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评论
推扬网

董金德:上下其手的原文及翻译

admin
2020/08/11 18:01:47

姗丫的回答:

串通作弊,循情枉法,稱「上下其手」,典故出自《左傳》,有趣的是:《左傳》原文的白話翻譯,本省的成語辭典及白話《左傳》,綜合起來,有三種譯文,令人不知所從。 故事的大要如下(有『……』表示是《左傳》原文): 西元前五四五年,楚秦聯軍計畫侵吳,但偵知吳已有充分防備,便只好打消計畫,但在歸途時卻順便攻擊鄭國,鄭國守將皇頡被楚將穿封戍俘虜,楚王之弟公子圍硬說鄭國守將皇頡是他俘虜的,只好請伯州犁作公證人,到楚王面前和皇頡對質。伯州犁老奸巨猾,偏袒楚王的弟弟,在楚王面前公證的時候,故意『上其手』指著楚王的弟弟說:「這位是楚王的弟弟!」然後『下其手』指著穿封戍說:「這位是方城的縣尹,到底是哪一位俘虜你的呢?」 皇頡看伯州犁的手勢,立刻心領神會,昧著良心說:「我是被楚王弟弟打敗的,是被楚王弟弟俘虜的!」 原文中的『上其手』與『下其手』,坊間有三種白話翻譯如下: 1. 伯州犁自己伸出手向上指著楚王弟弟……;伯州犁自己伸出手向下指著穿封戍… 2. 伯州犁高舉俘虜皇頡的手向上指著楚王弟弟……伯州犁拉下俘虜皇頡的手向下指著穿封戍… 3.州犁自己伸出兩隻手指對皇頡說:「上面一隻手指代表楚王弟弟……;下面一隻手指代表穿封戍……」 謹舉出上列三種白話譯文,筆者認為1的譯文比較合乎情理,對否?尚請國學先進及讀者指正。 伯州犁「上下其手」之後,《舊唐書?魏徵傳》中有一段發人深省的評論:「昔伯州犁上下其手,楚國之法遂差;張湯輕重其心,漢朝之刑以弊。」值得為政者深思。 「抱柱」與「尾生之信」 傳說春秋時代魯國有一位非常守信的人叫「尾生」,一次與女友約好在某座橋下相會,可是不知是女友忘了,或是臨時有事不能來。他過了約定的時間,依舊不走,直到漲潮,水由膝而胸、而頸,終於淹過了頭,他竟抱住橋柱淹死了。所以「抱柱」成為守信的用典,見李白〈長干行〉:「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又〈玉臺新詠一?古詩八首之八〉:「安得抱柱信,皎日以為期?」 蘇秦向燕王遊說時,曾用「信如尾生」讚美為「天下之高行」,見《戰國策?燕策一》,相似的內容也見於《史記.蘇秦列傳第九》。 從以上的詩、《戰國策》、《史記》看,對尾生的守信約,無不表示尊敬,但是本成語最早出自《莊子》,而在《莊子》中則不以為然,竟是極端的詆譭。見《莊子.盜跖》: 孔子有一天心血來潮,親自去規勸盜跖改邪歸正,沒料到盜跖雖然是大強盜,但是口才卻非常好,反駁得孔子啞口無言,在精采的反駁中,有這樣一段:「尾生與女子期於梁(橋)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盜跖對尾生的評語是:「無異於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麗名輕死……」白話—(像尾生這一類的人)等於是被殺的狗、沉水的豬、拿瓢討飯的人,無不貪利求名而輕生……。 寫到這裡,有一件有趣的事值得一提,那就是日本人從前述《戰國策》所引「信如尾生」,產生了一則成語「尾生之信」,比喻極守信約,可是我國只用「抱柱」而不用「尾生之信」,所以海峽兩岸的成語辭典皆不蒐錄「尾生之信」。

姗丫的回答:

串通作弊,循情枉法,稱「上下其手」,典故出自《左傳》,有趣的是:《左傳》原文的白話翻譯,本省的成語辭典及白話《左傳》,綜合起來,有三種譯文,令人不知所從。 故事的大要如下(有『……』表示是《左傳》原文): 西元前五四五年,楚秦聯軍計畫侵吳,但偵知吳已有充分防備,便只好打消計畫,但在歸途時卻順便攻擊鄭國,鄭國守將皇頡被楚將穿封戍俘虜,楚王之弟公子圍硬說鄭國守將皇頡是他俘虜的,只好請伯州犁作公證人,到楚王面前和皇頡對質。伯州犁老奸巨猾,偏袒楚王的弟弟,在楚王面前公證的時候,故意『上其手』指著楚王的弟弟說:「這位是楚王的弟弟!」然後『下其手』指著穿封戍說:「這位是方城的縣尹,到底是哪一位俘虜你的呢?」 皇頡看伯州犁的手勢,立刻心領神會,昧著良心說:「我是被楚王弟弟打敗的,是被楚王弟弟俘虜的!」 原文中的『上其手』與『下其手』,坊間有三種白話翻譯如下: 1. 伯州犁自己伸出手向上指著楚王弟弟……;伯州犁自己伸出手向下指著穿封戍… 2. 伯州犁高舉俘虜皇頡的手向上指著楚王弟弟……伯州犁拉下俘虜皇頡的手向下指著穿封戍… 3.州犁自己伸出兩隻手指對皇頡說:「上面一隻手指代表楚王弟弟……;下面一隻手指代表穿封戍……」 謹舉出上列三種白話譯文,筆者認為1的譯文比較合乎情理,對否?尚請國學先進及讀者指正。 伯州犁「上下其手」之後,《舊唐書?魏徵傳》中有一段發人深省的評論:「昔伯州犁上下其手,楚國之法遂差;張湯輕重其心,漢朝之刑以弊。」值得為政者深思。 「抱柱」與「尾生之信」 傳說春秋時代魯國有一位非常守信的人叫「尾生」,一次與女友約好在某座橋下相會,可是不知是女友忘了,或是臨時有事不能來。他過了約定的時間,依舊不走,直到漲潮,水由膝而胸、而頸,終於淹過了頭,他竟抱住橋柱淹死了。所以「抱柱」成為守信的用典,見李白〈長干行〉:「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又〈玉臺新詠一?古詩八首之八〉:「安得抱柱信,皎日以為期?」 蘇秦向燕王遊說時,曾用「信如尾生」讚美為「天下之高行」,見《戰國策?燕策一》,相似的內容也見於《史記.蘇秦列傳第九》。 從以上的詩、《戰國策》、《史記》看,對尾生的守信約,無不表示尊敬,但是本成語最早出自《莊子》,而在《莊子》中則不以為然,竟是極端的詆譭。見《莊子.盜跖》: 孔子有一天心血來潮,親自去規勸盜跖改邪歸正,沒料到盜跖雖然是大強盜,但是口才卻非常好,反駁得孔子啞口無言,在精采的反駁中,有這樣一段:「尾生與女子期於梁(橋)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盜跖對尾生的評語是:「無異於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麗名輕死……」白話—(像尾生這一類的人)等於是被殺的狗、沉水的豬、拿瓢討飯的人,無不貪利求名而輕生……。 寫到這裡,有一件有趣的事值得一提,那就是日本人從前述《戰國策》所引「信如尾生」,產生了一則成語「尾生之信」,比喻極守信約,可是我國只用「抱柱」而不用「尾生之信」,所以海峽兩岸的成語辭典皆不蒐錄「尾生之信」。

SOSO用户的回答:

名称 上下其手 拼音 shàng xià qí shǒu 解释 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词性:贬义 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伯州犁有意偏袒公子围,叫皇颉作证,并向皇颉暗示,举起手说:“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把手放下说:“此子可为穿封戍,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 事例 亏得尚有“巧妙不同”一句注脚,还可~一番。 ★朱自靖《“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 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 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 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后来,他们便请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 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 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 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 “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示枉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 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应 得,难逃被惩处的厄运;于是暗地里进行贿赂,或请托亲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结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无,仍得消遥法外。像这种参与其事的人,从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说是:“上 下其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