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鲁:杭州 烈士 名人 墓地
姬娜的回答:
12条西湖名人墓寻访路线 1、北山街:从断桥开始一直往西,依次是孙惟信墓、陈文龙墓、岳王墓 2、孤山:林和靖墓、秋瑾墓 3、西泠桥:苏小小墓 4、鸡笼山:这里设有西湖文化名人墓地,包括苏曼殊墓、林启墓、徐自华墓、马东林墓、史量才墓等人墓在这里可以寻访到。 5、龙井、南天竺一带:这里设有辛亥革命烈士陵园,徐锡麟墓、陈伯平墓、马宗汉墓、陶成章墓等革命志士的墓都在这里。 6、南山公墓:这里的名人墓和烈士墓相对集中,有黄宾虹墓、都锦生墓、马一浮墓、马寅初墓、沈干成墓等。 7、虎跑梦泉:李叔同墓 8、烟霞洞:刘师复墓、胡明复墓 9、九溪:陈三立墓、陈师曾墓、陈布雷墓 10、半山安贤园:司徒雷登墓、张闻天、吴寅墓等 11、灵隐:刘大白墓、瞿鸿禨墓 12:三台山:于谦墓、俞曲园墓、陈夔龙墓 他们的故事 孙惟信:字季蕃,号花翁,宋时开封人,居婺州(今金华),光宗时辞官隐居西湖,善于雅谈,尤工长短句。著有《花翁集》一卷,今已不传,唐圭璋《全宋词》存其词十一首。晚年辞官后曾隐居西湖。虽然当时孙花翁的文学成就比不上同时代的周邦彦和姜夔,但当年他住在西湖边时,也是名噪一时。据史料记载,当时江浙的不少达官贵人,都以请到孙花翁为座上客为荣。听说他来了,有人连鞋子都穿反了。他的墓在北山街坚匏别墅右侧的坡地上。 陈文龙:宋末民族英雄》1277年元军入闽,陈文龙领军抗元于闽南一带,因寡不敌众被俘。在押往临安途中,他要求拜谒岳庙,瞻仰先烈塑像时他悲恸不已,当晚气绝,随后葬于西湖智果寺。后人将他与岳飞、于谦并称为“西湖三忠肃”。他的墓在北山路葛岭居民区中。 林和靖:林逋,字君复,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一生不娶不仕,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有“梅妻鹤子”之说。宋真宗赐号“和靖处士”,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故后世称他为“林和靖”。林和靖的一生是隐居的一生,也是他刻意学术的一生。他写的诗,风格独特,清新自然,尤多奇句。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称赞他:“风格固若厚,文章到老醇。”他的墓在孤山放鹤亭。 徐自华:秋瑾的挚友。1906年,秋瑾创办《中国女报》缺少资金,她偕妹妹捐赠1500金。秋瑾组织的浙江起义缺少军饷,她将自己的全部首饰约黄金三十两作了捐赠。秋瑾在绍兴遇难后,徐氏姐妹冒风雪渡江去绍兴,将停厝在文种山的秋瑾灵柩护送至杭州,觅地安葬于西泠桥畔。这件事在革命志士中引起极大的震动,以为徐氏姐妹之高义不让须眉!她的墓在鸡笼山的马坡岭。 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辛亥革命运动中为民族解放、民主革命英勇斗争的杰出战士。他们的墓地在南天竺原演福寺旧址。 吴 寅:浙江省著名古建筑专家,青年时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上海南洋路矿专门学院,攻读土木建筑。抗战胜利后任杭州市工务局副局长等职,从事杭州的市政建设。解放后,吴寅与苏联专家一起对杭州城市建设设计了总体规划方案,至今杭州仍然以此为基础。他曾先后参与钱江海塘建设、六和塔、灵隐大殿、苏堤、白堤、湖滨公园、西山公园及大量市政工程的设计与建设,并且是首届西湖博览会的设计者之一。吴寅墓位于安贤园。 刘大白,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清末举人。民国初年编《绍兴公报》因发表反对袁世凯的文章,东度日本避难,加入同盟会。五四运动中,与经亨颐、陈望道、夏丐尊等并称为“五四浙江四杰”。他从五四运动前开始写白话诗,是新诗的倡导者之一。他的墓位于灵隐法云弄杭州雕塑院内。 陈师曾:民国初年声震画坛的领袖,著名诗人陈三立(陈散原)长子,历史学家陈寅恪之兄。他的墓在九溪牌坊山黄泥岭。 俞曲园:近代著名书法家,清末著名学者。曾主讲杭州诂经精舍三十余年,博通经学、易学、文学,有经学大师之誉。俞曲园与杭州具有密切深厚的血缘关系。他的母亲是临平人,他便是杭州人的外甥,后又成了杭州人的女婿。