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安娜:梅州人为什么称为客家人?
洪波的回答:
所谓客家人,就是华南地区对部分中原移民的称呼。客家人最早于先秦时期已经开始迁居岭南,2005年7月,在蕉岭县发掘出周代古墓,这些文化见证了客家族群2000多年的迁徙史。(新浪网)http://tech.sina.com.cn/d/2005-07-17/1651665170.shtml。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统一岭南后,又迁中原人徙居岭南,龙川县令赵佗(后为南越王)在岭南推行“和辑汉越”的政策。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1297《广州府部·东莞县》云:“邑本晋郡,永嘉之际(311年),中州人士避地岭表,多止兹士。”可知晋代之所以分南海郡东部设立东官郡,也是因为当时中原移民大量南迁,造成了岭南东部一带人口激增的缘故。实际上,中原移民历朝历代都有南迁,传说客家人的主体是南宋末年的那一批移民,但是事实上南宋那一批移民也大量迁居广东省西江流域。根本不应该把客家人限定在南宋那一批移民,而又撇清广府族群跟南宋这批移民的关系。 实际上不仅是客家人,目前生活在华南地区的大多数汉族人,都是南宋那批移民(主体)。要把自己跟南宋那批移民撇清关系的一小部分广府人,其实是很无知的,事实上大多数广府人都清楚自己的来源,不会做那么无知的傻事。《丰湖杂记》有云:“天不祚宋,崖门蹈海”,这崖门就位于今广东省西江流域的江门市附近。《丰湖杂记》发表于清代广东省惠州府的府城(现在不叫“府城”,已经改叫“惠城”),它是【客家学】的奠基之作,标志着【客家学】的诞生。文中详细地介绍了哪些地方为客家地区:“山之南、山之北皆属之。即今之福建汀州各属,江西之南安,赣州、宁都各属,广东之南雄、韶州、连州、惠州、嘉应各属,及潮州之大埔、丰顺,广州之龙门各属是也。”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府的东路地区同样被认为是客家地区,如龙门县、增城县、东莞县、宝安县等四个县,当地人向来都有以客家人自居的传统。但是,自咸丰五年(1855年)三月起,至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广东西路发生的“土客械斗”,恰恰却肇始于这些地区,这是为何? 照上面的内容看来,客家人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定居岭南,为什么又会变成所谓的客家人呢?究其原因,跟满清为了建立和巩固它在岭南的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针对闽、粤的行政措施不无关系。满清于1644年入主中原,顺治十八年(1661)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金门出发,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台湾。但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为了效忠明朝,不愿意向当时已经占领中国大陆的清政府投降,因而占据台湾。清康熙元年(1662)起,康熙帝为了切断东南沿海(粤、闽、浙等省)居民对郑成功的援助,巩固其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统治,就实行了“迁海”政策。一时间造成中国海岸线变成一条无人带,强制移民造成沿海地区民不聊生。起初,康熙皇帝想把他的“迁海”政策永远贯彻下去,康熙也认为“台湾属海外地方,无甚关系”,“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随着三藩之乱的平定,康熙二十二年(1684),清政府改变策略,以战逼和,命施琅统兵进攻澎湖,一举攻占了澎湖列岛,歼灭了郑氏集团的军事力量,进而展开政治攻势,促使郑氏集团接受招抚条件,最终将台湾收入囊中。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73cbe010002y7.html ; 满清得到台湾之后,就批准原来沿海的居民迁回当地,称之为“复界”政策。而这“复界”政策,就是制造了【客家】这个族群的直接原因。原来广东省惠州府、广州府沿海地带的居民,正是客家人(或者说南宋移民),他们因为清康熙元年的“迁海”政策而被迫迁入粤东、粤北山区。“复界”的政策实施后,他们返迁当地,但却由于当地有一小部分居民在“迁海”时仍留守当地,于是留守当地的人,就以本地人自居,而把“复界”时返迁当地的人(来自广东省东路山区)称为客家人。 “土客械斗”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全国各省都曾经发生过【省内土客械斗】,这个“土”未必是指广府族群,“客”也未必是指客家族群,在南方的湖南、北方的辽宁,都曾经发生过以“土客械斗”命名的省内械斗。这种小规模的省内械斗非常普遍,只能说汉族人有喜欢窝里斗的劣根性,并没有在其它省造成【客家族群】,却为什么在广东省造成了一个以客家命名的族群出现呢?最初是清政府的“迁海复界”政策奠定了一个新的族群出现的基础(客家族群的雏形就是这样出现的)。