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评论
推扬网

贾建涛:美国沙尘暴多发的季节

admin
2020/08/12 14:08:55

飞√机的回答:

春夏、

 

星子(冬天)的回答:

美国现在发生沙尘暴的次数很少了,原因是美国政府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我们的国家还尚需时日。

   

中国的干旱地区在北部,美国则在南部,这两个地区除了反复的干旱,还被迫生产更多的粮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国度虽然不同,发生沙尘暴的原因却是同一个:人为的生态破坏。每个国家都必须从别的国家所犯的环境错误中接受教训。   1935年3月15日,天气预报说一场严峻的沙尘暴正在向东推进,堪萨斯人没有在意这个警告,照常进行着他们的生活。当沙尘暴到达小镇史密斯时,印刷工人怀特正在电影院,当他从出口出来时,就好像有人给他的眼睛蒙上了眼罩,他撞到了电线杆上。一个7岁的孩子在黑暗中迷了路,后来搜索队找到了他,但已经在尘土堆边窒息而死。在小城科尔比,一列火车因沙尘暴而出了轨,旅客们在车厢里度过了可怕的12个小时。在随后的一些天里,因为沙尘仍在降落,电灯一直亮着,汽车在满是沙尘的路上越出了线,学校和办公室则一直关闭。情况变得如此严峻,人们惊呼“世界末日到了”,但这只不过是4月14日“黑色星期天”的小小前奏而已。   这段美国沙尘暴的历史,与中国黄土高原上的森林被砍伐、地中海地区因过度放牧而严重水土流失一起,被称为“历史上人为的三大生态灾难”。   从大草原到小麦王国   沙尘暴发生之前,美国西南部大平原地区拥有土壤肥沃的草原。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联邦政府颁布了《宅地法》、《造林法》、《扩大宅地法》等一系列法令鼓励民众向西部移民及对大平原地区进行开发。人们占领了每一寸土地,连孩子都被雇佣来种地。拖拉机也帮了大忙。拖拉机把土壤的表层土翻开,将它们变成粉末,这正是人们想要的,只利用表层极好的粉状土壤,而保留坚实的根基,他们觉得这样的耕种能带来更多的雨水。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观点认为,开垦土地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汽从而可以增加雨量和降雨次数。有学者甚至提出“雨随犁杖来”的观点,认为上天降泽于大地归功于人们的辛勤劳作。   幸运的是,这种巫术般的农业理念居然有效,雨一直在下。没有人注意到多雨并非取决于人们的耕作,而是因为1865年—1905年间的大平原恰逢雨季。到了1931年夏天,整个大平原被金色的麦浪淹没。人们甚至找不到足够的谷仓,有轨电车、烤箱都用来屯放小麦。可惜好景不长,厄运相继到来。雨水不再来。人们等来的是长达十年的巨大尘暴。这些尘暴是由多方因素造成的。1931年到1940年整整十年间,属于半干旱气候的大平原地区一直遭受大旱。但大规模开垦造成的植被破坏却是更为主要的原因。诸多因素综合在一起,形成了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生态悲剧。   黑色的日子   “沙尘暴”一词源于1935年4月14日的“黑色星期天”———美国30年代最可怕的一次沙尘暴。1935年4月14日那天,天气暂时转好,人们以为肆虐数周的沙尘暴终于停止了,于是纷纷走出家门,沐浴阳光。气温却在下午骤降,黑风暴突然来袭。一瞬间整个世界变得比夜晚还黑。历史学家们认为尘暴重灾区包括大平原南部9700万英亩的高地和平地———涉及科罗拉多、新墨西哥、内布拉斯加、堪萨斯、俄克拉荷马及德克萨斯六个州的   部分地区。   早在“黑色星期天”之前,人们已经经历了多次恐怖的沙尘暴。1930年9月14日德克萨斯州大斯普林的沙尘暴是30年代大平原受到的首次袭击。1934年5月12日,美国东部地区也被“黑风暴”席卷而过。南部平原刮起的沙尘暴,携带了约3亿吨尘土,横扫中东部。持续3天横扫美国三分之二地区的尘暴,给大半个美国铺上了一层厚土。   乌云般遮天蔽日的尘暴,高达几千米,使白天与夜晚无异。呼吸、吃饭、散步等生活最基本的事情变得不再容易。孩子们上下学都戴着防毒面具,女人们把浸过水的被单挂在窗户上仍旧无法阻挡沙尘。无孔不入的沙尘沉降到各处,水、食物、机器和人都被污染了。眼看沙尘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医生们却无能为力。   人们如梦初醒,过好日子的希望被彻底击碎,渴望成功的意志与奋进的动力随之化为乌有。成千上万的农民默默地收拾起所有家当,带着他们的狗,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生态移民潮开始了。   到1940年,沙尘重灾区的许多城镇被弃为空城,有250万人外迁。许多人在移民潮中离开,大部分人却依然留了下来,并遭受了更大的不幸。生活已经被沙尘暴完全毁了。人们每天像卸货一般从床铺、桌椅、盆栽植物的枝叶上卸下沙尘,并在睡觉时把浸湿的毛巾盖在脸上。住房与谷仓之间设置了引导绳索,以便在沙尘暴严重的天气正确地找到谷仓。   与沙尘暴斗争   其实,早在19世纪70年代,有关人士就指出开发大平原可能会给生态带来危害。到了一战中期,美国农业部也开始意识到过度开垦可能给大平原带来危害。被誉为美国“土壤保持之父”的休·哈蒙德·贝纳特,在1932年罗斯福政府之前,就领导了“保持土壤,改善农作”的运动。但直到1935年4月14日,“黑色星期天”后,贝纳特的观点才引起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面对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席卷全国的沙尘暴,罗斯福在1933年3月4日的总统就职演说中康慨陈词:“显然,这是坦白、勇敢地说出真相,说出全部真相的时候了。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面对我国今天的境况,而用不着畏缩逃避。”罗斯福总统充满典型美国精神的就职演说,极大鼓舞了在绝望线上挣扎的美国人。   1933年3月31日,罗斯福敦促国会立法,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这个为解决庞大失业人群问题的计划对改变尘暴重灾区的命运起到了积极作用。先后有超过300万的美国单身男子参加了民间资源保护队,他们在国家林区工作,植树造林,开沟挖渠,修建水库,进行各种有利于水土保持的有偿劳动。民间资源保护队在解决了众多失业者就业问题的同时,给美国增加了树木,营造了防风林带。其中沿100度经线种植的一条宽100英里、几乎纵贯了全美的防护林带,大大改善了大平原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   1935年初美国的联邦土壤保持计划,改变了大平原地区原有的不合理耕作方式,以轮作制度、发展条带状种植和营造防风林带等做法减少沙尘暴带来的破坏。与此同时,政府进一步推行“农场法案”,采取政府补偿的方式,鼓励人们弃耕,建立自然保护区,并鼓励休牧、返林还草,恢复天然草原。罗斯福政府接连采取的数种措施,给大平原地区带来了生机。短短5年时间,返林返草面积约占美国耕地总数的10%,达到15万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共有144个。依靠如此“人退”的方法,美国终于遏制了“沙尘暴”。(据《世界博览》唐丹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