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嘉文:我国为什么要规定一条耕地红线 18亿亩
吕苏的回答:
近日,国土部召开会议,部署清查土地增减挂钩试点整治工作,耕地18亿亩红线问题再次被提出。截至2010年底,我国耕地面积总数约18.26亿亩,接近18亿亩的红线。其实这个问题已经争执了好几年。随着近几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人都对耕地面积十分担忧。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加快,房价快速上涨。另一方面城市化疯狂扩张。那么到底如何看待土地红线问题?耕地面积18亿亩的红线问题到底存在不存在?几年前,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土地红线没有充足的论据,完全是拍脑袋拍出来的。但不少学者对此表示了反对意见。土地红线是根据中国未来人口最高峰值达到16亿—18亿规模,人均一亩的耕地面积而推算出来的。实际上正是因为有了这条设想中的红线,所以2006年以来国家对土地的供应采取了越来越严格的措施。然而,由于城市化的急剧扩张,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以后,各地对土地疯狂的开发,全国到处都成了新区以及房价的疯涨,更助长了圈地运动。到底如何看待土地红线问题,笔者认为,从整体上来说,应该考虑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粮食的需求数额巨大,因此保持一定数量的土地资源对其粮食生产和粮食需求来说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结果就是要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工业文明的最终标志是城市化。按照中国的发展现状,城市化还有相当的距离。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不足47%,距城市化的上限尚差三十个百分点。中国尚有7.13亿农村人口,将来还要有四五亿人口进入城镇。城镇化需要占用土地,有关资料表明,中国目前农村居民点占用土地面积24798万亩,把现有的农村人口和1.5亿已经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加在一起,农村人均居民占用土地面积214平方米,远远超过国际150平方米的上限。笔者对城镇化过程中一些村庄的测算,按照现有的多层标准来计算,一般现有三个村庄的面积经过城镇化以后可以节省出两个村庄的面积,加上公共设施,现有农村村庄的改造可以节省一半土地,再加上道路、绿化,以及其它的一些公共设施,土地至少可以节约30%左右。也就是说,现有的农村居民点通过改造拆建,完全可以满足城市化的需要。如果说在现有的土地面积上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再加上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工业化,那么在现有的土地上解决粮食问题应该根本不成问题。而且,已经城镇化的土地中至少还有一亿亩以上的土地是闲置的。可以说,根据目前空置的土地,以及现有农村居民点的改造,再加上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即使中国的人口达到峰值,粮食问题也不是很大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在不少地方城镇化的过程中,大搞形象工程,毫无必要的办公设施,巨大的广场以及超大的校园等等,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关键是在这条土地“高压线”下,在具体实践中,严格审批更多被表面化了,产生出许多腐败问题,特别是直接影响到目前的城市化效率问题。所以说,当前中国的土地问题不是需要18亿亩的红线问题,而是需要合理的规划,科学的供地,以及严格的考核。规划先行,合理的规划最为重要。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为城市化过程中万元GDP地耗、人均地耗、单位工业增加值地耗等指标提供了借鉴,所以说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城市化问题都将在未来二三十年之内达到峰值。我们可以对这一时期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相关的指标作出统筹和中长期的规划,改变目前土地年年报批的局面。不同的地域,现实情况尽管不尽相同,但都应该有五年左右的土地利用规划。二是科学供地。按照中长期土地利用规划,科学供地很重要。把供地指标从以往以年为单位申报改为中长期,然后分解出五年一轮的阶段供地指标总数,从而科学供地,使其城市政府能够在市长任期内做出较长的规划和使用,以提高建设效率和利用效率。三是严格考核。按照中长期的规划以及科学合理用地的数量指标严格考核,更重要的是按照万元GDP地耗、人均地耗、单位工业增加值地耗等指标进行严格考核,使其考核和处罚更有可操作性。总而言之,我们不应过多地去关注耕地的红线数值,而应更多考量当前的土地供应模式和利用效果。目前中国最集中、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上,而差距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发展的不平衡。解决不平衡问题要靠政策的引导,特别是土地资源的调整和利用。·盘点“你不知道的事”·潘石屹麻烦不断·武林壹号囤地收暴利·北辰:最被地王拖累
砍柴少年的回答: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严峻的耕地保护形势决定了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我国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对基本农田实施特殊保护,近年来又出台了强化对耕地保护的政策。虽然近年来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逐步下降,城镇和园区等各类建设大量圈占土地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口众多、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耕地保护的利益补偿等长效机制还不健全,地方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尚欠缺。 我国人均耕地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有一定数量的耕地,保障国家生态安全,需要大力加强对具有生态功能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而现实中耕地保护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优质耕地流失速度惊人。而且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只有2亿亩左右,60%以上分布在水源不足和生态脆弱地区,制约了我国耕地资源补充的能力。 同时,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将不可避免地占用部分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也将需要调整一些耕地。今后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