由于广东省东路地区的土话方言与西路地区的土话方言,向来都有口音差异,起初土、客之间还不完全以方言口音作为区别标志,到了嘉庆时期,一些家族选择向土一方靠拢、一些家族选择向客一方靠拢,逐渐壮大了土、客双方的势力,最终使这两个集团(族群)形成以方言口音作为区别的族群。 1851年(咸丰元年),原籍嘉应州生于广州府花县的洪秀全领导了反清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其实自清朝建立以后,各地反清复明的运动就没有停止过,而广东省恰恰是全国反清复明势力的集结地。当时在两广总督府的满清官员,因为长期在岭南居住,深谙岭南的民情,决心利用广东省汉族的土、客两个族群的斗争,撕裂广东团结,从而起到打击太平天国在岭南的残余势力的目的,于是就在1855年阴谋煽动广州府西路地区的南海县、顺德县、新会县、新宁县一带的土、客斗争,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广东西路土客械斗事件”。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没落的满清政府,不但对太平天国的将士赶尽杀绝(导致不少太平天国将士逃亡到亚洲东南部荒岛营生,其中马来西亚沙巴州就有不少人是太平天国将士的后裔,大多祖籍是河源市);而且挑起“土械斗争”事件;并称客家人为“客匪”,恶意在“客”字上作文章,歹意在“客”字前面加之“犭”,仇视客家人与野兽同类。当时遭受灾难的客家人无处争辩,只有忍气吞声。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客家历史上具有重要的一页,它不单记载了客家人一次巨大的豪举,而且留下了客家人没有办法抹去一次族群的羞耻史! 从满清建国之初,因为“迁海复界”政策而以分裂汉族为目的,阴谋制造出来的客家族群,到了清末竟然还有些广州人不能明白清政府的险恶用意。1907年广州顺德县人黄节《广东乡土教育》云:“广东种族有曰客家、福佬族,非粤种,亦非汉种”,黄节先生一条竹竿打两船人。因此引发了客家人揭露历史真相,恢复客家族群本来面目,为客家族群正名的“理论运动”,酿成中华民国时期的第一次“客家热”(客家学研究热)。其中以1933年罗香林著作的《客家研究导论》的出版,标志着民国时期客家学达到高峰。 罗香林以“民系”一词称呼客家人,但“民系”是他对英文 ethnic group一词的翻译,并不能说是他创造了“民系”,只能说世界各地早就已经有各种各样的民系存在。况且客家学的最初奠基者是惠州府的徐旭曾,而不是罗香林。但罗香林为客家正名所作的努力也是不容抹煞的。正是由于罗香林的正名,“客家”的概念已经不局限于一种方言口音,不局限于广东省境内,不局限于从福建宁化迁出的移民,不局限于“复界”时迁往广东沿海地带的那一批,甚至可以包括以“本地人”自居的人。罗香林不仅解说了“大客家”的概念,而且引出了“泛客家”的概念,并以“泛客家”的概念来反证【客家族群】的定位。同时罗香林也进一步确认了以方言的差异来定位客家族群的正确性。其实,“泛客家”的概念是罗香林用以反证客家族群的定位的,他本人并不主张将客家族群的概念泛化。罗香林指出客家族群是历朝历代从中原南迁的移民,但并没有强调华南地区只有客家族群才是中原后裔。正正是由于罗香林没有强调客家族群是中原后裔,所以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初,还有人认为客家人不是汉族。其实直到今时今日,还有很多北方人误认为客家人是少数民族。但问题是什么是汉族?其实汉族自古就是多民族融合而成的,真正的纯种汉族恐怕不存在,就算有,恐怕反而是真正的少数民族(因为纯种汉族的人数肯定不多)。汉族本来就是各地有各地的文化差异,这样才会有“亚民族”或者“民系”、“族群”的存在,如果没有文化差异,那也不会有英国英语、美国英语的差别了。所以说,有差异是很正常的,英语国家可以用带着自己口音不同的核心英语(English Common Core)进行交流,汉语各方言之间也可以用带着自己方言口音“孔子雅言”(Sino Civilized Languge)进行交流。 现在一般把客家人定位为八大口音片区,即粤台片、粤东片(水源片)、于桂片、宁龙片(清宁片)、汀州片(连城片)、惠城片、粤北片(韶连片)、铜鼓片。客家中心地区称为【客家大本营】,客家大本营一般是指粤、闽、赣三省交界处,粤东、赣南、闽西地区。赣北的铜鼓县虽然也属于江西省管辖,但因为它不在赣南范围内,所以也不属于客家大本营的组成部分。客家大本营主要包括以下地级市:(广东)惠州、河源、梅州、深圳、韶关;(江西)赣州;(福建)龙岩。在前述客家大本营七个地级市以外,与之相邻的(福建)三明、漳州、(江西)吉安、(广东)揭阳、汕尾、东莞、广州、清远,也被认为有一些县域是客家大本营的组成部分。如三明的宁化、清流;漳州的平和、诏安;吉安的遂川、井冈山;揭阳的揭西、普宁;汕尾的陆河、海丰;东莞的常平、樟木头、凤岗、塘厦、清溪等镇;广州的增城;清远的英德、佛冈。另外,关于客家的必修课还有【客家四州】、【客家先民】、【客家后裔】的概念。 客家四州是指清代的惠州府、嘉应州、汀州府、赣州府,以及它们的继承者,现在的惠州市(河源市、深圳市)、梅州市、龙岩市、赣州市。客家先民是指清朝客家族群出现之前,分布于前述“客家大本营”地区的中原移民,他们未必讲客家话,但都统称为客家先民。