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敏:求家庭无线只能防盗报警系统论文
兩條魚的回答:
家庭智能化防火防盗报警系统设计论文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希望住宅不仅更便利、舒适而且更安全。家庭防火防盗问题就成为人们极为关心的问题。近年来,防火防盗报警装置已成为银行、商店、办公室、居民区、宾馆、库房、住宅等场所普遍应用的设备,为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国家财产和群众的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经济、技术的各种原因,目前防火防盗报警系统设计不尽合理的情况比较普遍,在信号检测、信号处理上面还存在一定问题,致使一些系统经常出现误报或者漏报。报警系统不动作、误动作率比较高。正是基于目前这种现状,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公用电话网,多传感器综合应用的新型家庭防火防盗智能报警系统的设计思想。该系统是以烟雾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远红外线传感器、微波传感器和CO传感器为检测元件,以89C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组成的一种自动防火防盗报警系统。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报警和预警,并借助电话等现代化通讯手段进行信息传递。系统有两种报警类型,即火灾报警和非法侵入报警(盗情)。系统采用多传感器电路检测火灾的发生和人体侵入,一旦出现火灾或是出现非法侵入,传感器检测电路发出信号,向单片机申请中断,单片机响应中断后,启动自动拨号电路,根据报警类型的不同拨打不同的电话号码,发送不同的报警信息。比如,到发生非法侵入的时候,系统自动拨打110,并在确认对方已摘机的情况下,启动语音报电路,报出非法入侵现场位置等信息。同时,还可以拨打用户事先预置的电话、手机等,直接向用户报警。这些报警信息的内容和电话号码可以由用户自己设置、存储,还可以随时修改。发生火灾的处理方式与此类同。本系统与电话机并联,只在报警期间占用电话线路,报警结束后与电话线路脱离,不影响电话的正常使用。
2、 系统硬件设计
防火防盗智能报警系统硬件主要由七大部分组成:传感器检测电路部分,主控单元单片机,DTMF拨号电路,语音报警电路,键盘接口电路及显示电路,忙音、回铃音检测电路以及区域控制中心的计算机接口电路。系统硬件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1]。
图1 报警系统框图
Fig.1 Block diagram of alarm system
该智能报警系统可以实现如下功能:防火、防盗报警;89C51单片机对双音多频(DTMF)编、译码器的控制,使住宅通过电话网实现与相关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对各种传感器的信号检测和控制。DTMF拨号电路与89C51单片机通过电话网络完成住宅与外部的联络。当探测器检测到意外情况后就发出报警电平信号到主机控制部分89C51单片机处,单片机通过接口电路对读取的电平进行处理,然后控制双音多频拨号芯片向电话线路拨出电话号码,与此同时控制语音芯片拨出事先录制好的语音信号到电话线路,实现语音报警,拨号完成后接听回铃声后,模拟挂机。从而完成向区域控制中心的单位保卫科、110/119报警台单位电话机或用户发出呼叫信号,告知对方住宅被盗或有火灾发生。
2.1 传感器检测电路
本电路负责各种异常信号的采集和转换,同时向主控部分发送信息。它主要由五种传感器组成。
(1)光电感烟探测器
整个电路主要分为红外脉冲发射部分和接收部分,一旦发生火灾,烟雾中的细微颗粒将对红外脉冲发生漫反射,并变换成相应的电信号,该信号由运放交流放大后经比较器送单片机处理并报警。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
图2 光电感烟探测器原理图
Fig 2 Principle of photoelectric smoke sensing
(2)温度探测器
温度探测器使用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20,它有三个引脚,是将温度传感器和信号调理电路集成在一块芯片中,节省了外围硬件,使用非常方便。
在本系统中,温度传感器和烟雾传感器一起实现火灾检测。如果温度和烟雾同时超标,表示发生火灾报警;如只是一项超标,表示参数异常,只是预警。预警与报警的区别主要在于发送的语音信箱不同,预警时通知用户温度(或烟雾)偏高,以提醒用户注意,而报警则是通知119或用户现场发生火灾。
温度和烟雾信号合成的火灾信号,与键盘中断信号共用89C51的INT0外部中输入端,如图3所示[2]。
图3 中断信号连接示意图
Fig.3 The diagram of interrupt signal
当现场温度或烟雾出现超过设定值,或是有键盘操作时,触发INT0中断,协调执行火灾及键盘中断服务程序,在中断服务程序中查询P2.0和P2.1,若P2.0=0,P2.1=0,说明发生火灾,则转入火灾处理程序,进行火灾报警;若P2.0=0,P2.1=1,表示温度异常,则转入温度处理程序,进行高温预警;若;P2.0=1,P2.1=0,表示烟雾异常,则转入烟雾处理程序,进行烟雾预警;若P2.0=1,P2.1=1,表示有键盘操作,则转入键盘处理程序,对用户输入的报警号码等数字信息进行显示何存储。
(3)CO气体探测器
CO气体探测器是采用MGS1100一氧化碳传感器作为CO敏感元件,对CO响应的选择性好,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等特点。在信号采集的同时加于温度补偿。该传感器主要作为火灾辅助检测,和上述的光电感烟探测器和温度探测器结合使用。
(4)远红外线防盗探测器
采用远红外线传感器作为防盗信号检测手段,具有价格便宜、抗干扰性能好、工作范围广等优点。该电路所产生的盗情信号接到89C51的INT1外部中断输入端。当检测范围内有人体活动时,检测电路输出一系列脉冲信号,引起INT1中断,系统执行盗情中断服务程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该传感器可安装于需要监控的任何地方,并可通过开关设定为监控和监控解除两种工作状态。
(5)微波防盗探测器
微波防盗探测器是由MOS场效应管C3355、电阻和电容组成的高频振荡电路,电路产生微波信号后经过人或物体反射和原信号产生频移,微小的频移信号经过放大处理后输出报警信号。报警范围实测约为7~8m,可有效地进行实时探测。微波防盗探测器原理图如图4所示[1]。
图4 微波防盗探测器原理图
Fig.4 Principle of microwave sensor
