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百豪:武则天是杀了谁做皇帝的,武则天之后是哪个做皇帝?
张海同的回答:
她没有杀死谁做皇帝,只是逼儿子退位!武则天之后是她儿子李显做的皇帝! 李显是被他的妻子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给毒死的!
李子壬的回答:
她没有杀死谁做皇帝,只是逼儿子退位!武则天之后是她儿子李显做的皇帝! 李显是被他的妻子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给毒死的!
李东献的回答:
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睿宗。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其次,是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原来连《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录》中,却定为姓氏的第一等,这并没有改变门阀观念,只是武则天为了提高武的地位的一个表现。 再次,是变更官名,改东都洛阳为神都,为自己登位称帝,建立新秩序,迈出重要的一步。向举国表示自己大位一统至高无上的权力。武后的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许多士族官僚的反对。柳州刺史,唐初元勋徐世绩之后徐敬业,召十数万兵马率先于扬州发难,骆宾王写下名著一时的《讨武曌檄》,遍撒域中。宗室琅玡王李冲在博州,越王李贞在豫州也相继反武,举兵讨伐。则天武后对此毫不手软,坚决镇压,在她的直接指挥下,这些叛乱很快平息,徐敬业、李冲、李贞等主要发难者,或死于战场,或被捕杀,无一幸免。 恐怖的斩杀,广泛的株连,充分地暴露出武后的冷酷果断。 公元690年,武则天认为亲临帝位的条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广造舆论:“武后为弥勒佛转生,当代唐为天子。”接着又一手导演了,以唐睿宗为首的六万臣民上表劝进,请改国号的壮举。至此,水到渠成,则天武后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万岁”声中,登临大宝,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这年,她已是67岁的高龄。 如果说,武则天在称帝前三十余年参政执政的政治生涯中,已显示出惊人的政治谋略和手段。那么,在称帝之后的十余年中,则更充分地显示了她在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气魄。
宁缺毋滥的回答:
章怀太子李贤 (公元654—684年)字明允,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不久,改封为沛王。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李弘猝死,被立为太子,并受命监国。他学识渊博,才华出众,曾为《后汉书》作注,并撰有数十卷,博得时人称誉和高度褒奖。但到仪凤四年(公元679年),深得武后信任的正谏大夫明崇忏被杀,因为他常说“太子不堪承嗣”一类的话,便有传说是太子派人干的,不久武后便下诏立案拘捕太子,搜查东宫。次年,李贤被定为谋反罪,废为庶人,囚于别所。开耀元年(公元681年),又迁往巴州(今四川巴中)。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武后当政,即派丘神励前往逼其自杀,死时仅32岁,追封李贤为雍王。 李贤死于非命,千百年来,多数意见认为是武则天所害。但也有不少人对武后杀子一案提出不同的意见。对章怀太子之死却有不同的看法,从此这便成为一桩历史悬案。归结起来有四种意见。 (一)争权说。即武则天想当皇帝。早在高宗后期,她就取得了“二圣临朝”的特权,把高宗当做傀儡而自己独揽朝政。于此同时,她也下毒手害死了先后成为太子的李弘、李贤兄弟,为自己走上皇帝的宝座铲平了道路。 (二)身世说。认为李贤不是武后亲生,而是武后姊姊韩国夫人所生。椐史书记载,韩国夫人早年守寡,武则天再次进宫为昭仪后,她便以大姨身份出入禁宫,深得高宗宠爱。李贤是在岁末生于去昭陵进谒途中的,有人推测武则天的孩子当时早产夭亡,而韩国夫人此时恰巧也为高宗生了二个男孩,于是抱来顶替妹妹死去的孩子。