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评论
推扬网

任雨萌:求《楚辞》全文及译文

admin
2020/08/11 19:29:28

李笑颜的回答:

《楚辞?九歌》的译文,先后见于《诗经与楚辞精品》(余冠英、韦凤娟主编,1995)和图文本《楚辞》(赵机编译,2001)两书。近阅其中《东皇太一》和《国殇》二篇,译文质量令人思考。《楚辞?九歌》是楚辞中的代表作,由于语言和习俗的限制,今文翻译也许达不到原文所具有的完美的境界,但至少也应有诗的韵味,而不该是词语的堆砌或流于通俗的说明。本文试就这两篇加以翻译,力求能从今译文中品味出楚辞的高雅韵味。并附录两书的译文于后,供对比参考。   屈原原文(一):《东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瑶席兮玉(王+真),盍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望湖译文]   选定吉日啊,行祀良辰!恭敬祭祀啊,愉我上皇。   身佩长剑啊,抚彼玉珥;盛装玉饰啊,脆鸣叮当。   坛铺瑶席啊,玉镇平展;更要奉上啊,名花溢香。   蕙煮祭肉啊,兰花为衬;桂酒奠祭啊,佐以椒浆。   扬起鼓槌啊,敲响祭鼓;节拍徐缓啊,歌唱勿慌。   竽瑟齐列啊,作乐铿锵。   翩跹巫女啊,服饰艳丽;芳香飘溢啊,馥郁满堂。   五音纷呈啊,悦耳交响;上皇欢欣啊,愉快安康。   [说明] 原诗的构成除两句五言外,都是六言。五言第三字和六言第四字例用“兮”字。最特出的是,基本上隔句用韵,且押阳韵一韵到底,这在《九歌》十一篇中是独一无二的。面对这样一篇韵律严整的诗歌,译文也采取相应的严整结构。即以九字两句译原文的六字或五字一句,第一句结尾以“啊”代“兮”,第四句末都押阳韵。问题是原文“陈竽瑟兮浩倡”的“倡”字,《辞海》释为“作乐”,不是唱歌;可读“chàng”,又可读“cháng”,考虑全篇用韵,以后者为是。其他如 “玉珥”、“瑶席”、“椒浆”等特殊用语均在注释中有说明,在译文中可不译出。   屈原原文(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陈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望湖译文]   手持吴戈啊,身披利甲,车轮交错啊,短兵厮杀。   旌旗蔽日啊,敌兵如云,将士争先啊,乱射交叉。   军阵被侵啊,队列遭踏,左骖惨死啊,右骖被扎。   