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芳芳:我的文化足迹作文
杜云信的回答:
如果把历史文化比喻为鱼,那么人文地理就是水;如果把历史文化比喻为树,那么人文地理就是土地。天一阁、上海滩、吴越之地……当穿越历史时空,瞪大眼睛寻找着这些坐落在我们周边熟悉又陌生的文化印迹时,我猛然发现,原来人与自然和文化是这样亲密无间地融合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和性格中。 ——写在前面。
<<<。上海滩
城市是美丽的,城市是多彩的。每座城市总会拥有独属于她的气质,无论是北京的“大气醇和”,还是武汉的“好爽硬朗”、厦门的“美丽温馨”,都是一种别致的生活方式。那么上海呢?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人们总不免将它与政治中心北京相提并论,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座城市的特点——北京是“城”,上海是“滩”。
北京城自打建成起,就是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的。大城套小城,外城套自城,内城里还套个紫禁城。北京人对这一圈圈的城墙也是情有独钟,就连几十年前拆了的外城墙至今仍令不少北京人念念不忘。城,说到底就是圈子。拿北京著名的四合院来说,几户人家被院墙一圈,成了个小圈子。于是,东家长西家短就在这一个小圈子里流传。或许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建筑模式也造就了北京人的处事个性——“爽”。 上海则不同。上海是“滩”,是在海滩淤泥地上建起来的,很开阔。相较于北京,上海从一开始就是个开放的体系,没有圈子的束缚,海纳百川。其实,上海曾经也有过一圈城墙,不过很快就拆了,护城河也就填成了今天的人民路,也没听说有哪个上海人对这堵城墙有什么怀旧情绪。“滩”是如此的开阔,任何文明都可以在这里停泊,然后在上海这个大熔炉中锤炼,融入上海滩的文化。
如同北京一样,上海也有她独有的建筑——石库门。一户户单独隔开的人家,组成了一栋,再编号成片。没有远近亲疏,每户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没有人会在意隔壁的人家是做什么的。个人都自扫门前雪,何必担心他人的瓦上霜。这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处事态度,往往会被其他城市的人所不解。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何尝不是一种尊重。上海的一切都是开放的,接纳人才没有任何门槛。在这样公平竞争的坏境中,上海人越来越“精”,能力、智慧在这里都能明码标价,不会多算你一份,亦不会亏你一毫。行色匆匆的上海人必须时时计算,抓紧一分一秒,才能在这里生存,甚至过得很好。
竞争必是残酷的,当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应付对社会的需求,合作便应运而生了。只有理性的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上海是懂得这个道理的,只因为,上海是“滩”。而这一切的一切,创造出了上海的气质——雅致。
不得不说,上海的雅致有一部分原因正是源于上海人的精明,他们热爱生活,粗中求细,满打满算地过日子,却总能过出一番其他城市所没有的情调。而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上海滩的开阔,引入了世界各地的文化,那些优雅的生活方式为精明的上海人所学习,成就了上海滩绅士的风度——只要是有所长的,上海必将接纳。
讲到上海,人们便会想起外滩各异的建筑,这是她的标志,因为上海是“滩”。 提到发展,人们便会想起上海,这是她的开阔所因引领的成功,因为上海是“滩”。 谈到中国,人们便会想起上海,这是她以风度与雅致递出的名片,因为上海是“滩”。 「上海滩依旧在发展,上海滩依旧会容纳世界,上海滩的开阔会引入更多的机会。相信人们在想起纽约、柏林、伦敦的时候,也会想起这颗东方闪耀的明珠怀有的胸襟,因为她是上海滩。」
<<<。吴越人
我对吴越人很感兴趣。在我看来,吴越人有以下的特点:包容、务实、睿智、创新。前两点印证了吴越之地重商的传统,而后两点则凸现了一个事实:江南出才子。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明清之际,吴越之地即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的地方;民国时期,上海、宁波等城市已是繁忙的通商口岸;改革开放以后,祖国经济腾飞,长江三角洲、苏常锡经济圈都概念成为人们经常讨论的话题,而温州、义乌等城市则以商品经济闻名于世。 从经济学角度看,经商的实质即交换物品,但同时也交换了思想。吴越之地重商的传统使吴越人的思想开放、灵活,易于接受新生事物。此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同时,经商免不了利益的追求,务实也就成了吴越人的特点之一。由于务实,吴越人不死要面子,更重视实际的所得。但是,这也难免使其性格偶尔染上小家子气,缺乏那种北方文化的豪情。 