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时光的回答:
左岸派 Left Bank Group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法国电影的一个派别。在法国新浪潮兴起的同时,在巴黎有另外一批电影艺术家,也拍出了一批与传统叙事技巧大相径庭的影片。由于他们都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因此而被称为“左岸派”。有的电影史学家认为他们是新浪潮的一支。属于这个流派的导演有A.雷乃、A.瓦尔达,C.马尔凯、A.罗伯-格里耶、M.杜拉斯J.凯罗尔和H.科尔比他们不是在“新浪潮”中涌现出来的年轻人。他们大部分人在当时已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有些人早就开始电影导演的工作。如A.雷乃在1948年、A.瓦尔达在1954年就都已开始拍短片。还有一些人在从事电影创作之前,已在其他艺术领域中出了名。如M.杜拉斯和A.罗伯-格里耶,当时已是著名的新小说派作家;又如C.马尔凯,既写诗歌、小说、杂文,又搞摄影,拍艺术纪录片,搞新闻报道。“左岸”的电影家们有一种精神上和文学上的共同倾向,有一个共同的基地,即瑟依出版社。“左岸”的导演们是一批兼收并蓄的艺术家,他们对“人”及其精神发展过程感兴趣,推动他们走向电影的,不是理论评论,而是能加强文学表达方式的电影化手法,因此,他们所创作的电影,也被称为“作家电影”。他们的题材围绕着两个基本的轴:一个是错综交替地表现时间,一个是对人的精神作用加以探索。这两大题材互相交错。构成所有这类影片的脉络。在他们的影片中,人物无名无姓,环境模模糊糊,观众与银幕人物处于间离状态,是一种非认同的电影。“左岸派”电影从记录式的外部写实主义转入内心的写实主义,及至到后来演变成外部和内心相混合的写实主义“左岸派”电影的代表作有《广岛之恋》(1959)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两片的导演都是A.雷乃,《广岛之恋》编剧是杜拉斯,《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编剧是罗伯-格里耶。编剧也参与设计了导演构思。《广岛之恋》问世后,在当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获评论大奖,《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获当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这两部影片都在当时西方影坛引起了轰动。 “左岸派”的电影家们,由于他们和文学有深切的渊源关系,所以他们的探索和创新,有时偏离电影固有的形式太远,象杜拉斯后来独自拍摄的电影,往往是一些静态的画面,配上文学性极强的画外音(如《印度之歌》,1975;《阿迦塔》,1981)。因此被称为“非电影”。但A.雷乃在视觉和语言之间却找到了非常完美的平衡。 雕刻时光的回答:
左岸派 Left Bank Group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法国电影的一个派别。在法国新浪潮兴起的同时,在巴黎有另外一批电影艺术家,也拍出了一批与传统叙事技巧大相径庭的影片。由于他们都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因此而被称为“左岸派”。有的电影史学家认为他们是新浪潮的一支。属于这个流派的导演有A.雷乃、A.瓦尔达,C.马尔凯、A.罗伯-格里耶、M.杜拉斯J.凯罗尔和H.科尔比他们不是在“新浪潮”中涌现出来的年轻人。他们大部分人在当时已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有些人早就开始电影导演的工作。如A.雷乃在1948年、A.瓦尔达在1954年就都已开始拍短片。还有一些人在从事电影创作之前,已在其他艺术领域中出了名。如M.杜拉斯和A.罗伯-格里耶,当时已是著名的新小说派作家;又如C.马尔凯,既写诗歌、小说、杂文,又搞摄影,拍艺术纪录片,搞新闻报道。“左岸”的电影家们有一种精神上和文学上的共同倾向,有一个共同的基地,即瑟依出版社。“左岸”的导演们是一批兼收并蓄的艺术家,他们对“人”及其精神发展过程感兴趣,推动他们走向电影的,不是理论评论,而是能加强文学表达方式的电影化手法,因此,他们所创作的电影,也被称为“作家电影”。他们的题材围绕着两个基本的轴:一个是错综交替地表现时间,一个是对人的精神作用加以探索。这两大题材互相交错。构成所有这类影片的脉络。在他们的影片中,人物无名无姓,环境模模糊糊,观众与银幕人物处于间离状态,是一种非认同的电影。“左岸派”电影从记录式的外部写实主义转入内心的写实主义,及至到后来演变成外部和内心相混合的写实主义“左岸派”电影的代表作有《广岛之恋》(1959)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两片的导演都是A.雷乃,《广岛之恋》编剧是杜拉斯,《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编剧是罗伯-格里耶。编剧也参与设计了导演构思。《广岛之恋》问世后,在当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获评论大奖,《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获当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这两部影片都在当时西方影坛引起了轰动。 “左岸派”的电影家们,由于他们和文学有深切的渊源关系,所以他们的探索和创新,有时偏离电影固有的形式太远,象杜拉斯后来独自拍摄的电影,往往是一些静态的画面,配上文学性极强的画外音(如《印度之歌》,1975;《阿迦塔》,1981)。因此被称为“非电影”。但A.雷乃在视觉和语言之间却找到了非常完美的平衡。 (メ ̄з ̄)づ的回答:左岸派 左岸派 (LEFT BANK GROUP) 1950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电影导演集团,因成员都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而得名。他们是亚兰雷内、安妮华妲、克里斯马克、亚兰罗布格利叶、玛格丽特莒哈丝和亨利科尔皮等。代表作品有雷内的《慕里爱》(1963)和《战争终了》(1967),罗布格利叶的《不配的女人》(1963)、《欧洲特快车》(1966)等。 60 年代中期,法国“新浪潮”电影转入后期,以阿仑·雷乃、瓦尔达、罗伯 - 格里叶等为代表的“左岸派”(因居住在法国塞纳河的左岸而德名)声誉日隆。他们的影片更着重于探讨现代人的迷惘和心理过程本身,很少直接表现浪漫主义的抒情主题;更多地热衷于进行各种心理实验,向体现存在主义和弗洛依德主义方面进了一大步,并吸纳了伯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布莱希特的戏剧技巧。由于他们与新浪潮电影导演的风格非常接近,有时也被归于新浪潮电影名下。但“左岸派”却公开拒绝被贴上“新浪潮”的标签。然而,由于 1959 年《广岛之恋》的出现正好赶上“新浪潮”的幸福之年,因此,人们便把它看作“新浪潮”的一部分。 “左岸派”电影的代表作有《广岛之恋》(1959)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两片的导演都是阿仑·雷乃。前者编剧是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后者编剧是罗伯 - 格里叶。两位编剧都参与设计了导演构思。由于“左岸派”导演和文学有深切的渊源关系,所以他们的探索和创新,有时偏离电影固有的形式太远,像杜拉斯后来独立拍摄的电影,往往是一些静态的画面,配上文学性极强的话外音(如《印度之歌》,1975;《阿迦塔》,1981),因此被称为“非电影”。但阿仑·雷乃在视觉和语言之间却找到了非常完美的平衡。
|