防盗探测器电路是由以上两种类型探测器组成,在单片机内部进行信号处理时,将探测到的红外和微波两种信号进行与运算,只有同时检测到两个传感器端口信号时,主机才会发出盗情报警信号,否则不予报警。
2.2 DTMF拨号电路
系统使用MK8870型DTMF拨号专用芯片,该芯片原本是行列式按键输入芯片,即4条行线及4条列线组成16个按键,实践证明,该芯片不但具有行列式键盘输入,而且与51系列单片机具有良好的接口性能。如图5所示,系统利用89C51完成对拨号芯片的控制,其中R8、C5为复位元件,完成上电复位,JT1使用6MHz晶体。这里用P1口的8根线完成对拨号芯片的控制。
图5 DTMF拨号电路
Fig.5 DTMF dialing circuit
电路中电话号码的拨出方式采用双音多频拨号方式。电话号码的拨出,是利用控制MK8870型DTMF拨号专用芯片的键盘行列输入端R1~R4和C1~C4来实现的,首先要使相应的行线和列线接通一段时间,然后再断开一段时间,这样芯片便将双音多频信号送到电话交换机网络,实现电话拨号。
2.3 语音报警电路
系统采用了语音芯片APR9600构成语音电路,该部分电路如图6所示,主要由语音电路,译码器和电子开关组成[2]。
图6 语音报警电路框图
Fig.6 The diagram of voice alarming circuit
语音电路APR9600采用模拟存储技术,噪音低,不怕断电,可以反复录放。语音信息可以分八段存放,分别用八个按键控制。按下哪个键就可以录、放哪一段而不影响其它段。本系统中的语音信息分为两大类,预警信息和报警信息。其中预警又分为温度偏高预警和烟雾过大预警,报警分为火警和盗警。使用时,用户可以通过简单地按键操作,随时录制和播放任意一段。当出现预警或报警时,单片机通过P2.2~P2.4控制电子开关实现按键操作,启动相应的录音段,放出相应的语音预、报警信息,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循环播放,播放次数由用户自行设置。
除以上电路外,系统还对忙音、回铃声检测电路和键盘接口电路和显示电路进行了硬件设计。忙音、回铃声检测电路主要是为了实现可靠报警而设计的。在电话号码拨出后,必须判断对方是否摘机,只有在
确认对方已经摘机的情况下,才能发语音信息。系统采用忙音和回铃声的检测来判断对方是否摘机。键盘接口电路和显示电路由4×4键盘、液晶显示器及控制电路组成。主要用来实现数字信息的显示、修改和存储。
3、 系统软件设计
该系统主要完成初始化、警情信号检测(火警/盗情)、电话信号语音检测(忙音/回铃声/接通)、系统设置、模拟摘机、DTMF信号收发等工作。系统软件主程序流程图如图7所示。
4、 结束语
本文所述的家用智能化防火防盗报警系统为家庭安防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该系统利用多传感器检测,通过公用电话网络自动实现对外求助,具有智能化、自动化特点。系统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日趋提高的安防要求,在系统今后的进一步改进中,可通过在探测器上加微处理器的方法,进行实时探测,系统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等特点,使系统更为可靠,更为实用[3]。
图7 主程序流程图
Fig.7 Flow diagram of main process
参考文献
1.王芳,马幼军等.智能化住宅防盗防火报警系统设计,传感器技术.2002(21):p25-27;
2.张金泉.一种新型民用防火防盗报警器的研制,燕山大学学报.2000(24):p71-73;
3.刘虎、章惠.基于电话网络的办公楼防火防盗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微型电脑应用,电声技术2004(2):p33-36;
4.吕俊芳.传感器接口与检测仪表电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4.178-193;
5.王芳,林蔚等.住宅防盗防火智能电话报警系统设计,河南师范大学学报[J].2004:p121-123;
兩條魚的回答:
家庭智能化防火防盗报警系统设计论文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希望住宅不仅更便利、舒适而且更安全。家庭防火防盗问题就成为人们极为关心的问题。近年来,防火防盗报警装置已成为银行、商店、办公室、居民区、宾馆、库房、住宅等场所普遍应用的设备,为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国家财产和群众的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经济、技术的各种原因,目前防火防盗报警系统设计不尽合理的情况比较普遍,在信号检测、信号处理上面还存在一定问题,致使一些系统经常出现误报或者漏报。报警系统不动作、误动作率比较高。正是基于目前这种现状,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公用电话网,多传感器综合应用的新型家庭防火防盗智能报警系统的设计思想。该系统是以烟雾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远红外线传感器、微波传感器和CO传感器为检测元件,以89C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组成的一种自动防火防盗报警系统。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报警和预警,并借助电话等现代化通讯手段进行信息传递。系统有两种报警类型,即火灾报警和非法侵入报警(盗情)。系统采用多传感器电路检测火灾的发生和人体侵入,一旦出现火灾或是出现非法侵入,传感器检测电路发出信号,向单片机申请中断,单片机响应中断后,启动自动拨号电路,根据报警类型的不同拨打不同的电话号码,发送不同的报警信息。比如,到发生非法侵入的时候,系统自动拨打110,并在确认对方已摘机的情况下,启动语音报电路,报出非法入侵现场位置等信息。同时,还可以拨打用户事先预置的电话、手机等,直接向用户报警。这些报警信息的内容和电话号码可以由用户自己设置、存储,还可以随时修改。发生火灾的处理方式与此类同。本系统与电话机并联,只在报警期间占用电话线路,报警结束后与电话线路脱离,不影响电话的正常使用。
2、 系统硬件设计
防火防盗智能报警系统硬件主要由七大部分组成:传感器检测电路部分,主控单元单片机,DTMF拨号电路,语音报警电路,键盘接口电路及显示电路,忙音、回铃音检测电路以及区域控制中心的计算机接口电路。系统硬件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1]。
图1 报警系统框图
Fig.1 Block diagram of alarm system
