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美玲:上海磁悬浮列车是地铁吗?还是火车?
许诺的回答:
是露天的。有一次电视播放过,记者亲身体验磁悬浮有没有大辐射 不在地下。短距离运输。毕竟这种车需要配合的轨道才行。才能提供磁力
我是帅哥的回答:
是的。是高温超导技术。 偶就住在上海,可惜没乘过。 前两天还着火了说 给你介绍一下超导吧。 超导 1911年,荷兰莱顿大学的卡茂林-昂尼斯意外地发现,将汞冷却到-268.98°c时,汞的电阻突然消失;后来他又发现许多金属和合金都具有与上述汞相类似的低温下失去电阻的特性,由于它的特殊导电性能,卡茂林-昂尼斯称之为超导态。卡茂林由于他的这一发现获得了1913年诺贝尔奖。 这一发现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震动。在他之后,人们开始把处于超导状态的导体称之为“超导体”。超导体的直流电阻率在一定的低温下突然消失,被称作零电阻效应。导体没有了电阻,电流流经超导体时就不发生热损耗,电流可以毫无阻力地在导线中流大的电流,从而产生超强磁场。 1933年,荷兰的迈斯纳和奥森菲尔德共同发现了超导体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性质,当金属处在超导状态时,这一超导体内的磁感兴强度为零,却把原来存在于体内的磁场排挤出去。对单晶锡球进行实验发现:锡球过渡到超导态时,锡球周围的磁场突然发生变化,磁力线似乎一下子被排斥到超导体之外去了,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迈斯纳效应”。 后来人们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浅平的锡盘中,放入一个体积很小但磁性很强的永久磁体,然后把温度降低,使锡盘出现超导性,这时可以看到,小磁铁竟然离开锡盘表面,慢慢地飘起,悬空不动。 迈斯纳效应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用来判别物质是否具有超性。 为了使超导材料有实用性,人们开始了探索高温超导的历程,从1911年至1986年,超导温度由水银的4.2k提高到23.22k(ok=-273°c)。86年1月发现钡镧铜氧化物超导温度是30k,12月30日,又将这一纪录刷新为40.2k,87年1月升至43k,不久又升至46k和53k,2月15日发现了98k超导体,很快又发现了14°c下存在超导迹象,高温超导体取得了巨大突破,使超导技术走向大规模应用。 超导材料和超导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超导现象中的迈斯纳效应使人们可以到用此原理制造超导列车和超导船,由于这些交通工具将在无磨擦状态下运行,这将大大提高它们的速度和安静性能。超导列车已于70年代成功地进行了载人可行性试验,1987年开始,日本国开始试运行,但经常出现失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高速行驶产生的颠簸造成的。超导船已于1992年1月27日下水试航,目前尚未进入实用化阶段。利用超导材料制造交通工具在技术上还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它势必会引发交通工具革命的一次浪潮。 超导材料的零电阻特性可以用来输电和制造大型磁体。超高压输电会有很大的损耗,而利用超导体则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损耗,但由于临界温度较高的超导体还未进入实用阶段,从而限制了超导输电的采用。随着技术的发展,新超导材料的不断涌现,超导输电的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实现。 现有的高温超导体还处于必须用液态氮来冷却的状态,但它仍旧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李雪峰的回答:
磁悬浮列车是一种靠磁悬浮力(即磁的吸力和斥力)来推动的列车。由于其轨道的磁力使之悬浮在空中,行走时不同于其他列车需要接触地面,因此只受来自空气的阻力。磁悬浮列车的速度可达每小时400公里以上,比轮轨高速列车的380多公里还要快。 火车,人类的交通工具之一。火车是指铁路上运行的一定数量的连挂了的车辆组成的动力集中式编组。火车必须具有独立能量转换的能力,不需要外来输送能量行驶和供电。此外,火车的功率来源集中,动力车不载客。因此,电力机车牵引的列车(依靠电力)和动车组(动力分散)不属於火车。 随着中国城市的发展,一些大中型城市已开通或准备建设“地铁”和“轻轨” 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普通民众由于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接触较少,认识时间 较晚,概念上有些误区。有人以为城市轨道交通中,在地面以下行驶的叫“地 铁”,在地面高架上行驶的就是“轻轨”;还有人认为“轻轨”铁路的钢轨重 量比“地铁”轻,这两种认识都是错误的。 那么,“地铁”和“轻轨”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其实,无论是“轻轨”(全称为“轻型轨道交通车辆”)还是“地铁”,都可以 建在地下、地面或高架桥上,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单向最大高峰每小时客流量的 区别。“地铁”的铁路能适应的单向最大高峰客流量为每小时3万-6万人次, “轻轨”铁路能适应单向最大高峰客流量为1-3万人次。“轻轨”与“地铁”的 钢轨无轻重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