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斐:抗菌素的合理应用应掌握哪四点原则?
任兰的回答: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进展 一. 合理使用抗菌素 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菌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杀死 致病菌、控制感染,同时采取各种相应措施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防止不良 反应的发生,尤其是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二. 不合理使用抗菌素的诸方面: 选用对病原菌或感染无效、疗效不强的药物;量不足或过大;病原菌产生耐药后继续用药;过早停药或感染控制已多日而不及时停药;产生耐药菌二重感染时未改用其他有效药物;给药途径不正确;发生严重性或过敏反应时继续用药;不确当的联合应用抗菌素;依赖抗菌素的抗菌作用而忽视必要的外科处理;无指征或指征不强的预防用药;忽视疗效/价格比。 三. 合理用药涉及的问题: 应用抗菌素及联合用药的适应症;抗菌素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抗感染的经验 用药;抗菌素的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抗菌素的不良反应和防治;细菌耐药性的变迁与预防;特殊情况下抗菌素的应用等等。 四.抗菌素应用的基本原则: 1. 及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 2. 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症、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 3. 按照患者的生理、病理和免疫等状态而合理用药。 4. 常用抗菌素的合理使用。 5. 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 6. 下列情况抗菌素的应用要严加控制或尽量避免:预防用药、皮肤、粘膜的局部用药;病毒感染或发热原因不明者;联合采有抗菌药物。 7. 强调综合性治疗措施的重要性; 五. 抗生素的经验应用 : 在病原菌未明时,早期应用抗菌素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非常重要;选用广谱的抗菌素,尽量选用杀菌剂;在重症感染中则往往采取联合用药,常用的杀菌剂有β-内酰胺类、氨基糖甙类、氟喹诺酮类、多肽类等;在特定感染中:磺胺类药、克林霉素、甲硝唑以及利福平等应用较广泛。抗菌素经验性应用时,应根据临床资料判断可能的病原菌来选用抗菌素。不同类的广谱抗菌药物在抗菌活性方面存在差异,应根据药物的适应症、抗菌活性以及耐药的变迁等因素来选用抗菌素。 常用抗菌素的抗菌活性: 青霉素: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球菌、嗜血杆菌属以及各种致病螺旋体和大多数牛放线菌。分类:青霉素G,苯氧青霉素,耐霉青霉素(苯唑西林),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氧哌嗪青霉素),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的青霉素(美西林和替莫西林)。 头孢霉素: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临床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少,可分为三代:第一代主要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和某些革兰氏阴性菌的感染,对β-LA的耐受较差。第二代对大多数β-LA稳定,抗菌谱较第一代广,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较强,但对肠杆菌属和绿脓杆菌的活性较差。第三代对大多数β-LA稳定,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活性甚强,但对G+球菌的作用不及第一、二代强。其中头孢哌酮和头孢他啶对绿脓杆菌有良好作用,头孢三嗪的半衰期较长,达8小时。 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对革兰氏阳性、阴性及厌氧菌或需氧菌均有较强活性,对β-LA高度稳定。 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素:氨曲南,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强,对酶稳定,交叉过敏发生率低。 氨基糖甙类:对葡萄球菌属、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有良好活性,某些对结核杆菌和其他分支杆菌属有作用,不同品种之间可存在交叉耐药性,有耳、肾毒性,并可有神经肌肉接头的阻滞作用,有抗菌素的后作用。 四环素类: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四环素、土霉素。抗菌谱广,口服方便。对立克次体、支原体、非典型分支杆菌和阿米巴原虫敏感。 氯霉素类:氯霉素。 大环内脂类: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及厌氧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组织浓度高。有不完全的交叉耐药性。 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革兰氏阳性菌和厌氧菌。 多肽类: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主要对各种革兰氏阳性菌有强大抗菌作用:MRSA、MRSE和肠球菌。 氟喹诺酮类:第一代:奈啶酸;第二代:吡啶酸;第三代:依诺沙星、氧氟沙星、培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等等。特点:广谱,对多重耐药(其他抗菌素)有良好抗菌活性,体分布广,组织浓度高,蛋白结合率低(14 - 30%),大部分由肾排出,尿药浓度高,半衰期长,口服吸收良好,有抗菌素的后续作用。各品种之间有一定的交叉耐药性。 六.外科预防用药: 1. 外科手术后预防用药的适应症: 手术视野有显著传染;手术范围大、时间长、传染机会大,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移植;手术涉及重要器官,易发生感染造成严重后果;高龄或免疫缺陷患者。 2. 预防用药的抗菌素选择条件: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易于给药;价格低。 3. 抗菌素的给药时间:在手术前30分钟内或麻醉开始时静注。 4. 用药的期间:<24小时。 5. 不同器官组织手术时,抗菌素的选择: 抗菌剂;针对主要的可能致病菌。 七.抗菌素的联合疗法: 联合用药的适应症:较单独用药更为严格: 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素不能有效地控制的混合感染;较长期用药细菌有产生耐药的可能;联合用药使病毒性较大的药物的剂量得以减少。 