该智能报警系统可以实现如下功能:防火、防盗报警;89C51单片机对双音多频(DTMF)编、译码器的控制,使住宅通过电话网实现与相关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对各种传感器的信号检测和控制。DTMF拨号电路与89C51单片机通过电话网络完成住宅与外部的联络。当探测器检测到意外情况后就发出报警电平信号到主机控制部分89C51单片机处,单片机通过接口电路对读取的电平进行处理,然后控制双音多频拨号芯片向电话线路拨出电话号码,与此同时控制语音芯片拨出事先录制好的语音信号到电话线路,实现语音报警,拨号完成后接听回铃声后,模拟挂机。从而完成向区域控制中心的单位保卫科、110/119报警台单位电话机或用户发出呼叫信号,告知对方住宅被盗或有火灾发生。
2.1 传感器检测电路
本电路负责各种异常信号的采集和转换,同时向主控部分发送信息。它主要由五种传感器组成。
(1)光电感烟探测器
整个电路主要分为红外脉冲发射部分和接收部分,一旦发生火灾,烟雾中的细微颗粒将对红外脉冲发生漫反射,并变换成相应的电信号,该信号由运放交流放大后经比较器送单片机处理并报警。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
图2 光电感烟探测器原理图
Fig 2 Principle of photoelectric smoke sensing
(2)温度探测器
温度探测器使用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20,它有三个引脚,是将温度传感器和信号调理电路集成在一块芯片中,节省了外围硬件,使用非常方便。
在本系统中,温度传感器和烟雾传感器一起实现火灾检测。如果温度和烟雾同时超标,表示发生火灾报警;如只是一项超标,表示参数异常,只是预警。预警与报警的区别主要在于发送的语音信箱不同,预警时通知用户温度(或烟雾)偏高,以提醒用户注意,而报警则是通知119或用户现场发生火灾。
温度和烟雾信号合成的火灾信号,与键盘中断信号共用89C51的INT0外部中输入端,如图3所示[2]。
图3 中断信号连接示意图
Fig.3 The diagram of interrupt signal
当现场温度或烟雾出现超过设定值,或是有键盘操作时,触发INT0中断,协调执行火灾及键盘中断服务程序,在中断服务程序中查询P2.0和P2.1,若P2.0=0,P2.1=0,说明发生火灾,则转入火灾处理程序,进行火灾报警;若P2.0=0,P2.1=1,表示温度异常,则转入温度处理程序,进行高温预警;若;P2.0=1,P2.1=0,表示烟雾异常,则转入烟雾处理程序,进行烟雾预警;若P2.0=1,P2.1=1,表示有键盘操作,则转入键盘处理程序,对用户输入的报警号码等数字信息进行显示何存储。
(3)CO气体探测器
CO气体探测器是采用MGS1100一氧化碳传感器作为CO敏感元件,对CO响应的选择性好,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等特点。在信号采集的同时加于温度补偿。该传感器主要作为火灾辅助检测,和上述的光电感烟探测器和温度探测器结合使用。
(4)远红外线防盗探测器
采用远红外线传感器作为防盗信号检测手段,具有价格便宜、抗干扰性能好、工作范围广等优点。该电路所产生的盗情信号接到89C51的INT1外部中断输入端。当检测范围内有人体活动时,检测电路输出一系列脉冲信号,引起INT1中断,系统执行盗情中断服务程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该传感器可安装于需要监控的任何地方,并可通过开关设定为监控和监控解除两种工作状态。
(5)微波防盗探测器
微波防盗探测器是由MOS场效应管C3355、电阻和电容组成的高频振荡电路,电路产生微波信号后经过人或物体反射和原信号产生频移,微小的频移信号经过放大处理后输出报警信号。报警范围实测约为7~8m,可有效地进行实时探测。微波防盗探测器原理图如图4所示[1]。
图4 微波防盗探测器原理图
Fig.4 Principle of microwave sensor
防盗探测器电路是由以上两种类型探测器组成,在单片机内部进行信号处理时,将探测到的红外和微波两种信号进行与运算,只有同时检测到两个传感器端口信号时,主机才会发出盗情报警信号,否则不予报警。
2.2 DTMF拨号电路
系统使用MK8870型DTMF拨号专用芯片,该芯片原本是行列式按键输入芯片,即4条行线及4条列线组成16个按键,实践证明,该芯片不但具有行列式键盘输入,而且与51系列单片机具有良好的接口性能。如图5所示,系统利用89C51完成对拨号芯片的控制,其中R8、C5为复位元件,完成上电复位,JT1使用6MHz晶体。这里用P1口的8根线完成对拨号芯片的控制。
图5 DTMF拨号电路
Fig.5 DTMF dialing circuit
电路中电话号码的拨出方式采用双音多频拨号方式。电话号码的拨出,是利用控制MK8870型DTMF拨号专用芯片的键盘行列输入端R1~R4和C1~C4来实现的,首先要使相应的行线和列线接通一段时间,然后再断开一段时间,这样芯片便将双音多频信号送到电话交换机网络,实现电话拨号。
2.3 语音报警电路
系统采用了语音芯片APR9600构成语音电路,该部分电路如图6所示,主要由语音电路,译码器和电子开关组成[2]。
图6 语音报警电路框图
Fig.6 The diagram of voice alarming circuit
语音电路APR9600采用模拟存储技术,噪音低,不怕断电,可以反复录放。语音信息可以分八段存放,分别用八个按键控制。按下哪个键就可以录、放哪一段而不影响其它段。本系统中的语音信息分为两大类,预警信息和报警信息。其中预警又分为温度偏高预警和烟雾过大预警,报警分为火警和盗警。使用时,用户可以通过简单地按键操作,随时录制和播放任意一段。当出现预警或报警时,单片机通过P2.2~P2.4控制电子开关实现按键操作,启动相应的录音段,放出相应的语音预、报警信息,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循环播放,播放次数由用户自行设置。
除以上电路外,系统还对忙音、回铃声检测电路和键盘接口电路和显示电路进行了硬件设计。忙音、回铃声检测电路主要是为了实现可靠报警而设计的。在电话号码拨出后,必须判断对方是否摘机,只有在
确认对方已经摘机的情况下,才能发语音信息。系统采用忙音和回铃声的检测来判断对方是否摘机。键盘接口电路和显示电路由4×4键盘、液晶显示器及控制电路组成。主要用来实现数字信息的显示、修改和存储。
3、 系统软件设计
该系统主要完成初始化、警情信号检测(火警/盗情)、电话信号语音检测(忙音/回铃声/接通)、系统设置、模拟摘机、DTMF信号收发等工作。系统软件主程序流程图如图7所示。
4、 结束语
本文所述的家用智能化防火防盗报警系统为家庭安防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该系统利用多传感器检测,通过公用电话网络自动实现对外求助,具有智能化、自动化特点。系统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日趋提高的安防要求,在系统今后的进一步改进中,可通过在探测器上加微处理器的方法,进行实时探测,系统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等特点,使系统更为可靠,更为实用[3]。