更有趣的是其女儿嫁于城东横河桥许家,儿媳娶于塘栖世代药商姚家,连曾孙俞平伯先生也是杭州人的女婿。他的墓位于三台山东麓之右台山。 陈夔龙:字筱石,号庸庵,贵州贵阳人,清光绪进士。庚子年(1900)任顺天府尹,后历任漕运总督、河南巡抚、江苏巡抚、四川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清亡前夕,陈夔龙以病告假,退隐上海,1948年8月去世,当年下葬杭州。陈夔龙墓位于俞樾墓南侧,占地约十几亩,呈半圆形,规模较大,从前至后依山势逐渐升高,颇有气势。历经半个多世纪后,原有的墓碑、砌石和台阶等均已无存,周围杂草丛生。2004年经过改造,恢复了墓主体及墓道,并在墓前复原了牌坊,基本恢复了旧时景观。他的墓位于右台山麓。
袁烨的回答:
12条西湖名人墓寻访路线 1、北山街:从断桥开始一直往西,依次是孙惟信墓、陈文龙墓、岳王墓 2、孤山:林和靖墓、秋瑾墓 3、西泠桥:苏小小墓 4、鸡笼山:这里设有西湖文化名人墓地,包括苏曼殊墓、林启墓、徐自华墓、马东林墓、史量才墓等人墓在这里可以寻访到。 5、龙井、南天竺一带:这里设有辛亥革命烈士陵园,徐锡麟墓、陈伯平墓、马宗汉墓、陶成章墓等革命志士的墓都在这里。 6、南山公墓:这里的名人墓和烈士墓相对集中,有黄宾虹墓、都锦生墓、马一浮墓、马寅初墓、沈干成墓等。 7、虎跑梦泉:李叔同墓 8、烟霞洞:刘师复墓、胡明复墓 9、九溪:陈三立墓、陈师曾墓、陈布雷墓 10、半山安贤园:司徒雷登墓、张闻天、吴寅墓等 11、灵隐:刘大白墓、瞿鸿禨墓 12:三台山:于谦墓、俞曲园墓、陈夔龙墓 他们的故事 孙惟信:字季蕃,号花翁,宋时开封人,居婺州(今金华),光宗时辞官隐居西湖,善于雅谈,尤工长短句。著有《花翁集》一卷,今已不传,唐圭璋《全宋词》存其词十一首。晚年辞官后曾隐居西湖。虽然当时孙花翁的文学成就比不上同时代的周邦彦和姜夔,但当年他住在西湖边时,也是名噪一时。据史料记载,当时江浙的不少达官贵人,都以请到孙花翁为座上客为荣。听说他来了,有人连鞋子都穿反了。他的墓在北山街坚匏别墅右侧的坡地上。 陈文龙:宋末民族英雄》1277年元军入闽,陈文龙领军抗元于闽南一带,因寡不敌众被俘。在押往临安途中,他要求拜谒岳庙,瞻仰先烈塑像时他悲恸不已,当晚气绝,随后葬于西湖智果寺。后人将他与岳飞、于谦并称为“西湖三忠肃”。他的墓在北山路葛岭居民区中。 林和靖:林逋,字君复,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一生不娶不仕,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有“梅妻鹤子”之说。宋真宗赐号“和靖处士”,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故后世称他为“林和靖”。林和靖的一生是隐居的一生,也是他刻意学术的一生。他写的诗,风格独特,清新自然,尤多奇句。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称赞他:“风格固若厚,文章到老醇。”他的墓在孤山放鹤亭。 徐自华:秋瑾的挚友。1906年,秋瑾创办《中国女报》缺少资金,她偕妹妹捐赠1500金。秋瑾组织的浙江起义缺少军饷,她将自己的全部首饰约黄金三十两作了捐赠。秋瑾在绍兴遇难后,徐氏姐妹冒风雪渡江去绍兴,将停厝在文种山的秋瑾灵柩护送至杭州,觅地安葬于西泠桥畔。这件事在革命志士中引起极大的震动,以为徐氏姐妹之高义不让须眉!她的墓在鸡笼山的马坡岭。 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辛亥革命运动中为民族解放、民主革命英勇斗争的杰出战士。他们的墓地在南天竺原演福寺旧址。 吴 寅:浙江省著名古建筑专家,青年时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上海南洋路矿专门学院,攻读土木建筑。抗战胜利后任杭州市工务局副局长等职,从事杭州的市政建设。解放后,吴寅与苏联专家一起对杭州城市建设设计了总体规划方案,至今杭州仍然以此为基础。他曾先后参与钱江海塘建设、六和塔、灵隐大殿、苏堤、白堤、湖滨公园、西山公园及大量市政工程的设计与建设,并且是首届西湖博览会的设计者之一。吴寅墓位于安贤园。 刘大白,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清末举人。