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评论
推扬网

林天策:武松打虎,李逵杀虎 两人的性格特点

admin
2020/08/12 14:07:21

柳文婷的回答:

武松打虎那事棍子坏了,他出名是因为他是用双拳打的虎!李逵杀虎,那事有武器的,所以也不怎么太让人知道!性格特点嘛! 武松:喝酒: 武松一走进店里坐下,立刻叫道:“主人家,快拿酒来吃。”喝酒时“武松拿起碗来一饮而尽”表现了武松豪放的性格。 喝酒中的对话: “这酒真有气力!”武松喝了三碗酒以后,店家告诉他,这酒三碗不过冈。武松却道“再筛三碗来!”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酒。从这些可以看到,武松承认这酒有气力,也知道一般喝三碗就醉了,但武松还是要喝,人家不给他筛,“武松从身边拿出些银子来”并且埋怨店家“难道不付你钱!”这里表现出武松倔强、豪放的性格。 豪爽,侠义心肠,粗中有细! 一头失控的江湖怪兽—说李逵 在《水浒传》中,李逵是作者着墨较多,性格较为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之一。对这位梁山革命队伍的要将,历来的评价较高,或认为他最具反抗意识,或认为他天真可爱,但笔者阅读《水浒》数遍,对这位好汉实在喜欢不起来,一头失控的江湖怪兽,这是笔者对他的整体印象. 首先是其流氓习气。他出身农民,但没有农民的厚道,一点都不天真,反而显出一副无赖相,赌博、抢劫,与一般的地痞无赖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把抢别人的东西也率率真的话,李逵不过是不加掩饰表现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 其实是其嗜血性。李逵作战不能说不勇敢,在冲锋陷阵时表现得十分勇猛,为梁山事业的发展壮大也算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也要看到,李逵的作战方式与他人不同,他经常是敌我不分,不分青红皂白地用板斧一路砍过去,此举固然对敌人的杀伤力不小,但在毫无目标的板斧之下也增加了许多无辜的冤魂. 再次是其奴才意识。从表面上看,李逵在梁山好汉中最具反抗精神,这有他的屡次反对招安为证。但是我们要看其反抗背后潜在的动机,虽然说李逵做事经常缺乏思考,率性而为,但在这件事上他恰恰是有着明确的目的、并不含糊。 自然,李逵的结局也是很有悲剧意味的,耐人寻味,如此一条勇猛刚烈的汉子没有轰轰烈烈地战死沙场,最后却落得一个最窝囊不过的死法,而且还是死于自己最崇拜、最信任的大哥宋江之手,这无疑具有一种反讽的效果,应该说作者的这一处理方式,是很有深度的。

默默的期待的回答:

景阳岗上武松打虎的那根梢棒,从在酒店里开始,作者一路上不断点染:出客店时,“还了房钱,拴了包裹,提了梢棒”;进到酒店,“把梢棒倚了”;喝完酒,出了店门,“手提梢棒便走”……直到大虫出现时,用它来打虎,“这一棒劈不着大虫”却打在枯树上,将梢棒折成两截。而最后在拳打大虫没力气时,又将它检了回来,用它结果了大虫性命。小小一根梢棒,作者不避重复,原来是要在最后派上大用场。作者写这根梢棒,既重复而又有变化,武松在不同情况下,或绰起,或手提,或横拖,或倚放,姿势意态,各不相同。这样的细节描写,显得细腻而又丰富。李逵的杀虎情节。李逵看到老娘被老虎吃了,心头火起,杀死一只幼虎,又一头钻进洞中追杀另外一只幼虎。正往外走,母老虎回洞,李逵一刀捅入其粪门,母老虎逃跑,正要追赶,一只吊睛白额雄虎袭来,李逵手起刀落,正中大虫颌下,伤了气管,死在岩下。同样是杀虎的情节,从中表现出来的武松的性格和李逵的性格就不一样。写武松打虎是精细,写李逵杀虎是大胆。武松虽然神勇,却没有李逵那样不要命,而是先惊出一身冷汗,待到将老虎打死之后,看到草丛中又有老虎时,他没想到这是人所扮装,他哀叹“我今番罢了”,完全失了英雄视死如归的本色;李逵则有勇无谋,不过也难怪他刚失去老母,恶从胆边生,生死不顾,才敢一头钻进老虎洞中。倘若当时不是雄雌老虎都已外出,而是都在洞中,则李逵纵有天大的本事,也难逃劫数了,李逵杀虎是杀得侥幸。同是灭虎的情节,表现的是不一样的性格。

shine.的回答:

武松打虎之前不信山中有虎,认为是店家的吓唬,这反应了武松高度自信、固执己见的性格特点,遇见老虎之后的惊怕,吓出冷汗,这反映了作为平常人的心理恐惧,随后武松哨棒打折,更突出了武松心里的慌张,被逼到绝处,武松也由慌张慢慢恢复镇静,与老虎周旋,这这反映了武松遇事高人一筹的特点,他能快速适应危险境况,沉着处理,最终,尽管在醉后惊惧中“五七十拳”打死老虎,还是体现了武松英勇无敌,自信爆棚,嗜酒如命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