图7 主程序流程图
Fig.7 Flow diagram of main process
参考文献
1.王芳,马幼军等.智能化住宅防盗防火报警系统设计,传感器技术.2002(21):p25-27;
2.张金泉.一种新型民用防火防盗报警器的研制,燕山大学学报.2000(24):p71-73;
3.刘虎、章惠.基于电话网络的办公楼防火防盗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微型电脑应用,电声技术2004(2):p33-36;
4.吕俊芳.传感器接口与检测仪表电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4.178-193;
5.王芳,林蔚等.住宅防盗防火智能电话报警系统设计,河南师范大学学报[J].2004:p121-123;
蓝天翱翔的回答:
摘要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远程控制技术已经有着越来越广阔的理论和实践方 面的研究价值。远程控制综合了移动通信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单 片机等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远程控制机器人系统、汽车防盗系统、远程控制工业机器 等领域,它有别于一般控制系统的优点就在于该技术可以实现实时双向通信并不受地域 范围的限制。本课题设计的防盗报警系统正是远程控制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应用。 针对防盗报警系统的实现,论文的主要工作: 首先,详细介绍了远程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报警系统的发展历程及SMS技术的 工作原理。分析了系统要实现的基本功能,提出了总体设计方案。 其次,根据报警系统的功能要求,对系统的软硬件进行了设计。防盗报警系统的硬 件由单片机控制器和移动通信模块两部分组成,其中,单片机控制器和移动通信模块之 间通过AT指令进行数据传输,移动通信模块利用GSM网络实现了与手机用户的远程 通信。软件设计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移动通信模块部分的程序设计,二是单片机内部数 据存储器的规划及系统数据读写程序设计。通过软件设计完成了系统初始化、识别和保 存手机用户号码、报警短信息的选择和设计、系统处理不符合预制短信息的方法、以及 如何把用户手机号码整合到通信模块要发送的短信息中等功能。 最后,对系统的软硬件进行了调试。结果表明,该系统满足要求,运行正常,实现 了手机用户与该系统的实时双向远程通信。 关键词:单片机;防盗报警系统;无线GSM通信模块;AT指令;短信息 研究类型:应用研究d against Theft and Alarm System Based on GSM Specialty:Control Theory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Name:Zhao Chong(signature) Instructor:Chai Yu(signature) ABSTRACT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y,distance control technology has more and more research value in theory and practice.It integrates mobile communication,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automation control,micro-control technology and so on,widely used in many fields,for example,distance control technology of robot,guard against theft of automobile and distance control technology of industry machine,it’s disadvantage is that it can realizes bidirectional real-time communication and it doesn’t be limited by the region.Guard against theft and alarm system in this paper is an application of distance control technology. Guard against theft and alarm system is researched on in this paper.The main tasks are as the follows. Firstly,the present development of distance control technology and alarm device,the principle of SMS technology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Basic function of system is analyzed and the general design scheme is advanced. Secondly,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of the system is designed based on basic function of alarm device.The hardware consists of single chip microcontroller and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module,data transmission between the single chip microcontroller and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module is realized by AT instruction,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module achieves the distanc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ystem and cell phone users using GSM network.The software