这时的武则天正在后宫中与高宗的元配王皇后及萧淑妃争宠,多一个儿子与她有益无害。但李贤继位太子后,武则天与他的矛盾开始激化,宫里也纷纷传说太子是韩国夫人所生。在母以子贵的封建社会,武则天自然也不能容忍异己的李贤再为太子,便想方设法要置之于死地。 (三)谋反说。仪凤四年武则天立案搜查太子东宫时,曾在马坊里搜出私藏甲胄数百具,李贤因之被定谋反罪。在流放期间,他真的萌发造反的念头,但因事泄反遭杀身之祸也不是不可能的。他死后仅半年,扬州余敬业造反,就曾找了一个与李贤相称的人四处招摇,可见章怀太子作为朝野上下反武则天的势力的领袖,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四)遭谗说。此说的根据是早在李贤仍是太子时,以“左道”受武则天宠信的明崇忏就散布过太子不能继承皇位,应该另选英王或相王取而代之的言论。更重要的依据是,1972年考古工作者从李贤墓中发掘出了《章怀太子李贤墓志铭》,文中多次以晋献公听信骊姬之言杀申生、汉武帝听江充之言杀刘据等历史典故暗喻李贤之死,可见李贤招致馋言不是妄言。 孝敬皇帝李弘 是唐高宗第五个儿子,也是武则天所生的长子。李弘曾登上太子的宝座,却在高宗上元二年(675)四月随父皇、母后游幸洛州合璧宫时,突然死于宫中绮云殿。年仅二十四岁的李弘不以寿终,给后世留下了一个疑问,他究竟是怎么死的? 传统的观点依据《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等历史文献记载,认为李弘是被母后武则天鸩杀的。其理由是:一,李弘深得父皇高宗的钟爱,立为太子后,仁孝谦谨,礼接士大夫,中外属心。时高宗出幸东都,尝命李弘留京师监国。咸亨四年(673)八月,高宗因病还令李弘受诸司启事,实习朝政。这一切表明,高宗虑及自己身体不支,有禅让太子之意。而武则天眼见儿子长大成人,又很能干,有碍自己夺取王位,故派人把李弘鸩杀了。《旧唐书》卷—一六《承天皇帝倓传》曰:“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孝敬。”是有道理的。二,李弘与武则天之间的确有矛盾,主要反映在两件事上:第一件事发生在咸亨二年(671),时李弘留在长安监国,发现宫中幽闭着他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姐义阳、宣城公主,她俩为武则天情敌萧淑妃所生,此时已是三十多岁的老姑娘了。李弘怀着恻隐之心,奏请父皇恩准她们出嫁,岂料这事违背了母后的旨意,武则天非常气愤,马上把两位公主许配给了卫士。由于太子奏请数迕旨,最终失爱于母后。第二件事是太子选妃未能如愿。原来,太子妃初选的是司卫少卿杨思俭的女儿,望族出身,书、香门第,又有殊色。可是,就在定下婚期后,姑娘竟被武则天外甥、韩国夫人子贺兰敏之“逼而淫焉”,婚事被荒暴地破坏了。这就造成李弘同母后娘家人的宿怨,加深了母子感情的裂痕。李弘对抗武氏家族,武则天当然不会容忍。 然而,现世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李弘并不是武则天杀害的,而是死于肺结核病(古代称痨瘵)。其根据是:一,有关鸩杀李弘的记载,以《唐会要》和《新唐书》最肯定,但两书晚出,所据或为后世的传说,或为间接的史料,并不能作为武则天鸩杀李弘的直接佐证。宋朝史学名家司马光称:“《实录》、《旧传》皆不言弘遇鸩。”显见“鸩杀说”值得怀疑。二,李弘奏请出降萧淑妃之女,尽管不合母意,但这一举动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威胁武则天当政的地步。实际上,武则天闻讯只是“即以当上卫士配之”了事,根本没有结怨杀子的理由。况且,李弘奏请事在高宗咸亨二年,距离他的死期上元二年,隔四个年头,武则天不会记恨四年才想到杀子。三,武则天自高宗显庆五年(660)就已参预百司奏事,大权在握,时称“二圣”。太子李弘即使监国,也难以构成对武则天的威胁。四,早在咸亨二年,李弘就因痨瘵缠身,不能胜任监国重任。时隔四年,当他死后,高宗在《皇太子溢孝敬皇帝制》中说,李弘自立为太子后就染上痨瘵,又接受父君之命,带病理政,以致操劳过度,使旧病加剧,最终病卒。很清楚,李弘是痨瘵恶化而死。五,对于武则天来说,她虽不一定精通医术,但痨瘵是不治之症应是了然于心的,没有必要去加害一个将要死去的亲生儿子。事实上,李弘死后,武则天曾用写经造功德的形式为他祈福,表达了内心的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