另一方面,经商并非榆木脑袋所能成就。明清两朝三十九名状元中,江浙人就有于敏中、使人不得不钦佩江南人的才气。江南如此之多的文人才子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就为江南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这以后,江南人的文化日益多元化,百家齐鸣也更促进了文学事业的发展。徐志摩的浪漫、鲁迅的犀利、钱钟书的淡泊都为吴越文化更增添了几抹亮色。 另外,江南人因能接受新思想,故也更能创新;因对利益的追求,故欲不断超越自我;因思辨能力的高强,故亦有创新的资本。所以,吴越文化不固步自封,而积极进取。 「“东南财赋地,江浙文人数。”江南的水土养育了杰出的吴越人。我们应该继承优秀传统,把吴越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天一阁 抛开浮躁的心绪,轻整行装,我在泛黄的书页间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脚步走走看看。不经意间步入了富庶的吴越之地。 风景秀丽的江南有座天一阁,它不仅仅是一座藏书楼,从更深的层面上来讲,它已然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古有藏书者无数,但没过几代,那辛苦积攒的事业早已支离破碎,被贱卖、遭火烧、散落民居的更是不计其数。范钦的出现让偌大的中国留下了一座真正的藏书楼,让我们民族残断的文化有了个小小的栖身之所。怀着崇敬的心情,我悄然走近,生怕惊动了那些上了岁数的古籍。抬头仰望,我想起了很多:我仿佛看到钱姑娘当年一次次虔诚地仰望,期待有一天能进入天一阁翻览阅读,却在无情的家规面前郁郁而终;我仿佛感受到黄守羲先生得知他被允许登阁看书的消息时的激动与高兴;我仿佛看到范氏子子孙孙十三代人那一句句坚定的话语:无论如何一定要保持天一阁,即是那是一项艰苦卓绝、无利可图的苦差事!无言的惋惜与感动在我的心头交织着,久久不能平息。 突然很感怀范钦。是的,他不过是一个退隐的兵部侍郎,他不仅仅爱好收藏书籍,他或许甚至并不能算一个真正的文人,但他定下了严酷的家规要求子孙后代务必保管好所有的图书,一本不能少。他用自身的言行树立了高尚不可摧毁的文化品格,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天一阁的历史足以书写成中国文化史中一部不朽的长篇。
突然间,我仿佛听到龙华寺不绝于耳的历史钟声,不愿意停下思索的脚步,只想赶紧抓住我们悄然逝去的绚烂文。
「现存的文化瑰宝我们必须全力加以保护;未知的文明还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创造。」
杜云信的回答:
如果把历史文化比喻为鱼,那么人文地理就是水;如果把历史文化比喻为树,那么人文地理就是土地。天一阁、上海滩、吴越之地……当穿越历史时空,瞪大眼睛寻找着这些坐落在我们周边熟悉又陌生的文化印迹时,我猛然发现,原来人与自然和文化是这样亲密无间地融合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和性格中。 ——写在前面。
<<<。上海滩
城市是美丽的,城市是多彩的。每座城市总会拥有独属于她的气质,无论是北京的“大气醇和”,还是武汉的“好爽硬朗”、厦门的“美丽温馨”,都是一种别致的生活方式。那么上海呢?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人们总不免将它与政治中心北京相提并论,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座城市的特点——北京是“城”,上海是“滩”。
北京城自打建成起,就是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的。大城套小城,外城套自城,内城里还套个紫禁城。北京人对这一圈圈的城墙也是情有独钟,就连几十年前拆了的外城墙至今仍令不少北京人念念不忘。城,说到底就是圈子。拿北京著名的四合院来说,几户人家被院墙一圈,成了个小圈子。于是,东家长西家短就在这一个小圈子里流传。或许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建筑模式也造就了北京人的处事个性——“爽”。 上海则不同。上海是“滩”,是在海滩淤泥地上建起来的,很开阔。相较于北京,上海从一开始就是个开放的体系,没有圈子的束缚,海纳百川。其实,上海曾经也有过一圈城墙,不过很快就拆了,护城河也就填成了今天的人民路,也没听说有哪个上海人对这堵城墙有什么怀旧情绪。“滩”是如此的开阔,任何文明都可以在这里停泊,然后在上海这个大熔炉中锤炼,融入上海滩的文化。
如同北京一样,上海也有她独有的建筑——石库门。一户户单独隔开的人家,组成了一栋,再编号成片。没有远近亲疏,每户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没有人会在意隔壁的人家是做什么的。个人都自扫门前雪,何必担心他人的瓦上霜。这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处事态度,往往会被其他城市的人所不解。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何尝不是一种尊重。上海的一切都是开放的,接纳人才没有任何门槛。在这样公平竞争的坏境中,上海人越来越“精”,能力、智慧在这里都能明码标价,不会多算你一份,亦不会亏你一毫。行色匆匆的上海人必须时时计算,抓紧一分一秒,才能在这里生存,甚至过得很好。