车轮深陷啊,绊住战马,挥动鼓槌啊,战鼓猛挝!   苍天怨恨啊,神灵震怒,伤亡殆尽啊,尸横荒沙。   出征人儿啊,一去不返,野原茫茫啊,路途遥遐。   身佩长剑啊,秦弓在手,身首分离啊,壮心无瑕。   勇盈于衷啊,武彰于外,终显刚强啊,不可凌加。   身虽已逝啊,英灵永在,神魂刚毅啊,鬼雄堪嘉。   [说明] 原诗的构成都是七言,每句的第四字用“兮”。与前一篇不同的是用韵不规则。看似属于转韵诗,但无明确规律。对此,译文仍然采用严整的结构。即以九字两句译原文的七字一句,第一、三句结尾以“啊”代“兮”,第四句末都押发花韵。   [附录译文]《东皇太一》   1,《诗经与楚辞精品》   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好时光,恭恭敬敬地娱悦祭祀东皇。太一神手按宝剑饰玉珥,满身佩玉叮铛响。铺上瑶席上压玉(王+真),再把玉做的鲜花献上。惠草包着的祭肉垫上兰草,放好桂花酒和花椒酒再献上皇。扬起槌啊敲起鼓,节拍徐徐缓声唱,竽瑟齐奏啊再歌声高扬。巫女身穿丽服翩跹舞,芬芳飘溢香气满堂。五音纷繁会合交响,神灵娱悦快乐安康。   2,图文本《楚辞》译文   吉祥日子好时光,恭恭敬敬祭上皇。玉镶宝剑手按抚,全身佩玉响丁当。玉(王+真)压在瑶席上,鲜花供在神座旁。献上祭肉兰蕙垫,置上桂酒椒子汤。高举鼓槌猛击鼓,轻歌曼舞节拍疏,竽瑟齐奏歌声扬。华服巫女翩跹舞,芳香馥郁满堂殿。各种音调成交响,东皇太一喜洋洋。   [附录译文]《国殇》   1,《诗经与楚辞精品》   (独):我手持吴戈矢身披犀牛皮的铠甲,战车交错短兵相接。旌旗蔽日色,敌众如云涌,箭矢相交坠落,士卒争踊跃。敌人侵犯我军阵地冲踏我军的行列,我们的战车左骖死亡右骖受伤创。车轮被土埋,马儿被绊住,将军仍手持鼓槌擂起进军鼓。天怨神怒啊,战士们壮烈牺牲弃身原野。   (合):你们出征就未想过回返,荒原辽阔征程遥远。你们身佩长剑手持强弓,身首分离也无所惧怕,你们真勇敢又威武,始终刚强而不可侵犯。英雄已死却英灵不泯,你们的英魂是鬼中的英雄。   2,图文本《楚辞》译文   手持吴戈身披犀牛甲,车轮交错短兵相接厮杀。旌旗蔽日阵前敌人多如云,将士们勇争先那怕乱箭交坠下。强敌冲我阵队列遭践踏,左骖倒地死右服被刀扎。车轮深陷四匹战马被栓住,挥动鼓槌猛敲响鼓勇拼杀。苍天哀怨神灵怒气迸发,将士阵亡尸横荒野山下。勇士出征一去不复返,荒原茫茫道路多遥远。佩带长剑秦弓拿在手,身首分离雄心永不变。真正勇敢顽强又英武,始到终显刚强不可侵犯。身虽死精神在英灵显赫,虽为鬼亦英雄美名永传。