必须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中原移民都可以统称为“客家先民”,必须【出生于或者曾经定居】客家大本营才能称为客家先民。也就是说,即使古代有中原移民定居客家大本营以外的华南其它地方,也不将他们视为“客家先民”。根据这个定义,唐朝宰相张九龄毫无疑问是客家先民。南宋文天祥出生于江西吉安不属于客家大本营的地区,而且他并未曾定居客家大本营,所以严格来说,文天祥不是客家先民,但是也曾经旅居客家大本营,而且在客家族群中也有很多他的后代,所以在“不严格要求”的情况下,也可以把他称为客家先民。客家后裔是指其祖先曾经“定居”客家地区,但其本人已经不会讲客家话的人,一般认为客家后裔“不是”客家人,或者只是“广义”的客家人,要视乎其认同感,如果他愿意认同客家人,那么即使他已不会讲客家话,也可以接受他为客家人。但是,如果你是讲客家方言八大片(粤台、水源、惠城、粤北、汀州、宁龙、于桂、铜鼓)的人,那无论你认不认自己是客家,你都是客家人。 客家四州之中,梅州城区、惠州城区的方言都被认为属于客家话,其中梅州话更作为客家话的代表口音,但不能因此说凡是跟梅州城区口音不同的就不是客家话,不要怀疑,惠城话确实被归类为客家话的一种!在客家四州之中,梅城话、惠城话都是客家话,虔城话(赣州)、岩城话(龙岩)却不是客家话。既然虔、岩城区不是客家话都能算是客家大本营的组成部分,惠州府城话作为客家话的一种,更没有理由说惠州市不属于客家大本营嘞。事实上不仅惠州府城话被归类为客家话,连龙门县、宝安县的龙门话、围头话,都被认为是可以归入客家系统的方言。而从龙门、宝安、增城等广州府东路各县的迁居海外的侨民,也都有认同客家族群的传统,这是有事实可查证的。东莞县籍的华侨的认同比较复杂,有一半归认客家帮、另一半归认广肇帮;龙门、宝安、增城籍华侨则大多很明确,向来都归认客家侨团。在海外的增龙会馆、宝安会馆,一般都被认为是客家帮的成员,东莞会馆则是地缘性质高于语缘性质。 梅州市目前已经被国家定位为第一个的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其发展客家文化的理念,一方面注重本地文化的挖掘,另一方面也要顾及客家四州(龙岩、赣州、惠州)对客家文化的传承,更为重视的主要还是客家大本营的本地文化,而不是北方文化、中原文化。但我们认为,客家人传承中原文化也是名正言顺的,因为我们不是唯一,而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说,不仅客家人可以传承中原文化,华南其它族群也可以传承中原文化。何谓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在这里被理解成从古代中原地区流传下来的华夏文化,并不是指明清时期才在北方诞生的官话文化(Mandarin)。换句话说,客家人传承的中原文化,其实就是、都是客家文化,都是客家四州境内的文化,都是华南本土文化! 客家人,梅州500万、河源340万、惠州380万、韶关200万、深圳400万、清远200万、揭阳150万、汕尾100万、潮州20万、东莞60万、粤西200万、赣南800万、赣北20万、福建600万、广西400万、台湾400万、海南40万、湖南20万、浙江100万、华西(川渝陕等地)100万、港澳120万、马来西亚150万、印尼150万、泰国100万、新加坡80万、其它国家合共150万以上。以上(近六千万)都是指仍能使用客家话交流的,而另外分布于中国大陆和海外各国的客家后裔(不会讲客家话,但其祖先是客家人)也能达到4000万以上。其中能使用,或者能听懂惠阳口音或梅县口音的,一般认为超过3500万人。
霍达的回答:
“客家”说法起源于广东四邑地区,是当时(清朝)四邑族群对粤东地区(亦称惠潮来民)迁来的族群的一个称谓。旧时,南方客家地区的长者一辈都自称福广人、岭东人或者循州人、嘉应人、汀州人、韶州人、虔州人,或者直接以当地县名为名。“客家”一词后来由于罗香林的客家学说而广为人知,并逐渐成为族群名称,不少人开始欣然受之,自称客家人,但至今仍有不少地区不清楚这个称谓。最早研究记载客家问题(客家源流)的是清朝惠州府和平人徐旭曾,他的《丰湖札记》撰于清嘉庆乙亥二十年(1815),实为系统论述客家问题第一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徐旭曾在《丰湖杂记》中对客家的界定和论述。徐旭曾主张客家南迁自宋元时期一说;力陈客家与中原汉族的源流关系,对客家的忠义勤俭、诗书传家、耕读尚武等都作了奠基性的描述,要言不繁,却极具纲领性。
葛钰的回答:
你好,我就是梅州的客家人,对于你问的,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梅州人是迁徙而来,而且很好客,所以自称为客家人。
姚贵禄的回答:
所谓客家人,就是华南地区对部分中原移民的称呼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您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最后的最后、的回答:
不是梅州人叫客家人,而是在梅州地区以客家人为主,在中国客家人分布也较方远在四川、云南、广西福建也有客家人,而在广东梅州客家人最为集中,有客家人之乡的称号,另外除梅州外,周边河源紫金及深圳一带也有不少的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