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评论
推扬网

刘玉祥:恙虫病是怎么回事?

admin
2020/08/12 13:14:32

秋风的回答:

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系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啮齿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临床特征有高热、毒血症、皮疹、焦痂和淋巴结肿大等。晋葛洪在1600余年前已述及本病流行于华南一带,称之为“沙虱热”。
(一)传染源 本病主要流行于啮齿类动物中,野鼠和家鼠感染后多无症状,而在体内长期保存病原体,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人得病后虽血中有病原体,但因恙螨幼虫螫人仅属偶然现象,故人作为传染源的重要性不大。
(二)传播途径 传播本病的恙螨有地里纤恙螨、红纤恙螨等,台湾以红纤恙螨为主要媒介,其他省、区如广东、广西、福建、浙江、云南、四川等的主要媒介则为地里纤恙螨。恙螨很微小,成虫长义不超过1mm,色呈橘红、红或淡黄;多集居于杂草丛生的丛林中,幼虫当鼠类行经过即附着鼠体吸食其组织液,饱食一次后即跌落地上而发育为稚虫、成虫。幼虫自受染动物获得立克次体,发育为成虫后仍带有之,且可经卵传代。受染第二代幼虫叮咬鼠类时又可将病原体感染健康鼠,如此循环不已。人在疫区的田野或草地上工作、卧息时,可因被受染幼虫叮咬而感染,在农忙和洪水期间易发生流行。恙螨稚虫及成虫均自营生活,并可在泥土中越冬。
(三)易感者 人对恙虫病立克次体普遍易感。农民、与草地频繁接触的青少年、从事野外劳动者易得本病。男多于女,得病后对同株病原体有持久免疫力,对不同株的免疫仅能维持数月。

