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涛:评价屈原的诗句
王永珍的回答: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 世人皆醉我独醒, 一魂渺渺赴汨罗。 千帆竞发喂鱼粽, 楚舟侧畔千帆过 天末怀李白 五言律诗·杜甫 凉风起天末①,君子意如何②? 鸿雁几时到③?江湖秋水多④。 文章憎命达⑤,魑魅喜人过⑥。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⑦。
石啸天的回答: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 世人皆醉我独醒, 一魂渺渺赴汨罗。 千帆竞发喂鱼粽, 楚舟侧畔千帆过 天末怀李白 五言律诗·杜甫 凉风起天末①,君子意如何②? 鸿雁几时到③?江湖秋水多④。 文章憎命达⑤,魑魅喜人过⑥。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⑦。
何莉的回答:
说实话,我觉得唯一合适的就两句,还都是屈原自己写的 1.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 2.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句不是屈原原创,孔子孟子,甚或更早时代的记载中都有提到过。) 总之就是:莲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 说实话,屈原真是千百年来古今第一的愤青,从服装到文化,从为人处世,到立身之本都太有个性了!李白和他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马踏飞燕的回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陛之。(屈原(离骚》)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 ...(屈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端午(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 世人皆醉我独醒, 一魂渺渺赴汨罗。 千帆竞发喂鱼粽, 楚舟侧畔千帆过 天末怀李白 五言律诗·杜甫 凉风起天末①,君子意如何②? 鸿雁几时到③?江湖秋水多④。 文章憎命达⑤,魑魅喜人过⑥。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⑦。
史勇的回答:
关于屈原作品的评价,王逸说:“屈原之辞,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刘勰说:“故《离骚》、《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惠巧;《招魂》、《大招》,耀艳而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故能气往轹(利)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李白盛赞“屈平词赋悬日月(屈原的诗歌像高悬在天空的太阳、月亮一样光芒万丈)”。杜甫立志“窃攀屈宋宜方驾(我要努力攀上屈原、宋玉诗词的高峰同他们并驾齐驱)”。北宋邵博说:“《楚辞》文章,屈原一人耳。”苏轼说:“吾文终其身企幕而不能及万一者,推屈子一人耳。”明蒋之翘说:“予读《楚辞》,观其悲壮处,似高渐离击筑,荆卿和歌于市,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凄婉处,似穷旅相思,当西风夜雨之际,哀蛩(穷)叫湿,残灯照愁;幽奇处,似入山径无人,但闻猩啼蛇啸,木魅山鬼习人语来向人拜;艳逸处,似美人走马,玉鞭珠勒,披锦绣,佩琳琅,对春风唱一曲《杨白华》;仙韵处,似王子晋骑白鹤,驻缑(勾)山最高峰,吹玉笙作凤鸣,挥手谢时人,人皆可望不可到。”清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如太空之中,不著一点;如星宿之海,万源涌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动,万物发生。古来可语此者,屈大夫以下,数人而且。”王国维说:“大诗歌之出,必须侯北方人之感情与南方人之想象合而为一,即必通南北之驿骑而后可,斯即屈原其人也。”鲁迅先生说:“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于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肯定《史记》史学价值的同时肯定了《史记》的文学价值,与《史记》具有同等价值的是《离骚》。郭沫若先生对屈原和屈原作品的评价,本书随处可见,下面的这段话更加耐人寻味,道出了屈原及其作品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楚人是把在政治上统一中国的功名和产生了一位屈原的功名兑换了。……由楚所产生出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出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中国人如果不灭种,中国文如果不消灭,《楚辞》没有毁灭的一天。楚人的功劳是不朽的,屈原是会永远存在的。” 历代文人歌颂屈原的文艺作品,大量的诗词之外,小说、戏剧、美术作品都有,以沈亚之《屈原外传》,睢景臣《屈原投江》,陈洪绶《屈子行吟图》,萧云从《离骚图》,门应兆《补绘离骚图》较有影响。当代歌颂屈原的诗歌、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以郭沫若哈姆雷特式史剧《屈原》为最有名,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公演,激起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投入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战争。 参考资料:http://bk.baidu.com/view/16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