李伊娜的回答:

《楚辞?九歌》的译文,先后见于《诗经与楚辞精品》(余冠英、韦凤娟主编,1995)和图文本《楚辞》(赵机编译,2001)两书。近阅其中《东皇太一》和《国殇》二篇,译文质量令人思考。《楚辞?九歌》是楚辞中的代表作,由于语言和习俗的限制,今文翻译也许达不到原文所具有的完美的境界,但至少也应有诗的韵味,而不该是词语的堆砌或流于通俗的说明。本文试就这两篇加以翻译,力求能从今译文中品味出楚辞的高雅韵味。并附录两书的译文于后,供对比参考。   屈原原文(一):《东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瑶席兮玉(王+真),盍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望湖译文]   选定吉日啊,行祀良辰!恭敬祭祀啊,愉我上皇。   身佩长剑啊,抚彼玉珥;盛装玉饰啊,脆鸣叮当。   坛铺瑶席啊,玉镇平展;更要奉上啊,名花溢香。   蕙煮祭肉啊,兰花为衬;桂酒奠祭啊,佐以椒浆。   扬起鼓槌啊,敲响祭鼓;节拍徐缓啊,歌唱勿慌。   竽瑟齐列啊,作乐铿锵。   翩跹巫女啊,服饰艳丽;芳香飘溢啊,馥郁满堂。   五音纷呈啊,悦耳交响;上皇欢欣啊,愉快安康。   [说明] 原诗的构成除两句五言外,都是六言。五言第三字和六言第四字例用“兮”字。最特出的是,基本上隔句用韵,且押阳韵一韵到底,这在《九歌》十一篇中是独一无二的。面对这样一篇韵律严整的诗歌,译文也采取相应的严整结构。即以九字两句译原文的六字或五字一句,第一句结尾以“啊”代“兮”,第四句末都押阳韵。问题是原文“陈竽瑟兮浩倡”的“倡”字,《辞海》释为“作乐”,不是唱歌;可读“chàng”,又可读“cháng”,考虑全篇用韵,以后者为是。其他如 “玉珥”、“瑶席”、“椒浆”等特殊用语均在注释中有说明,在译文中可不译出。   屈原原文(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陈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望湖译文]   手持吴戈啊,身披利甲,车轮交错啊,短兵厮杀。   旌旗蔽日啊,敌兵如云,将士争先啊,乱射交叉。   军阵被侵啊,队列遭踏,左骖惨死啊,右骖被扎。   车轮深陷啊,绊住战马,挥动鼓槌啊,战鼓猛挝!   苍天怨恨啊,神灵震怒,伤亡殆尽啊,尸横荒沙。   出征人儿啊,一去不返,野原茫茫啊,路途遥遐。   身佩长剑啊,秦弓在手,身首分离啊,壮心无瑕。   勇盈于衷啊,武彰于外,终显刚强啊,不可凌加。   身虽已逝啊,英灵永在,神魂刚毅啊,鬼雄堪嘉。   [说明] 原诗的构成都是七言,每句的第四字用“兮”。与前一篇不同的是用韵不规则。看似属于转韵诗,但无明确规律。对此,译文仍然采用严整的结构。即以九字两句译原文的七字一句,第一、三句结尾以“啊”代“兮”,第四句末都押发花韵。   [附录译文]《东皇太一》   1,《诗经与楚辞精品》   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好时光,恭恭敬敬地娱悦祭祀东皇。太一神手按宝剑饰玉珥,满身佩玉叮铛响。铺上瑶席上压玉(王+真),再把玉做的鲜花献上。惠草包着的祭肉垫上兰草,放好桂花酒和花椒酒再献上皇。扬起槌啊敲起鼓,节拍徐徐缓声唱,竽瑟齐奏啊再歌声高扬。巫女身穿丽服翩跹舞,芬芳飘溢香气满堂。五音纷繁会合交响,神灵娱悦快乐安康。   2,图文本《楚辞》译文   吉祥日子好时光,恭恭敬敬祭上皇。玉镶宝剑手按抚,全身佩玉响丁当。玉(王+真)压在瑶席上,鲜花供在神座旁。献上祭肉兰蕙垫,置上桂酒椒子汤。高举鼓槌猛击鼓,轻歌曼舞节拍疏,竽瑟齐奏歌声扬。华服巫女翩跹舞,芳香馥郁满堂殿。各种音调成交响,东皇太一喜洋洋。   [附录译文]《国殇》   1,《诗经与楚辞精品》   (独):我手持吴戈矢身披犀牛皮的铠甲,战车交错短兵相接。旌旗蔽日色,敌众如云涌,箭矢相交坠落,士卒争踊跃。敌人侵犯我军阵地冲踏我军的行列,我们的战车左骖死亡右骖受伤创。车轮被土埋,马儿被绊住,将军仍手持鼓槌擂起进军鼓。天怨神怒啊,战士们壮烈牺牲弃身原野。   (合):你们出征就未想过回返,荒原辽阔征程遥远。你们身佩长剑手持强弓,身首分离也无所惧怕,你们真勇敢又威武,始终刚强而不可侵犯。英雄已死却英灵不泯,你们的英魂是鬼中的英雄。   2,图文本《楚辞》译文   手持吴戈身披犀牛甲,车轮交错短兵相接厮杀。旌旗蔽日阵前敌人多如云,将士们勇争先那怕乱箭交坠下。强敌冲我阵队列遭践踏,左骖倒地死右服被刀扎。车轮深陷四匹战马被栓住,挥动鼓槌猛敲响鼓勇拼杀。苍天哀怨神灵怒气迸发,将士阵亡尸横荒野山下。勇士出征一去不复返,荒原茫茫道路多遥远。佩带长剑秦弓拿在手,身首分离雄心永不变。真正勇敢顽强又英武,始到终显刚强不可侵犯。身虽死精神在英灵显赫,虽为鬼亦英雄美名永传。

转过身゛隐隐的苦笑的回答:

