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评论
推扬网

王维银:文章穷而后工的翻译

admin
2020/08/11 17:39:54

梁小玲的回答:

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 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于是人们总以为只有穷困潦倒的人才能写出好诗来;换句话说,不是穷人就不是好诗人。连岳麓书社出版的《古文观止》也把这句话解释为:“诗人愈是穷困,写出来的诗愈是技巧高明。既然这样,那么就不是诗能够使人穷困,原来是诗人穷困了,然后才能写出技巧高明的诗。” 如果说,诗人一定要穷困之后才有好诗;那么我想:许多有志于诗歌的人,都不愿入诗歌之门,绝大多数的朋友还是会注重两个文明同步发展。其实“诗穷而后工”,这个观点本身没错,只不过要把“穷”字解释为“穷困”就不大好了。 《辞源》中,对于“穷”字的解释有六种:一曰终极,二曰止、尽,三曰困厄,四曰贫苦,五曰寻根究源,六曰古国名。;3f 欧阳修理工这篇序中,总共用了7个“穷”字。在我看来,没有一个可以解释为“穷困”。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当了官还会贫困么——即使不是十公充盈,但毕竟不至于贫困。梅圣俞的“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是因其丰才吝遇,当不上更大官。而“内有忧思感愤”,使其心志受累到极点,而“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则“其兴于怨刺”,“而这穷者之诗”,“写人情之难言”——这就是好诗了。 “盖愈穷则愈工”,是依据梅圣俞为例而提出来的,既然梅圣俞并不穷困,那么这个“穷”字就不能再当成“穷困”。我想:把这个“穷”字理解成为“止、尽”,再加上一层“寻根究源”,较为接近于欧阳修的本意。则容易理解得通。如《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因穷研物理,追求理智,而有学术境界。”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了,但无论怎么说,这个“穷”字一定不能解释“贫困”。 上面已谈了3个“穷”字,而欧阳修文中还有另外4个。“诗人少达而多穷”和“多出古穷人之辞也”,这2个“穷”字与“穷其心志”的“穷”同一种理解,文学作品强调人性价值,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写出好作品,古今同是一理。“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这2个“穷”是寻根究源之解。这样理解,全篇贯通起来,就能够意思完整。 学诗的人多半是感情丰富,很多人在说及“诗穷而后工”,便顾影自怜,因为自己目前生活水平有限,与梅圣俞相比,错误的以为就是该穷困才是诗人,这就大错特错了。我们不妨把这句话易成“诗富而后工”,同样这个“富”字不能理解为金钱财富,而是“学富五车”的富。当然要达到学富五车没在相当经济基础是办不到的,没有人民币前提试问,有几人能安心的读书。但也不是说有了钱,就有了知识、能写出好诗,还要有学习过程,还会遇上问题,让人去寻根探源。这样说“诗穷而后工”与“诗富而后工”是同一个道理。

陈晓峻的回答:

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 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于是人们总以为只有穷困潦倒的人才能写出好诗来;换句话说,不是穷人就不是好诗人。连岳麓书社出版的《古文观止》也把这句话解释为:“诗人愈是穷困,写出来的诗愈是技巧高明。既然这样,那么就不是诗能够使人穷困,原来是诗人穷困了,然后才能写出技巧高明的诗。” 如果说,诗人一定要穷困之后才有好诗;那么我想:许多有志于诗歌的人,都不愿入诗歌之门,绝大多数的朋友还是会注重两个文明同步发展。其实“诗穷而后工”,这个观点本身没错,只不过要把“穷”字解释为“穷困”就不大好了。 《辞源》中,对于“穷”字的解释有六种:一曰终极,二曰止、尽,三曰困厄,四曰贫苦,五曰寻根究源,六曰古国名。;3f 欧阳修理工这篇序中,总共用了7个“穷”字。在我看来,没有一个可以解释为“穷困”。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当了官还会贫困么——即使不是十公充盈,但毕竟不至于贫困。梅圣俞的“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是因其丰才吝遇,当不上更大官。而“内有忧思感愤”,使其心志受累到极点,而“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则“其兴于怨刺”,“而这穷者之诗”,“写人情之难言”——这就是好诗了。 “盖愈穷则愈工”,是依据梅圣俞为例而提出来的,既然梅圣俞并不穷困,那么这个“穷”字就不能再当成“穷困”。我想:把这个“穷”字理解成为“止、尽”,再加上一层“寻根究源”,较为接近于欧阳修的本意。则容易理解得通。如《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因穷研物理,追求理智,而有学术境界。”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了,但无论怎么说,这个“穷”字一定不能解释“贫困”。 上面已谈了3个“穷”字,而欧阳修文中还有另外4个。“诗人少达而多穷”和“多出古穷人之辞也”,这2个“穷”字与“穷其心志”的“穷”同一种理解,文学作品强调人性价值,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写出好作品,古今同是一理。“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这2个“穷”是寻根究源之解。这样理解,全篇贯通起来,就能够意思完整。 学诗的人多半是感情丰富,很多人在说及“诗穷而后工”,便顾影自怜,因为自己目前生活水平有限,与梅圣俞相比,错误的以为就是该穷困才是诗人,这就大错特错了。我们不妨把这句话易成“诗富而后工”,同样这个“富”字不能理解为金钱财富,而是“学富五车”的富。当然要达到学富五车没在相当经济基础是办不到的,没有人民币前提试问,有几人能安心的读书。但也不是说有了钱,就有了知识、能写出好诗,还要有学习过程,还会遇上问题,让人去寻根探源。这样说“诗穷而后工”与“诗富而后工”是同一个道理。

慢慢走的回答:

我听到世上的人常说:诗人显达得意的少,困厄潦倒的多。难道果真是这样的吗?大概是因为世间所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作品。大凡胸藏才智、抱负,却又不能在当世施展的士人,大都喜爱放任恣纵于山头水边。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外部事物,常常探索研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而他们内心郁结着的忧愁感慨愤激等情绪,感发寄托在怨恨讽刺的作品之中,倾诉着逐臣寡妇的的哀叹,写出了人们所难于言传的感受。大概诗人越是困厄,写出来的诗就越高妙。如此说来,那么就不是写诗能使人困厄,而应该是诗人遭遇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