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拉提: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
金章勋的回答:
安禄山, 史思明都是唐朝的节度使,权利非常大.唐玄宗当时沉迷美色,差点因此亡国.唐诗中有很多描写安史之乱的.
贺志红的回答:
安禄山, 史思明都是唐朝的节度使,权利非常大.唐玄宗当时沉迷美色,差点因此亡国.唐诗中有很多描写安史之乱的.
张志东的回答:
安史之乱 唐代在玄宗开元年间,进入鼎盛时期,但是就在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极大的社会危机。755年(天宝十四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它成为唐朝前后期的分界线,也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不是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而是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安史之乱后,唐的统治日见虚弱,最后终于在农民起义打击下走向崩溃。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安史之乱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因素引起的,它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总爆发。 而这个总爆发,又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1) 统治集团的腐败 (2) 府兵制的破坏与地方割据势力的增长 总之,在当时腐败的统治之下,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唐中央政府权力的衰弱,给地方割据军阀以可乘之机。755年(天宝十四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胡将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之乱的经过 安史之乱,首领为安禄山、史思明。安禄山是西城胡人,本姓康,后母亲改嫁胡将安延偃,故改姓安。史思明是混血胡人(突厥人与西域胡人),二人为密友。安禄山因参与镇压奚人与契丹人,甚得唐玄宗信任,几次入朝见玄宗,并被杨贵妃收为养子,称玄宗为“父皇”,从而职位步步迁升。742年,安禄山任平卢节度使,744年兼领范阳节度使,751年又兼领河东节度使。史思明官至平卢兵马使。 安禄山叛乱前,经过了十年的准备。他收罗了不得志的汉族士人高尚、严庄作军师,并逐步用心腹胡将三十二人,代替不服从他的汉将。当时,唐中央大臣韦见素曾提出警告:“难将作矣”,但玄宗不听。同时,他又积聚了大量粮草、战马、兵器。一切就绪后,755年11月,安禄山以“奉密旨、诛杨国忠”为名,与史思明在范阳起兵,率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军士十五万,号称二十万,南下攻唐。 安禄山叛乱发生到长安陷落。 长安的收复与史思明叛乱的再起 (3)安史之乱的最后平定 安史之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始于755年,到763年平叛,前后8年,时间上不算长,地区也并不大。但是,对唐代社会的影响非常大。安史之乱成为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给北方经济带来巨大损失,促进了封建社会各类矛盾的尖锐。唐初那种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 (1)经济上:给北方的经济带来破坏,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 (2)政治上:安史之乱削弱了唐帝国的实力,打乱了它的政权体制。在这种情况下,宦官势力又开始抬头。 (3)军事上: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但是并不意味着地方割据势力的消灭。 (4)民族关系上:在镇压安史之乱中,唐政府曾二次向回纥借兵,但回纥兵攻占城市后大加抢掠,加深了民族矛盾。 总之,安史之乱在各个方面造成的严重影响,远远超出了这场战争的本身。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唐朝开始一步步走向没落、衰败和腐朽,最后被农民起义所推翻。 三、唐后期的政治 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下去,但是唐王朝从此开始走下坡路,各类社会矛盾并没有因此解决。所以,唐后期的政治局势变得十分复杂,极不稳定。 方镇割据 方镇割据的形成 (2)“四镇之乱”与“四王二帝” 方镇割据因此愈演愈烈,至宪宗时仍有斗争,没有解决。一直延续了150多年,直至唐朝灭亡,并进而演变成五代十国的分裂与混战。 ? 宦官专权 宦官专权的形成 二王八司马事件 甘露之变 ? 3、朋党之争 朋党之争,也是唐后期的主要的社会矛盾之一,主要爆发在朝官之间。 牛李党争的实质,不能说是革新派与保守派之争,应视为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的夺权之争。而谁是谁非,却应视具体事情而论。如对藩镇的态度,牛党主张妥协,而李党主张坚决用兵。在学术思想上,牛党较进步,主张不信鬼神,应“推诸人事”。而李党宣扬天命论。在考察官吏上,牛党主张多多益善,李党曾裁减庸官200多人。 所以朋党之争,很难说谁是谁非。而且到党争后期,队伍也很复杂,牛党中有士族,李党中也有科举出身。而且到了唐后期,庶族地主与士族地主在性质上区别己不大,所以把朋党之争说成是政治路线斗争并不确切。只是朋党之争进一步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四、唐未农民大起义 唐后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情况严重。二税法实行后,人民负担却越来越重。加上唐后期政治腐败,使得阶级矛盾不断尖锐。 (1)统治阶级的腐朽 (2)人民生活的痛苦 大起义的前奏——裘甫起义与庞勋起义 (1)裘甫起义 (2)庞勋起义 黄巢领导的唐未农民大起义 (1)起义的爆发 (2)义军的南征北战 (3)大齐农民政权的建立 (4)起义军的失败
马国利的回答:
相隔一百二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