抗菌素的分类: 繁殖期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泰能、氟喹诺硐类 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甙类、多粘菌素类 快效抑菌剂:四环素、氯霉素、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 慢效抑菌剂:磺胺类 联合用药的结果: 第一类+第二类:协同作用 第一类+第三类:拮抗作用? 第二类+第三类:累加或协同作用 第一类+第四类:累加作用? 第三类+第四类:累加作用 第二类+第四类:累加作用? 八.细菌耐药性变迁及其防治: 对常见致病菌耐药监测的意义: 1. 供临床选用抗菌素。 2. 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抗感染面临细菌耐药的严重性: 1.耐苯唑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表皮葡萄球菌(MRSE) 2.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MRE、VRE) 3.耐青霉素类的肺炎球菌(PRSP) 4.G –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和诱导酶(I 5.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VIRS) 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产生灭活酶;膜通透性改变;作用靶位的改变;反泵机制 耐药性产生的方式:内源性耐药:天然耐药; 外源性耐药:获得性耐药:1)染色体突变;2)质粒介导。 抗菌素的压力选择作用:β-内酰胺类抗菌素的使用,能促进细菌:β-内酰胺酶;产生大量染色体β-内酰胺酶; 产生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产生超广谱变型β-内酰胺酶。 社区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已构成严重威胁,其主要的耐药菌是: 1. 肺炎链球菌: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b)靶位点改变。 2. 嗜血流感杆菌:产β-内酰胺酶。 3 卡他莫拉菌:产β-内酰胺酶。 社区(门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病原菌 占分离株的总体(%) 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40-60 25-40 2-10 0- 5 关于肺炎链球菌(PRSP)耐药的流行情况: 1967年在澳洲悉尼医院首次培养获得PRSP;70年代在许多国家发现PRSP 的存在;并出现严重耐药的情况“耐药肺炎球菌”DRSP。80年代以来耐药发 生率迅速上升:西班牙:6%→ 44%;法国:0.3%→12.4%;墨西哥:?%→50%;
钱素芬的回答:
1.明确病因,针对性选药 2.根据药物动力学特征合理用药 3.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喝了用药 4.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つ兜兜里没糖的回答:
一、药物敏感性试验: (一)目的 (二)如何做好药敏试验 1、正确选择病原菌,对于污染菌,常在菌不应做药敏试验 2、正确选择药物 3、正确理解敏感和耐药的含义 s:被检菌mic小于血清治疗浓度的下限,愈期有效 r:被检菌mic大于或等于血清治疗浓度的上限,治疗愈期无效 i(中介度):被检菌mic在血清治疗浓度上、下限之间,治疗效果 不肯定。 (三)报告方式: 1、mic(病原菌) 2、iq 值愈大愈好 3、k-b法,报sir 注:有禁忌症或过敏者不能用常用量,感染部位颁浓度高或大剂量,i可用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扩散广谱抗菌素,药物选择性压力更大,应用应慎重 合理使用抗菌素原则: 1、根据被检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治疗药物 在未获得药敏试验结果前,可根据经验选择药物。但药敏试验结果与经验用药不符,应尽早更改。经验用药时间尽可 能缩短, 以免病原菌被抑制而培养不出来。 2、尽量选择对病原菌有效的窄谱抗菌素。广谱药不可长期使用,也不可多种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大量杀灭体内正常菌 ??群,导致菌群失调,诱发二重感染。 3、尽可能使用原有抗菌素,如无效再选择新药。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疗效和其他不良反应,如无效或发现副作用,应及 时停药。 4、是否有多耐药菌株,一定要采取针对该菌株的有效药物治疗。 5、不可在皮肤,粘膜伤口处用药,以免细菌少量多次接触药物,诱发耐药。 6、感染脓肿要切开引流再用药。 不能合理使用抗菌素的因素: 1、内因:选用药物的医师缺乏合理用药的知识 由于某种原因,医师用药有倾向性 医师为避免个人选择药物的责任 2、外因:同级或上级医师的影响 药物宣传广告的影响 病人不合理的要求影响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制定抗菌药使用管理条例 制止抗菌的药物夸大宣传,积极宣传合理用药。三、菌群失调 正常菌群中固有菌,某一菌过度生长或过路菌中某种菌定植繁殖,均可导致宿主致病。称菌群失调(交替)症。 1、正常菌群: 皮肤和粘膜表面经常有多种微生物存在,主要是细菌和真菌,通 称正常菌群。常在菌是菌丛中相对固定的菌种,但不 ??同部位不同年龄也有差异。人体各部位常在菌,对保持机体健康和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如屏障作用和产生微量大肠 杆菌,肠毒素抗体可对抗克服菌属致病毒素的攻击等。粘膜上细菌分布按需氧,兼性厌氧,厌氧分布。 菌群比例相对稳定:g-杆 60% g+ 30% 其他10% 菌群失调度数: 失调度数 i ii iii 宿主状态 健康 慢性感染病 急性感染 菌群 互生,稳定 抗生,相对稳定 偏生,不稳定 2、菌群失调症的类型: 1)、细菌与细菌间比例失调 如:金葡(过路菌)化脓性肠炎,难辨梭菌性伪膜性肠炎。 2)、真菌与细菌间比例失调 如:白色假菌丝酵母菌(念珠菌)的感染。 3)、敏感菌群与耐药菌群间比例失调 如:需耐甲氧苯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可用va 4)、l型菌感染 5)、易位感染 3、治疗:1)、活菌治疗:常用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粪链球菌 ??? 2)、根据药敏试验选用窄谱抗生素 ??? 3)、抗菌药和活菌联合使用 4、预防:及时发现和控制菌群失调, 应动态观察。咽拭子,痰,尿,便等标本的直接涂片检查。注意菌群的动态变 化。如发现菌类形态单一成正常菌群比例变化很大,则提示正常菌群失调,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防止或减少产生 耐药菌株,降低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的发病率。动态观察体内菌群变化可作为菌群失调症好转和恶化的重要依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