以前孔子睿圣明哲,天生卓尔不群,高于侪辈,确定经典学术,删定《诗经》、《尚书》,使《礼》《乐》雅正,制作《春秋》,使后世治国者有所依循。孔子门人三千,个个通晓老师论述六经的微言大义。孔子死后,大义离乱而微言断绝不传。 其后周王室衰微,战国群雄纷争,礼仪道德坍塌崩溃,谲诡奸诈丛生于人心,于是杨朱、墨翟、邹衍、孟轲、荀卿、韩非之流,各自以其所学著书立说,有的传述古人,有的借以显达于当世。屈原恪守忠义而造人污蔑陷害,心中无限忧郁悲愤,故遵循《诗经》传统而作《离骚》,对君,有讽谏规劝之用,于己,则聊以自慰,抒发郁结之情。当时,君主昏庸,朝政紊乱,而忠贞之言不被采纳,愤懑之情充斥胸间,时或喷薄而出,于是又作《九歌》及其以下25篇。楚国人民为屈原的高风亮节、瑰丽文采所折服,因而将其作品辗转传播。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武帝廓清天下杂说以求正道,使淮南王刘安作《离骚经章句》,大义正道又得以发扬光大。后世的俊彦豪杰,莫不高山仰止,皆望屈子项背各作词章抒写一时情怀,而辞藻体制皆依《离骚》之制。刘向整理校雠经书时,将其分为十六卷。孝章帝即位,着力挖掘弘扬六艺大道。此时班固、贾逵又各以自己所知修改增删以前存疑之处,各自作了《离骚经章句》。而此之外的十五卷则置之不理。还将“壮”误作“状”,像这样违背原义,叙述有失简要精炼处显而易见。现在我又以自己的学识,在已有文献中扒剔钩沉,与笺注解释相结合,作《楚辞章句》十六卷。虽然不敢说能穷尽其深微奥妙之处,但其主旨大略可显现无疑了。 况且,为人臣的准则是以忠心正直为最高,以坚守气节为优秀。故有以逆耳忠言护持其国家,抛弃生命以成全仁义。基于此,伍子胥逃亡江湖而不遗憾,比干遭剖心而不后悔,然后为忠信榜样,得以名扬天下、荣显后世。如果身怀经世之才而不贡于国家,佯狂而无所作为,国动荡时不能扶持,危难时不能安定,一味优柔,顺而从君上,观望而避祸,即使能得百年之寿,有志之士也必以为耻辱,山野村夫必以为下贱。 看我们的屈原,满怀忠贞,品性高洁,正直如箭矢,如磨刀之石,发言美若丹青,在其位之时,竭忠尽智,被黜之后,奔走呼号连性命也不顾。这行为,是旷世未有之高行,这人,是豪杰中的豪杰。而班固说这是炫耀才能,捧扬自己,纠缠于小人泥潭之中。还认为屈原以椒、兰之物讥刺怨恨怀王,自己欲求高位,而怨尽他人,不被容纳,就愤而沉江自溺,这都是污损高尚,尘蒙清洁之举。以前伯夷、叔齐有国而不居,安分守礼,周灭商后他而不食周粟,直至饿死,这难道能说是欲求高位,而怨尽他人吗?况且诗经上怨刺君上的话是这么说的:“哎呀,你这家伙不知道好歹,就需要耳提面命”。讽谏之语,在这儿最为恳切激进。但孔子删定《诗经.》,还是将其作为《大雅》。两相对照,屈原的言语,算得上是温和有度了,这不正是君王昏聩,耳提面命使其警醒吗?而班固之流以为是炫耀才能,捧扬自己,怨尽他人,实在是有失公允。 那《离骚》行文之时,依托五经以阐发大义。“帝高阳之苗裔”其立意相当于“厥初生民,时惟姜嫄”。“纫秋兰以为佩”相当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昔揽洲之宿莽”,相当于《易》中的“潜龙勿用”。“驷玉虬而乘鷖”,则相当于《易》中的“时乘六龙以御天”。“就重华而陈词”,则相当于《尚书·皋陶谟》一篇中皋陶在舜帝前陈述其谋。登昆仑而涉流沙,就相当于《禹贡》书中描写的九州水土之分布。所以说,才智超群之人其语言博洽,才华横溢之人其见识高远。屈原的文辞完全称得上博洽高远。屈原自沉之后,见闻广博、学问通达之名儒写作词赋之时,莫不效法其形式,遵照其结构框架,吸取其精微奥妙之处,腾挪其华辞丽藻。正所谓,屈原之文有金玉之质,百代罕有匹敌,名垂千古,永世不灭!

毕胜的回答:

http://wenku.baidu.com/view/f507b5daa58da0116c17492d.html 《楚辞》全文 是百度文库上的可以下载 免费的 不好意思,没有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