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凡:我心目中的林黛玉作文
朴容熙的回答:
谈及林黛玉,首先想到的莫不是那一双肿得核桃般的泪眼,那两弯散不尽的凝愁的柳眉。红楼梦中写道: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府老太太的女儿,故而林黛玉和贾宝玉是表兄妹关系。红楼梦中写道林黛玉本是天上的绛珠仙子,为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下到凡间来,从而有了木石前盟之说,而神瑛侍者在凡间正是贾宝玉。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即甄宝玉才是神瑛侍者,林黛玉是还错了泪,实乃悲剧中的悲剧。 既然前身是仙子,那林黛玉身上自是会有一些仙气的。 首先,谈及林黛玉之貌。书中多次将林黛玉比作西施,书中描写的林黛玉是病如西子胜三分,说她是多病西施,更是表字颦颦,无不证明林黛玉有西施之貌。而书中在某回,薛宝钗的哥哥薛蟠只是一瞥,竟然酥倒在地。想那薛蟠也是风流之人,是风月场里的老手了。什么样的女人没有见过,竟然只是对林黛玉一瞥而酥到。更是证明林黛玉的倾城容貌。凤姐更是说天下竟有这样标志的人儿,我今儿总算是见过了。书中的种种迹象表明,林黛玉是一个眉如青黛,目若清波,樱唇清润,柔弱娇小的貌美如仙的女子。 再言林黛玉之才。读过红楼梦的人都应该对她的葬花吟记忆深刻,毋庸置疑林黛玉是有才的女子。一首桃花行凄美绝伦,一篇秋窗风雨夕悲悲切切。在菊花诗社中更是三首诗状元榜眼探花全包。再一首临江仙,咏絮之才可歌可叹。林黛玉的文才已不必多言,林黛玉的女工也是了得,她亲手为宝玉做玉穗,做荷包。林黛玉也是有管理才能的,虽然不向薛宝钗那样为众人皆知,但是她依旧把潇湘馆管理得上上下下井井有序,下人规规矩矩。可见,林黛玉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子。 综上所述,林黛玉可谓一个容貌倾国,才华比仙的奇女子。只是,林黛玉的命运依旧悲惨,在那封建的社会,上天不会因为你是什么美女佳人而眷顾你。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最终夭折,薛宝钗嫁与贾宝玉,林黛玉命夭路黄泉。鄙人拙见,一方面贾宝玉的父母不会选择林黛玉。另一方面,金玉良缘更为世人所认同。林黛玉家道中落,还是寄人篱下,又是个多愁多病的身子,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社会,是决不允许贾宝玉与林黛玉的自由恋爱的。相比之下,薛宝钗这个儿媳妇对贾政夫妇二人来说方是上上之举。对于二人的木石前盟,众人更认为贾宝玉与薛宝钗的结合才是众望所归。重重阻碍,最终导致了宝黛爱情的夭折。 林黛玉,总体来说,是一个清愁的女子。她悲秋伤春,为落花而难过,为春逝而悲伤,更是为自己的红颜薄命而慨叹。她常常是眼角带泪,双腮含愁的。只是她总是沉浸在自己悲伤的世界里,无法自拔。此乃,闲愁遗恨皆自惹,莫怨东风当自嗟。
雨后的温暖的回答: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可能是个神仙,可望不可及, 林黛玉似乎也是一种姻缘,不想命运如此多作弄,其特点可概括为“凄美”二字。“凄”则主要表现在林黛玉的“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在、内涵、艺术”这几个方面。两者相加就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 外在之凄美 初见黛玉,作者并未直接着墨来描绘她的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林黛玉的绝世美丽。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而在宝玉的眼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之凄美”。 内在之凄美 林黛玉是敏感而善良的。一方面,她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总是小心翼翼地为人处事,形成了“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心态;另一方面,一个兰心慧质的女孩儿的小心眼儿更可以为她增添些“灵慧与可爱”之处,从而使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在较大部分的一些的文学作品中,作者们往往对正面的角色作太多的褒扬而使主人公几达神化的程度,这就导致人物的塑造脱离了现实生活变得空泛无趣、了无动人之情了。 在黛玉的善良方面,我们又可以从她与宝钗相处的文字里边看得出来,尽管两人在平日里为情所累而有些磨擦,而至后来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还把宝钗让她“每日吃上等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当作是宝钗对她的体贴。再者我们还可以从她教香菱作诗“诲人不倦”以及她的葬花之举等事可以看出她内心的善良。事实证明,越到后来“大得下人之心”的不是常“施下人以小恩”的宝钗,而是“以诚相待,啥也不瞒人”的黛玉,其出自本性的善良与坦诚也由此可见一斑。 本是天外飞仙,何故凄凉如是?曹翁笔墨之神,亦在于此,一方面让黛玉“美丽”到极至,一方面又让她“凄凉”而至身死!于是乎,一个跨越无数时空的、恒久的悲剧性人物——“凄美的林黛玉”至此“雕塑”而成,“活生生”站在你的面前,让人为她尽情的感痛伤心,耿耿而不能忘怀。 记得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