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平:清明节是什么时候?有关起源?
李鸿明的回答:
每年的公历4月5日,是清明节。
起源: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当时就哭了。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岳翔的回答:
民俗二三事
徐彬的回答: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 因此,清明节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绵山(今介休绵山)隐居。 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 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 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 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
是我太傻太天真的回答: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吴文英《风入松》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
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村居》
【清明节】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充满春天气息的民间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和时间节点多由阴历系统决定,唯有清明节的时间节点是由阳历系统决定的。清明节俗,主要起于唐代每年冬至后三个半月左右的寒食连清明假日。清明前后,正是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春光宜人的大好时节,人们结束了寒冷冬季的蛰伏,纷纷走向自然,走向郊野,感怀先人,踏青扫墓,围席而坐,对酒当歌。清明节还有“踏青节”、“秋千节”、“插柳节”、“植树节”等美丽别名。2006年5月,清明习俗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又是一个文化节日,一个拥抱自然的春天的节日,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也意味着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又是一个节日,一个拥抱自然的春天的节日。
中国的二至(夏至、冬至)二分(春分、秋分)出现极早,《尚书·尧典》已有记载。一年细分为二十四节气,则是秦汉之间的事。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岁时百问》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亮,故谓之清明。”清明真是一个令人神往的诗意的节日。
竺可桢指出,西方国家早在公元前46年就已经有了系统的太阳历,所以,他们没有二十四节气的需要,而我们的旧历则主要以阴历(月亮历)为主,阴历与阳历在时间节点上不能重合,阴历系统不能用以指导农业生产,这才有了用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手段的需要。所以说,节气是一个用以辅佐阴历、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后来成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和我们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也有生老病死,需要新陈代谢,火燃久了要熄掉,重取新火,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熄灭旧火与重生新火所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意味着寒冷季节的结束和春耕生产的开始,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
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这一天,人们往往要禁火冷食(寒食)、墓祭,以及举行一些巫术性游戏。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
到了唐代,清明成了一个盛大的春天仪式。扫墓和踏青游春,几乎成为清明这一时间节点上的必不可少的习俗。清明由“气”转“节”,历千百年而不衰。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至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寒食与清明的节假日已经增加到七天之多。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到自己名下,而且兼并了与寒食节相关的其他一些节庆活动。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将清明扫墓与踏青的不同文化主题融为一体,将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联系起来,具有丰富文化内涵
有学者认为上巳节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古时以夏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后汉书·礼仪志上》称这一天“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为大洁”。上巳之时,青年男女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实为古代中国之“情人节”。魏晋之后将上巳改在三月三日。至唐朝,赐宴曲江,禊饮踏青,亦是此意。可见,洗濯踏青、除垢迎新是几乎所有春天节日的共同特征。
元代以降,不仅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节之后,大好春季只剩了一个清明节。所以说,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与其他传统节日不太一样,由于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因而也是传统节日系统中少有的依阳历而确定的节日,节日时间比较固定地在格里高里(gregory)历即现行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此时正是春暖花开的踏青时节。
清明从节气上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万物复苏、阳光明媚、春风畅拂、草长莺飞,到处生机勃勃,正是大自然显露新生的上好时节,也是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好日子。人类户外活动的原始意义在于顺应天时,以主动的姿态去顺应和促进时气的运行,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的纯阳之气,驱散积郁的寒气和抑郁的心情,催动生命的流转。这些活动大大地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一日。《清明上河图》反映的就是前所未有的盛世清明。“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慢慢地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部分地与西方感恩节有异曲同工之处。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清明节自唐宋成为民俗节日之后,在节俗内容不断扩张的同时,节俗的根本性质虽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较早地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这种趋向在都市表现得尤其明显,清明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时光,墓前分享祭品的习俗变成了郊游的野餐。
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其流变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清明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二是“催护新生”。对祖先与先烈的追悼与祭祀是传统社会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时至今日,祭祀先人仍为中华民族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每年清明时节,不仅故地亲人要上坟祭扫,大批旅居海外的华人、港澳台同胞也纷纷赶回故土,祭奠祖灵。
黄帝陵、轩辕庙、炎帝陵等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祭祀点,每当清明时节,民族亲情都在这里汇聚,海内外华人总是能从祭祀的仪式中体会到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而民间传说中的介之推与晋文公的故事,则是典型的感恩故事,我们可以、也应该借助于这些节日故事,提倡感恩情怀,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国民的文明程度。
因为清明时节正值春光最好,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传统,人们常常阖家携带酒食,到郊外林苑野地亲近自然。远足踏青中常见的活动有荡秋千、拔河、扑蝶、采百草、放风筝、插柳、植树等习俗。在传统的清明习俗中,插柳与戴柳也是清明特有的风习时尚。柳树为春季应时佳木,得春气之先,相传民间新火的传递也是以柳条传送。
新中国成立之后,许多学校都曾利用清明扫墓之际,举行缅怀革命先烈的系列感恩活动。盛世清明,是阳光的清明、春天的清明,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清明,也是大唐盛世留给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当我们慎终追远的时候,我们更应催护新生。《乐记》曰:“清明象天,是天德清明也。”欣逢盛世,我们更有理由张开双臂拥抱这春天的清明。
施爱东
张华勋的回答:
清明节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或5日,为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节 2015年04月05日,农历二月十七,星期日 2016年04月05日,农历二月廿八,星期二 清明节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