竞争必是残酷的,当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应付对社会的需求,合作便应运而生了。只有理性的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上海是懂得这个道理的,只因为,上海是“滩”。而这一切的一切,创造出了上海的气质——雅致。
不得不说,上海的雅致有一部分原因正是源于上海人的精明,他们热爱生活,粗中求细,满打满算地过日子,却总能过出一番其他城市所没有的情调。而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上海滩的开阔,引入了世界各地的文化,那些优雅的生活方式为精明的上海人所学习,成就了上海滩绅士的风度——只要是有所长的,上海必将接纳。
讲到上海,人们便会想起外滩各异的建筑,这是她的标志,因为上海是“滩”。 提到发展,人们便会想起上海,这是她的开阔所因引领的成功,因为上海是“滩”。 谈到中国,人们便会想起上海,这是她以风度与雅致递出的名片,因为上海是“滩”。 「上海滩依旧在发展,上海滩依旧会容纳世界,上海滩的开阔会引入更多的机会。相信人们在想起纽约、柏林、伦敦的时候,也会想起这颗东方闪耀的明珠怀有的胸襟,因为她是上海滩。」
<<<。吴越人
我对吴越人很感兴趣。在我看来,吴越人有以下的特点:包容、务实、睿智、创新。前两点印证了吴越之地重商的传统,而后两点则凸现了一个事实:江南出才子。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明清之际,吴越之地即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的地方;民国时期,上海、宁波等城市已是繁忙的通商口岸;改革开放以后,祖国经济腾飞,长江三角洲、苏常锡经济圈都概念成为人们经常讨论的话题,而温州、义乌等城市则以商品经济闻名于世。 从经济学角度看,经商的实质即交换物品,但同时也交换了思想。吴越之地重商的传统使吴越人的思想开放、灵活,易于接受新生事物。此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同时,经商免不了利益的追求,务实也就成了吴越人的特点之一。由于务实,吴越人不死要面子,更重视实际的所得。但是,这也难免使其性格偶尔染上小家子气,缺乏那种北方文化的豪情。 另一方面,经商并非榆木脑袋所能成就。明清两朝三十九名状元中,江浙人就有于敏中、使人不得不钦佩江南人的才气。江南如此之多的文人才子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就为江南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这以后,江南人的文化日益多元化,百家齐鸣也更促进了文学事业的发展。徐志摩的浪漫、鲁迅的犀利、钱钟书的淡泊都为吴越文化更增添了几抹亮色。 另外,江南人因能接受新思想,故也更能创新;因对利益的追求,故欲不断超越自我;因思辨能力的高强,故亦有创新的资本。所以,吴越文化不固步自封,而积极进取。 「“东南财赋地,江浙文人数。”江南的水土养育了杰出的吴越人。我们应该继承优秀传统,把吴越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天一阁 抛开浮躁的心绪,轻整行装,我在泛黄的书页间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脚步走走看看。不经意间步入了富庶的吴越之地。 风景秀丽的江南有座天一阁,它不仅仅是一座藏书楼,从更深的层面上来讲,它已然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古有藏书者无数,但没过几代,那辛苦积攒的事业早已支离破碎,被贱卖、遭火烧、散落民居的更是不计其数。范钦的出现让偌大的中国留下了一座真正的藏书楼,让我们民族残断的文化有了个小小的栖身之所。怀着崇敬的心情,我悄然走近,生怕惊动了那些上了岁数的古籍。抬头仰望,我想起了很多:我仿佛看到钱姑娘当年一次次虔诚地仰望,期待有一天能进入天一阁翻览阅读,却在无情的家规面前郁郁而终;我仿佛感受到黄守羲先生得知他被允许登阁看书的消息时的激动与高兴;我仿佛看到范氏子子孙孙十三代人那一句句坚定的话语:无论如何一定要保持天一阁,即是那是一项艰苦卓绝、无利可图的苦差事!无言的惋惜与感动在我的心头交织着,久久不能平息。 突然很感怀范钦。是的,他不过是一个退隐的兵部侍郎,他不仅仅爱好收藏书籍,他或许甚至并不能算一个真正的文人,但他定下了严酷的家规要求子孙后代务必保管好所有的图书,一本不能少。他用自身的言行树立了高尚不可摧毁的文化品格,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天一阁的历史足以书写成中国文化史中一部不朽的长篇。
突然间,我仿佛听到龙华寺不绝于耳的历史钟声,不愿意停下思索的脚步,只想赶紧抓住我们悄然逝去的绚烂文。
「现存的文化瑰宝我们必须全力加以保护;未知的文明还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