of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the first part is program design of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module,the second part is RAM layout and program design of data read-write.The software realizes functions,such as initialization of system, recognition and save the number of cell phone users,the choice and design of alarm SMS,the method of deal with the“long”messages,and how to put the telephone number of the userout. Finally,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can work normally and realize bidirectional real-time communication between system and cell phone users. Key words:Single chip microcontroller Guard against theft and alarm system Wireless GSM telecommunication module AT instruction Short message service Thesis:Application Research目录 摘要 ABSTRACT 1绪论........................................................................................................................................1 1.1研究的意义及国内外现状.............................................................................................1 1.1.1远程遥控通信的发展概况.......................................................................................1 1.1.2远程通信实现方法的优点.......................................................................................1 1.1.3报警系统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现状.......................................................................2 1.2 SMS简介以及该技术的发展.........................................................................................3 1.2.1 SMS业务的分类.......................................................................................................4 1.2.2 SMS的工作原理、特点及优点...............................................................................4 1.3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7 1.3.1系统总体思想............................................................................................................7 1.3.2本文的主要工作........................................................................................................7 2系统硬件设计.........................................................................................................................9 2.1总体方案设计.................................................................................................................9 2.1.1系统的功能要求........................................................................................................9 2.1.2总体方案的设计........................................................................................................9 2.2系统硬件构建...............................................................................................................10 2.2.2系统主控模块.........................................................................................................23 2.2.3手机用户信息存储器模块.....................................................................................24 2.2.4电平转换模块.........................................................................................................25.............................................................................26 3系统的软件程序设计..........................................................................................................27 3.1移动通信模块部分的程序设计...................................................................................27 3.1.1串行通信部分的设置.............................................................................................27 3.1.2串行通信的实现.....................................................................................................30 3.2控制系统的短信息设计...............................................................................................31 3.2.1短信息的预制.........................................................................................................31 3.2.2手机用户的确认.....................................................................................................32 3.2.3短信息的存储.........................................................................................................33 3.2.4短信息的接收.........................................................................................................33 3.2.5控制类短信息的判断.............................................................................................35 3.2.6发送短信息中的数据整合......................................................................................36 3.3主控模块中RAM的规划及数据读写程序设计........................................................37 3.4数据读写子程序设计....................................................................................................38 3.5系统设计流程图...........................................................................................................41 3.6本章小结........................................................................................................................43 4系统性能测试......................................................................................................................44 4.1系统测试.......................................................................................................................44 4.1.1系统启动..................................................................................................................44 4.1.2系统的工作方式......................................................................................................44 4.2报警系统状态解析.......................................................................................................46 4.3本章小结.......................................................................................................................46.............................................................................47 5.1论文结论.......................................................................................................................47 5.2存在的问题及展望.......................................................................................................47 致谢......................................................................................................................................49 参考文献..................................................................................................................................50 附录........................................................................................................................................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