民国初年编《绍兴公报》因发表反对袁世凯的文章,东度日本避难,加入同盟会。五四运动中,与经亨颐、陈望道、夏丐尊等并称为“五四浙江四杰”。他从五四运动前开始写白话诗,是新诗的倡导者之一。他的墓位于灵隐法云弄杭州雕塑院内。 陈师曾:民国初年声震画坛的领袖,著名诗人陈三立(陈散原)长子,历史学家陈寅恪之兄。他的墓在九溪牌坊山黄泥岭。 俞曲园:近代著名书法家,清末著名学者。曾主讲杭州诂经精舍三十余年,博通经学、易学、文学,有经学大师之誉。俞曲园与杭州具有密切深厚的血缘关系。他的母亲是临平人,他便是杭州人的外甥,后又成了杭州人的女婿。更有趣的是其女儿嫁于城东横河桥许家,儿媳娶于塘栖世代药商姚家,连曾孙俞平伯先生也是杭州人的女婿。他的墓位于三台山东麓之右台山。 陈夔龙:字筱石,号庸庵,贵州贵阳人,清光绪进士。庚子年(1900)任顺天府尹,后历任漕运总督、河南巡抚、江苏巡抚、四川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清亡前夕,陈夔龙以病告假,退隐上海,1948年8月去世,当年下葬杭州。陈夔龙墓位于俞樾墓南侧,占地约十几亩,呈半圆形,规模较大,从前至后依山势逐渐升高,颇有气势。历经半个多世纪后,原有的墓碑、砌石和台阶等均已无存,周围杂草丛生。2004年经过改造,恢复了墓主体及墓道,并在墓前复原了牌坊,基本恢复了旧时景观。他的墓位于右台山麓。
刘昱杉的回答:
南高峰下有一块残破的墓地,叫血园,有人用红子书写“血园陵”。之前,我曾路过几次,直觉告诉我应该是一个有名的墓地。上网查看了一下,原来是北伐江浙阵亡将士墓。应该去看看。
苑春丽的回答: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古人的诗句把清明时节人们的心情及气候写得入木三分。今年学校就安排我们六年级七个班的学生去慈城祭扫烈士墓。 老师让我们每人都手工做一朵白花,去敬献给烈士。我回家忙乎了二个多小时也没做出个样来,最后只能厚着脸皮请教妈妈,终于把两条美仑美奂的白花做成了,还带着两片绿叶,新鲜的宛若沐浴在春风里带着露珠的真花。 慈城在我印象中只有年糕,虽然知道离市区不远,但却从没去过,只知道妈妈买年糕时总挑慈城的买。究竟那里有什么风景?还有烈士们的感人事迹是怎样的呢?带着大大的问号,晚上我怎么也睡不着…… 迫不及待的我们经过一路的颠簸终于到了慈城。故城的早晨笼罩在阳光下特别耀眼,古朴典雅的象是中国画…… 跟着导游来到烈士墓前,巨大的岩石上几个铿锵有力的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首先映入眼帘,先前的高兴劲儿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沉痛。在低沉的哀乐声中,我们七个班级二百多学生自动排成了正方形的队伍。讲解员用沉痛的语气介绍了朱洪山烈士。烈士原名叫兆琪,他是宁波庄桥人,1937年投身革命,1946年在战斗时被敌军所困,他为了战友的生命,鸣枪示警,把敌人引向自己,在腿部中弹已站不直的情况下,烈士还英勇还击,最后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听着烈士的生平和事迹,眼泪模糊了同学们的视线。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美好的日子都是烈士们的生命换来的呀,鲜红的红领巾是烈士们的鲜血染成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联想到自己平时从未想到这些,我心中不经感到愧疚,烈士用生命鲜血换来的新中国需要我们去建设,只有祖国强大了,才不会被霸权主义国家欺凌,而我们今天不好好学习,将来拿什么去建设国家,又有何本事保卫祖国?烈士的鲜血不能白流!祖国的明天不能毁在我们手中!我们要认真学习,将来建设好祖国,不辜负老一辈革命者们的遗愿。 此时,沉痛的音乐再次响起,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纪念碑前郑重的把手中的小白花敬献在朱洪山烈士墓上……
伊澜的回答:
林风眠、蔡元培、鲁迅。 觉得这个回答怎么样啊?鼓励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