     潜伏期为4~20天 常为10~14天   本病一般无前驱症状 多突然起病 体温迅速上升 达39~41℃ 呈持续热型 弛张热型或不规则热型 持续1~3周 于发热的同时 多伴有畏寒或寒战 剧烈头痛 全身酸痛 疲乏 嗜睡 食欲下降 恶心 呕吐 颜面潮红 眼结膜充血 畏光 失眠和咳嗽等 个别病例还可有眼眶疼痛 严重者可出现烦躁 谵妄 听力减退 强直性痉挛 嗜睡和昏迷等 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及病理神经反射 主要体征包括:   1.焦痂与溃疡 为本病之特征 可见于70%~100%患者 人被受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的恙螨幼虫叮咬后 局部随后出现红色 丘疹 不痛不痒 继成水疱 然后发生坏死和出血 随后结成黑色痂皮 称为焦痂 其边缘突起 周围有红晕 呈圆形或椭圆形 大小不等 直径可为2~15mm 多为4~10mm;痂皮脱落后即成溃疡 其基底部为淡红色肉芽组织 起初常有血清样渗出液 随后逐渐减少 形成一个光洁的凹陷面 偶有继发性化脓现象 多数患者仅有1个 偶见2~3个焦痂或溃疡 亦有多至11个的报告 由于恙螨幼虫好侵袭人体的潮湿 气味较浓以及被压迫部位 故焦痂多见于腋窝 阴囊 外生殖器 腹股沟 会阴 肛周和腰带压迫等处 但头 颈 胸 背 腹 乳房和四肢等部位亦有发现 由于焦痂是恙螨幼虫叮咬 恙虫病立克次体入侵人体的部位 故理论上每个恙虫病患者都应有焦痂 约有30%的患者于洗澡 更衣时 可发现不痛不痒或稍带痒感的焦痂 而且常于发病前1~2周已发现   2.淋巴结肿大 焦痂附近的淋巴结常明显肿大 并常伴疼痛和压痛 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者也相当常见 一般大者如鸽蛋 小者如蚕豆 可移动 多见于腹股沟 腋下 耳后等处 消肿较慢 常于疾病的恢复期仍可扪及   3.皮疹 出现于病程的第2~8天 较多见于第4~6天 少数病例可于发病时即出现皮疹,或迟至第14天才出现皮疹 发生率各地报告差别较大(35.34%~100%) 可能与就诊时病期不同有关 皮疹多呈暗红色充血性斑丘疹 也有呈出血性者 无痒感 大小不一 直径为2~5mm 多散布于躯干部 向四肢发展 面部很少 手掌和脚底部更少 极少数可融合呈麻疹样皮疹 多经3~7天后逐渐消退 不脱屑 但有色素沉着 有时 于病程第7~10天可在口腔软 硬腭及颊部黏膜上发现黏膜疹或出血点 有些流行区出现一些轻型患者 其临床表现为发热 头痛 皮疹和淋巴结肿大 这些患者可能是过去曾被不同血清型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过的人 有一定交叉免疫力 4.肝脾肿大 肝肿大约占10%~30% 脾肿大约占30%~50% 质软 表面平滑 无触压痛   5.其他 舌尖 边常红色 伴白色或黄色厚苔 眼结膜充血为常见体征之一 同时约5%患者可有结膜下出血 眼底可见静脉曲张 视盘边缘模糊 水肿 也可见眼底出血 部分患者皮肤充血 故有颜面及全身皮肤潮红现象 心肌炎较常见 心率可达120次/min以上 心音 脉搏皆弱 心电图可呈T波低平或倒置 或发生传导阻滞现象 重型患者可发生心力衰竭与循环衰竭 肺部体征依病情轻重而异 轻者可无明显体征 重型患者可发生间质性肺炎 以呼吸困难为主 可出现发绀现象 若有继发性细菌感染 则可闻干 湿性啰音 此外 亦可发生全身性感觉过敏 睾丸肿痛 阴囊肿大压痛 腰痛和腹胀等现象   危重病例呈严重的多器官损害 出现心 肾衰竭 循环衰竭与出血现象 如鼻出血 胃肠道出血等 还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若患者的病程达15天以上 则病情常较严重 表现为明显的多器官损害 心 肝 肾衰竭 出现休克 氮质血症 出血倾向和昏迷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应注意发病前4~20天内是否去过恙虫病流行区 是否曾在户外工作 露天野营或在灌木草丛中坐 卧等 同时 还应注意流行季节 当地本病的流行情况等   2.临床表现 突然发病 畏寒或寒战 高热 食欲缺乏 颜面潮红 浅表淋巴结肿大 肝脾肿大 斑丘疹 并可发现特征性焦痂或溃疡 对怀疑患本病的患者应十分注意寻找焦痂或溃疡 它多位于肿大 压痛的淋巴结附近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外周血液 白细胞数多减少或正常 重型患者可稍增高 分类常有核左移现象 (2)血清学检查:   ①外-斐反应:外-斐反应亦称变形杆菌凝集试验 患者血清中抗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抗体能与变形杆菌OXK抗原起凝集反应 为诊断提供依据 病程第1周末仅少数(30%左右)阳性 第2周末为75%左右 第3周可达90%左右 效价可达1∶160~1∶1280 第4周即开始下降 至第8~9周多转为阴性   ②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率较高 特异性较强 且持续阳性时间较长 可达5年左右 需选用当地多见株作抗原 也可采用多价抗原 因不同株的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抗原性可有较大差异   ③免疫荧光抗体试验: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 IFAT)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 在病程的第1周末开始出现阳性 第2~3周末达高峰 60天后逐渐下降 但可持续数年 有病后10年检测仍呈阳性的报告   ④斑点酶免疫测定:用各种血清型的恙虫病立克次体或部分蛋白质作为抗原 吸附在硝酸纤维膜上作斑点酶免疫测定(dot enzyme immunoassay dot-EIA) 检测患者血清中各血清型的特异性IgG和IgM抗体 该法敏感度高 特异性强 可区分各种血清型   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酶免疫测定:以基因重组技术表达的恙虫病立克次体分子量为56×103的蛋白质作为抗原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 ELISA)与酶免疫测定(enzyme immunoassay EIA)检测患者血清中抗恙虫病立克次体的IgG和IgM抗体 其敏感度为86%~88% 特异性为84%~90% (3)病原学检查:   ①病原体分离:常用小鼠作恙虫病立克次体分离 可取患者的血液接种小鼠腹腔 每只接种0.5ml 多在接种后第7~9天发病 解剖濒死的小鼠可发现双肺充血 水肿 肝 脾 淋巴结充血肿胀 出现胸腔积液和腹水 取腹水涂片 腹膜 肠系膜 肝 脾或肾印片 干后用吉姆萨染色镜检(放大1000~1600倍) 可于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胞质中发现紫红色 呈团丛状分布的恙虫病立克次体 当一个恙虫病立克次体侵入细胞后 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在局部胞质中繁殖为一团 故常呈团丛状分布 若用抗恙虫病立克次体抗体作免疫荧光试验 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内有黄绿色的荧光   ②分子生物学检查:根据恙虫病立克次体编码其分子量为56×103的主要表膜蛋白抗原的基因核苷酸序列 有人设计了各血清型间共同和不同的引物 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nested-PCR)检测Gilliam Karp kato kawasaki和kuroki五个血清型的相应基因 具敏感度高 特异性强的特点 认为可用于本病的诊断并鉴定血清型

'繁花丶旧梦 lcy的回答:

动物病潜入人体潜伏期长漫延快死亡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