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评论
推扬网

魏一宁:在<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中:"多余人&quot ...

admin
2020/08/12 12:46:37

龚宇的回答: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 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是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其它的有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赫尔岑《谁之罪》中的别尔托夫、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屠格涅夫《贵族之家》中的拉夫列茨基、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 “局外人”它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 “零余人”他们的生活穷困潦倒,因此充满了失意和颓伤的情感。 在《零余人》中,郁达夫反复叨念着“我”是个“零余人”,即对于世界,对于中国,乃至家庭都没有用。在他为“零余人”自怨自艾中,我们可以窥视到郁达夫希望自己有利于世界,有利于国家与民族,有利于他人的强烈心愿。 那时的中国遭受着列强的蹂躏,那时的人民遭受着三座大山的压迫。在留日期间自己遭受着异邦的冷遇与歧视的体验,让郁达夫强烈的民族意识,与急切希望中国强盛的心愿与鲁迅如出一辙。 区别在于:“多余人”有心有力,却无心与上结交,无力替下担忧;“局外人”置身事外之人,也是置身世外之人。“零余人”则是有心无力之人。 扩展资料 外国文学史的基本概况: 外国文学史以欧美文学史为主。包括古代至19世纪文学。在跨学科平台整合外国文学史知识体系。跨学科教学资源包括电影改编的视听资源、西方音乐歌剧视听资源、西方美术视觉资源、西方历史文化视听资源、中国文化视听资源,以及制作语言表述的视觉图。 通过探讨外国文学作品与电影改编的互文性、与歌剧改编的互文性、与美术作品的互文性,以及艺术虚构与科学真实的互文性,拓展和深化外国文学史教学。 在讲授外国文学史的时候,勾勒出一个简略的西方文化史、西方电影改编史、西方绘画史、西方建筑史、西方音乐史、西方歌剧史的发展线索,改变外国文学史的资源和知识结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外国文学史

刘迎的回答: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局外人’它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 “零余人”他们的生活穷困潦倒,因此充满了失意和颓伤的情感。这些患有严重忧郁症的落魄知识分子,这些主人公的灰色人生也使小说的格调偏于低沉。 2、在小说中大胆直率地进行心理描写。 区别在于:‘多余人’有心有力,却无心与上结交,无力替下担忧;‘局外人’置身事外之人,也是置身世外之人。‘零余人’则是有心无力之人。

Fandy的回答:

你好! 呵呵,08级的吧,加油考试吧,大家与你同在。其实安军兄出的东西在课本上都能找到的,只是需要自己总结。 如有疑问,请追问。

行易堂的回答:

楼上的说的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