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庆华:“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是什么意思
杨亚的回答:
毛主席诗曰: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串南北 用来形容大武汉吞山吐河的气势,站在长江大桥上,看着滔滔江水向东流,武汉三镇的高楼大厦层层叠起,立交桥四通八达,车流密密麻麻,体现出一个繁华的城市,这也许就是说武汉“乱”的原因所在吧 武汉吞山吐河的气势,是其他城市是无法相比的
黄天戈的回答:
茫茫九派指长江,武汉自古有九省通衢之说。 沉沉一线指京广铁路,当时还没有长江大桥,北面称平汉铁路,南面叫粤汉铁路
杨秀琴的回答: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说的就是武汉,一个最具流动感的城市。 武汉不能叫江北,也不能叫江南,它是一个骑在江上的城市。同样,武汉人既不是南方人,也不是北方人,只能叫他们武汉人。长江和汉水分别从西南和西北两个方向贯穿整个市区,将武汉割为三块:汉口、汉阳和武昌。这个重大地理力量的结果,一是使武汉异常的大,一是造成了方向感的遗失。 长江和汉水的流向,决定了整个道路的走向,或与之平行,或与之垂直。这导致今天三镇的道路,全都呈斜向分布,并随着江的走向时有弯曲。在很多城市,你会发现它们的道路路牌上注明了方向,而在武汉没有,因为没法注明方向。 两江相汇的便利,使武汉很早就成了交换物品的地方。三国纷争时,武昌是吴蜀“互市”的据点;唐宋时期,又是川、广、荆、淮、浙货物的集散地。九十年代走上武汉街头,你依然会发出这么一个感慨:怎么武汉这么多摊子! 不仅随便哪条商业街都有游贩摆地摊,各类专业市场也不过是集中化的摊子:前进四路的CD摊群,航空路一侧的电玩和打火机摊群,沿江大道的水果摊群,武圣路的图书摊群……闻名全国的汉正街最早就是个大地摊———“以街为市、以地为摊”,最后汇集成1万多个摊户,经营商品6万余种,日客流量15万人之众。 武汉地处东、中、西三大经济带和南北交流的结合部。有学者发现,中国几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香港、重庆、西安,武汉距离它们恰巧都在1200公里左右。它就像一个圆心,物流、人流、资金流,都经由它向其他方向流动。这是各类专业市场、也是地摊无比兴盛的一个基础性的原因。流通成了该地的地域品格,同时也成为该地人的类似品格。 武汉的流动气质可能来自两条大河在此交汇的特殊地缘,尽管重庆也位于两条大河———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但重庆是建在山上的城市,而环绕着武汉的江河平原却为这座城市的流动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武汉有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其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 旧时的舞场手工业发达,以造船、冶金、铸造钱币为主,武昌的陶瓷名叫影青瓷。另外,,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黄鹤楼的屡次兴废,从三国时代至今已历十余次,每次重建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反映出各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汉阳,特别是鹦鹉洲一带,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唐宋元明各朝代,商业手工业很是繁华。同时,汉阳还是游览胜地,位于汉阳的归元寺是武汉市佛教丛林保护得最好的一处,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昌和汉阳筑城起始于同一时期,约有1800年历史。 历史上,汉口,汉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同步发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汉水改道(汉水在历史上改道不下8次)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才独立发展,仅有500多年的历史。汉阳、汉口很早就筑有城墙,分别被当作过县治之所在。 汉口后来迅速成为一座新兴商埠,名声和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武昌和汉阳,,明末清初,汉口已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海外誉为“东方芝加哥”。汉口的港口贸易运输业颇为发达,成为我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吴琪诗)状其景,“居民填溢商贾辐楼,为楚中第一繁盛处”。颇能反映其繁盛。清乾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5年在汉口修筑张公堤。这条堤对逐年降低后湖一带的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陆地,对起初狭小的汉口扩建面积提供了方便条件,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