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彦:九华山肉身菩萨有科学解释吗
常随佛学的回答:
没有…中国有好几尊
季学胜的回答:
佛教的许多现象已经超前于科学,等到科学发展到更加先进的时候总会把那些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密的、却早已存在的事物解析。
蟬聲集古寺的回答:
对于肉身现象,佛教上有自己的解释。但是.成为肉身菩萨除了修行者的修行层次的条件外还是有科学原因的.佛教徒对于遗体的处理有坐龛、坐缸、火葬、土葬4种,有法师认为,如果选择以坐缸的方式来处理遗体,万一技术处理有问题,也可能无法成为“肉身”,成败并不全然取决于“愿力、修持”。
“坐缸”其实主要目的应该是在于不铺张,如果开缸后色身腐化,就以火化的方式再进行处理,如果没有腐化则成为“肉身”,也就是一般所说的“肉身菩萨”,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此因缘。有法师强调,不应该为了成就肉身不坏,而对遗体进行防腐剂的处理,如果注射防腐剂,就是一种欺骗信众的行为。 台湾宗教学者郑水萍曾经对媒体表示,“肉身不腐”在中国新疆、九华山,台湾汐止慈航堂与基隆慈安宫等处都有出现,由于僧侣长期茹素,加上修行静坐,圆寂前还要禁食,因此将许多容易腐败的物质都排除掉,比较不容易腐化,但外在环境如湿度也很重要,而且即使化成肉身,时间久了还是要贴上金箔来防止腐化。 据了解在台北市曾经有一位专门为肉身菩萨装金身的人,叫作陈国侦。年纪50多岁的陈国祯从事安装金身的工作已超过30年,主业是经营佛像雕刻的工作,他表示,为肉身菩萨安装金身的过程相当漫长,快则半年,慢则要一年,而且要心细、手巧,他曾经对媒体公开为肉身菩萨安装金身的几个步骤: 一、干燥 虽然开缸的肉身菩萨已经呈现干燥的状况,水分大部分已经蒸发,不过还是可能会有一些水分残余 ,所以必须使用药材协助进行完全的风干,才不会有细菌产生。 二、上漆 上漆的目的一样在于让遗体更加干燥,而且可以预防虫咬,所用的漆几乎完全来自大陆,而必须重复以不同性质的漆料在遗体涂上好几层,不同的漆料将会发挥不同的功能。 三、塑身 由于肉身菩萨在坐缸的时候往往采用坐姿,所以开缸后姿势大多已经,但是如果庙方有需求,就必须渐进的进行调整。另外 由于坐缸后的遗体多以风干,为了让肉身菩萨装上金身后看起来比较福泰一点,还必须在肉身菩萨的身上贴上纱布。 四、贴金 最后是最重要的贴金工作,也就是在肉身菩萨的身上贴上一层层的金箔纸。一方面由于因为黄金抗氧化的能力比较强,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表示尊崇的敬意,所有的金箔都是由纯正的黄金打造,因此,肉身菩萨可都价值不斐。
探索肉身之迷: 九华山佛教供奉肉身菩萨的风俗来源于唐代地藏大师,唐贞元十年夏,大师无疾而终,弟子们遵其所嘱,将大师遗体装殓于石棺中,三年后开启,容颜如生,遂认为他是地藏菩萨降世,敷金供奉。此后,凡九华山的和尚圆寂,都要将遗体保存一段时期(最短的七天,最长的三年),看能否成为真身。其装殓方式也很特别,和尚圆寂后,将其遗体擦洗干净,盘成跏趺式装殓于特制的陶缸中,在遗体的周围塞满木炭,直至颈项,头脑部位放置石灰包,再合上缸盖涂以黄泥密封,置阴凉通风处存放。密封的陶缸隔绝空气,木炭汲取遗体内的水份使之脱水干瘪。一旦遗体腐烂散发异味,就将陶缸底部的发火孔掏开,引燃木炭火化。坐缸只是形成真身的外部条件,其内因取决于他们生前的修行道涵。长年食素不沾荤腥,注重修炼持久坐禅,必然气脉贯通,筋骨干连,加上坐化前知其大限来临,一般都是十天半月食不沾、水不进,使腹肠空空,体内脂肪和水分极少,这为死后坐缸蜕变为肉身奠定了基础。但即便如此,能成为不腐之身的也是寥寥可数。只有极少的僧尼一直保存着肉身,这样在3年后开缸,就是“肉身菩萨”了。形成肉身后,首先是妆漆,3年后再妆上金粉,这样就基本上可以把尸体与外界隔离开。这也许是九华山一些肉身能够保存上千年的原因之一吧。
小屁孩儿的回答:
人体小宇宙 分小 大循环 小我可成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