ,做礼拜磕头时,前额、鼻尖、两手、两膝都必须接触地面 , 即所谓五体投地的大礼 , 因此 , 必须戴上这种无檐的小白帽。几经辗转,以后小白帽成了回民的标志 , 成为一种风俗习惯。由于教派的不同 , 帽子的颜色分为黑白两种 , 了解伊斯兰教的人只要一看帽子的颜色便知对方为哪一教派。至于穿着,天暖时,回族男子往往穿一件雪白的中式粗布对襟褂 ,外罩一件黑色的小坎肩 , 显得很有精神。到了冬天 , 回族的汉子们大多是穿一件光板老羊皮袄 ,光面朝外, 毛朝里 , 从脖子一直拖到脚踝 , 把人严严实实地裹在里面。一件老羊皮袄足有一二十斤重 , 然唯有这样,才能抵御塞外严冬那零下三四十度的酷寒。而今富裕起来的回民 ,不少人穿上了贵重的二毛皮大衣和二毛皮坎肩。这种二毛皮大衣唯有当地的滩羊才能剥制 , 皮板异常细密、毛纤维洁白细柔绵长, 呈自然弯曲 , 捧在手里使劲一抖 , 阳光下如同一捧白珍珠 , 是宁夏著名的五宝之一。宁夏回族妇女的服装基本随同于陕甘一带妇女穿着样式 , 其不同处唯有要带“盖 头” 。特别是在甘肃河州、临夏一带和宁夏南部山区、要求的更为严格。盖头是一块很大的方布 , 蒙在头上,上边压到眼眉, 下边在下巴下扣住 , 有点像带披肩的大风帽。按照教规 , 未出嫁的少女 , 盖头是豆绿色,中青年妇女是黑色的 , 老年妇女的盖头则为白色。据说《古兰经》中规定 , 妇女只有手、脚和脸可以露在外面 , 头发、脖子和身体都是“ 羞体”, 必须严严实实地捂起来 , 只有自己的父兄或丈夫可见 , 生人是绝对不准觊觎的;所以过去回族妇女是连凉鞋也不准穿的。这原是伊斯兰教束缚妇女的严规 , 但天长日久 , 在西北已成为回乡妇女的习惯了。这些习惯还有它的实用价值。宁夏春季多狂风,沙暴迭起,土红色的沙土遮天蔽日,到处昏蒙蒙一片;然而,蒙上盖头就可以有效的防止沙土钻到头发和脖子里,冬天还可以御寒。 在服装的颜色上回族也有讲究。回族忌红色 , 按照一个古老的观念 , 红为血色 , 而生命就在血中 , 若穿红则意味着血液外流 , 灵魂即将离开肉体 , 生命就要消亡;所以少女尚绿 , 妇人著青 , 小伙子穿白或穿黑 , 均不许穿红。当然 ,这一切都是过去的事情了 , 近年来 , 由于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和改革开放 , 回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 今天的回乡人民早已摆脱了旧习俗的束缚。而今漫步回乡,所看到的年青人个个衣冠楚楚 , 风度翩翩,充满着新时代的时尚、活力和青春的朝气。 回族的饮食习惯 回族饮食习惯和其它民族不同 , 特别是禁忌较多。主要是不许吃猪肉 , 任何猪皮的制品都不许用 , 甚至连 " 猪 " 字也不许提。因为这是先知穆罕默德在《古兰经》中训示过的 , 认为猪是污秽的 , 所以不能吃。据说这是有历史渊掘的,前五世纪 , 古希腊历史大师希罗多德游历埃及 , 曾记述过 ; 在埃及人眼里猪是不洁静的畜类 , 如果行人碰了猪 ,则立刻跑到河边穿着衣服跳下去。这大概是世界上关于猪是禁忌物的最早记录。继古埃及人之后 , 生活在阿拉伯地区的犹太人也有类似的风气 , 在犹太教经典《摩西五戒》中曾提到 , 在地上一切走兽中,凡是蹄子分成两半而且倒嚼 ( 即反刍 ) 的走兽都可以吃。猪是蹄子分成两半的但不倒嚼 , 这样的动物对人是不干净的 , 因此“活着不可以吃 , 死了不可以摸”。穆罕默德在创立伊斯兰教的过程中 , 大量吸取曾在阿拉伯半岛广泛流行的犹太教教义 , 把这一条也吸收进去。实际上东北非和阿拉伯半岛一带 ,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酷热、缺水,农业难以发展,而养猪又必须大量喂粮 , 加上猪怕热 , 高温下很难饲养好 , 所以自古以来猪就很少;相反 ,阿拉伯畜牧业却很兴旺 , 羊只骆驼较多 , 所以,阿拉伯人弃猪而食羊,猪在阿拉伯人的日常生 活需求中成为微不足道的东西。另外 , 猪在天热时常常跑到水塘或烂泥中打滚 , 又被误认为是污秽不洁之物,引起阿拉伯人的厌恶。出于这两个原因 , 特别是前边的经济前提 , 所以阿拉伯人不吃猪肉。穆罕默德创建了伊斯兰教后也只能服从这一习惯 , 终于在《古兰经》中明文规定:不许吃猪肉。久而久之就成为全世界穆斯林的共同禁条。中国的穆斯林们也一直严格遵守这一禁条。笔者曾问过当今年轻的回民同志是否因为宗教原因不吃猪肉 , 他们回答的很干脆:他们并非安拉虔诚的信徒 , 仅仅因为一生从未吃过猪肉 , 只要闻到猪肉的那股昧马上就会感到难受。由此可见 , 不吃猪肉实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改变的习惯了。 此外 , 回民还禁忌吃血。这还是从都个古老的观念得来的 , 认为血液中有灵魂 , 生命就在血中 , 所以吃血等于吃掉被杀动物的灵魂 , 使它无法复活过后世生活 ; 因而不许吃血。这本是原始民族的观念 , 结果也被穆罕默德当作安拉的旨意收入到《古兰经》中 , 成为回民必守的教规。所以回民宰杀牛羊后 , 肉和头、蹄下水都可以吃 , 唯独不吃血 , 把血卖给汉民或干脆扔掉。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信念还被引伸到和吃饭毫不相干的领域中去 , 穆斯林在战场上争战 , 准备拼命的一方 , 往往先把手指咬破,抹一点血在前额上,这就表示自己的灵魂已离开肉体 , 剩下的躯壳是为安拉的圣战而奉献的 , 一心要" 提着血衣入天堂 " 成为 " 舍希德 "(在圣战中捐躯的殉难者)。 所以一旦上阵 ,他们就高呼安拉,拼死格斗,勇悍异常。回民还有一条禁忌,即不许吃一切自死的生物。大概因为吃了自死物往往生病或死亡,作为个人健康的保障,所以,不许吃自死物。这一点原是犹太教规,后来又被伊斯兰教所接受还加上自己的解释 , 即鲜血还没流出 , 生命尚未死亡 , 所以不能吃。如果回民要宰牲必须请清真寺里的阿訇念经 , 由阿訇宰杀 , 阿訇没有念经的、不是回民宰杀的决不能吃。卖死肉给回民和说回民卖死肉都是对回民最大的悔辱 , 要受到回民严厉的惩罚。君若不信 , 请看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 , 看着这位名记者五十年前在西北因一句 "死牛肉 " 而惹出的麻烦
永越达的回答:
颜色没什么区别,都是白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